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

这个话题李笑来写过,他的答案是“多维竞争”;

上次参加演讲俱乐部也讨论过,我们组的张倜作为代表发言的,先拆解“平庸”和“卓越”,给出自己的定义,策略是“二八法则”,动用元认知能力,定好目标,不断行动和迭代,避开两个坑,一个是“低水平勤奋”——比如买了好多书和专栏不看,一个是“单打独斗”——要进入好的圈子,举的摩拜单车CEO因为进了圈子才有眼界去创业。

昨天(8月16日)听了宁向东在“得到”上的直播,讲几个管理学概念,让大家知道他讲课的魅力进而可以去订阅专栏。确实他讲的很好,让我对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从专用到通用”的管理学能力生活化。

宁老师第一点震撼我的是他祭出了三张图,分别是整理思考的三个层次。

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_第1张图片
图1

图1 以为自己有逻辑,列出了问题的一二三点,和解决方案的一二三点。其实我以前找工作的时候有列出这么一个类似的表,用来决策自己该去哪个工作,还挺沾沾自喜的,这五年过去了,一点进步都没有而不自知。

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_第2张图片
图2

图2 这是用了方法才画出来的图。最大的特点是把问题摘出了关键词,每个关键词的原因或者结果画在旁边,用带箭头的线来表示流动方向、因果关系等,这样就把问题解构、拆解了,分析问题可以有更多的层次。现在我的工作上就可以使用这样的图表,把最近工作的关键词列出来,前因后果也用关键词具体化,这样相互连一连,构建了一个相当深邃有有章可循的网络。可以梳理工作流程,可以找寻问题原因。说实话,看到第二张图的时候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想!

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_第3张图片
图3

图3 其实进化远没有技术,第三张图不光是漂亮了,线条更规整,排列更整齐,最重要的是思考过程自带了排序和发散。从最开始底层的问题关键词开始,逐步上升,用原因的关键词铺中间结构,一层层到顶,归因为最重要的几个原因,其实也就是解决方案了。这样可以使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抽象成数目很少的根本原因及解决的攻略。达到这一层次,管理能力就扎扎实实地培养起来了。

第二点很重要的感想是明白了管理学的意义。以前总觉得咨询公司挣钱太容易,也不知道它们是干嘛的。还有MBA、EMBA怎么学费那么贵,毕业生都感觉夸夸其谈,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其实管理学就是一个从专用到通用的学问。一点也不飘在空中,其实很落地。当然随着工作平台的大或者小,收入差异千差万别。当然要尽量努力进到更大的平台,能调动更多的资源的岗位了。

大学里面管理学教授是怎么评职称的?多年搞定三十几个企业的案例,真实地参与企业的工作,帮助提高管理效率,这样写写写中提取出七八个图,作为有通用性的管理工具,bingo, 教授职称评上了。

麦肯锡这样的大咨询公司怎么挣钱的?就是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企业提问题他们解答,年终的时候召集合伙人一起闭门讨论讨论讨论、写写写,画出几张图来,把这些聪明人的思维精华集中起来,就是通用的管理工具,就能继续推广卖钱,达到它们繁花似锦的经营业绩。

看到了牛人、牛企的发展理念,我理解了,就是把专用知识通过脑力劳动打造成通用知识,推广好的思维逻辑,这样就能结结实实地改变个人和企业的命运。

哪怕我就是在很细微的岗位,也有的做,也可以积累和拓展思维,把管理学用到帮助生活上来。

这次“得到”的直播,主持人是宁老师专栏的主编,罗辑思维公司的很年轻的员工。他个人的表现和宁老师对他的推荐都非常亮眼。

其实我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开始不自知,败得也很惨。当时是很突然的一个任务,要给一位老师策划音频课程,其实也是写稿子,只不过写出的稿子是要讲的。主题也比较大、比较生。我是费了挺大劲,接洽了老师要材料,去组稿;也接触了网站的负责人,但稿子始终不能通过,被说内容太浅,而且不适合口语化播报。我那时候其实也不太尽心力,并没有一个项目管理者自居的意识,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写手,写不好就改,也没说什么时候改完,也不知道去研究下怎么找人帮忙、怎么把自己打造成能做成事的人,缺什么能力不立马去补课。最后项目就没立住,大家都默认不做了。浪费我大概两个月的业余时间,更可怕的是我过了没几天就忘了,直到听这个管理学的直播,看到了“得到”上主编的努力,我才恍然想起。

在“得到”当主编= 选题、项目管理(进度、工作量、分工、反馈等)、主持人、销售、统筹的编辑事务,还要颜值好、能上镜、presentation能力强。

这是我对当主编的新的认识,其实就是当好一个能提供好内容的项目经理,就是管理者——能管人、管事的。

整理来看,管理学的能力,就是概括、举一反三、出新点子的能力,而且新点子能尽可能多和全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懂,能说出为什么这么做,有自己的逻辑在。

这不是空想 ,是从专用到通用的迁移的能力,做成事的能力。也是我新领悟到的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