梅兰芳学画的启示 文|苏海坡

       丹青路上挺孤独,“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登堂入室时回廊千百折,多数画家是在独自求索;初学者若得名师指点,良友切磋,往来游学,彼此启悟,自是一件幸运的事。

梅兰芳学画的启示 文|苏海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梅兰芳先生初学绘画,常翻检家藏画稿、画谱尤其明代丁云鹏画的罗汉像独自把玩,却自谓一直未得用墨、调色诸门径。1915年前后,梅兰芳先生二十几岁,罗瘿公先生说,给你荐举一位名师吧——他便是王梦白,从此开始了书画从学之路。多年之后,梅先生写《学习绘画》一文,说:王梦白先生取法新罗山人,笔下生动,机趣百出,最具天籁。他的教法是当面作画,令你观看下笔方法和腕力的使用;创作完成,作品上墙,再让你揣摩布局、用墨、着色;然后,梅先生对临,王先生在一旁指点。有师如此,艺术能不长进?师是名师,其友更加令人艳羡。随王梦白先生学画期间,梅先生先后认识了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齐白石等美术大家,结下了亦师亦友的良缘。有友如此,游学其间,耳濡目染,长期熏陶,艺术想不长进都难。

梅兰芳学画的启示 文|苏海坡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良缘难再,已成历史,静静地散落在支离破碎、宏富繁杂的美术文献里;现实中也有,只是以初学之身,无论胸怀大志的涂鸦稚子,还是老有所乐的花甲老人,甚至小有名气的专业画家,即便有程门立雪之想,若无上天垂爱,也难邂逅而遇。可是,我们不妨通过阅读,去感悟美术史上的大师们,在他们读书、求学、创作、雅集的细节里,体悟丹青三昧。

1924年,几位师友聚在梅家,给梅兰芳先生庆生,合作了一幅画:“第一个下笔的是凌植支先生。他画的一株枇杷,占去了相当大的篇幅。姚茫父先生接着画了蔷薇、樱桃,陈师曾先生画上了竹子、山石,梦白先生就在山石上画了一只八哥。最后,轮到了齐白石先生,这张画已基本完成,似乎没有什么添补的必要了。他想了一下,就拿起笔对着那只张开嘴的八哥,画了一只小蜜蜂。这只蜜蜂就成了八哥觅食攫捕的对象,看去特别能传神,大家都喝彩称赞。这只蜜蜂,真有画龙点睛之妙,使这幅画更显得生气栩栩;画好之后,这幅画的布局、意境都变化了。”


梅兰芳学画的启示 文|苏海坡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样经典的美术场景,现代史上并不鲜见,读之真令人愉悦。它们是一幅幅烛照今人的历史群像,也是一幅幅陶冶后学的游学图。他们的艺术生活的细节,不单展示出他们的生活的个性、创作的才情、作品的风格,而且启发你的艺术思索,甚至直接给你艺术的技巧——取材的、构图的、用笔的、着墨的……无论哪一方面,有心人观之,总会有所感悟,愉快得会心一笑。

这就是本书编辑的初衷了。

梅兰芳学画的启示 文|苏海坡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静谧的夜里,窗外飘着雪花,捧读此书,我们晤对高人,如遇良友:听丰子恺幽默地叙述自己学画的童年往事,品朱屺瞻一个世纪的艺术的心路历程,看常书鸿异域游学的艺术场景……听“白石门下”、张大千的弟子、徐悲鸿的学生们娓娓动听的追忆……足不出户,神游于名师、高徒之间,这便是我们的游学——也许,比起长途奔波、观摩、交谈、录音、整理更加高效、便当。是否这样子?读者说了算。


犹记十五年前造访屺老,策划出版《草堂长春——朱屺瞻》,红衣银发的老先生依然感叹早年学画的孤独;无独有偶,数十天前拜访著名画家陈玉璞先生,他身为南开大学教授,提起诗词题画,竟然也是感叹良朋难得,少人唱和。也许这是真的:丹青路上孤独、寂寞的不光是平凡之人;愈是明贤,走得愈远,也就愈加孤独。但愿本书能把一群名师良友送到每位丹青爱好者心中,相逢会心笑,一晤解寂寞。

喜见画家苦读书,读了此书便知:真的大家,画到最后已不是用笔作画,用来作画的除了师法自然,便是腹中所藏万卷诗书了。诚如陆放翁的告诫:“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是为序。

苏海坡

庚寅冰月于泉城书苑山庄阅悦轩

(本文原是2011年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的《学画记》作的《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梅兰芳学画的启示 文|苏海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