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
每天5分钟,陪你一起成长……
“七年之痒”我们都不陌生,对夫妻来讲,这更是一个敏感话题。
我与夫人2010年结婚,现在正是第7年。虽然我不相信这个说法,但对“七年之痒”这个说法倒是挺好奇的。有什么来历?科学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01
对七年之痒的一般理解是这样的:爱情走到七年就进入了一个高危期,很多人都在这一年无奈的结束了自己的婚姻。
那么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可能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个说法是舶来词,不是来自于我们的传统,它是美国一部电影的名字。
1955年,由玛丽莲•梦露主演的电影《七年之痒》在美国热映。剧中,一个结婚七年的男子去乡间度假,结果被刚搬来的风骚的女房客(梦露饰演)撩拨的心猿意马,他总是幻想着与梦露发生外遇。
影片中梦露被风吹起的白色长裙成了为人熟知的标志,七年之痒,它成为了婚姻不稳定的代名词。
但电影最后的结局是:男主角醒悟了,他悬崖勒马,回到了妻子身边。
编剧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呢?难道到了七年人就容易离婚吗?就像剧中的男猪脚那样?这是普遍现象吗?
非也非也。
七年之痒这个词最初并不是指婚姻问题的,它是指一种皮肤病,症状表现为皮肤上的红疙瘩,会持续七年。有记载的“七年之痒”的说法早在19世纪就有了,比如:1845年的Wisconsin Herald and Grant County Advertiser:
When Illinois caught Mormonism off Missouri, she caught something worse than the seven year itch. Job sitting in the ashes and scratching himself amongst the potsherds, was infinitely more comfortable than poor Illinois now is, burning and festering under the scab of Mormonism. ——引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81058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七年之痒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它只是作者为了电影更加便于宣传而引用了这个说法,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标题党。
但是,从电影公映那一天起,“七年之痒”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原来的含义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02
国内关于离婚方面的数据不太好找,但根据美国、俄罗斯、北欧和台湾的研究表明:在婚后的一两年离婚有一个小高峰,在第5年,离婚的风险达到最高峰,在第6~10年内,离婚率仍然很高,但一旦跨过10年的危险临界期,夫妻双方就很有可能相伴到老。
如果用一个曲线表示是这样的:
强调一点,这个图只是一个示意图,并不是严格的科学的数据图。
这个结论进一步说明了七年之痒并没有科学依据。如果非要说的话,也应该是“五年之痒”。
但不管是七年之痒也好,五年之痒也罢,前10年离婚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以及怎样避免。
03
随着时间增长,爱人之间的激情越来越淡,孩子也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能力,夫妻双方有精力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这时,双方的分歧开始显露出来,就像《七年之痒》一样,一个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分手。
问题是,夫妻之间的根本分歧又来自哪里呢?
武志红老师在这本书里给出的解释是两个:缺失理论和投射理论。
所谓缺失,是在成长过程中,因父母的某些性格特征过分强烈,而造成其相反性格的缺失。
比如,过分强权的父亲使孩子缺失自主性,过分考虑自己的父亲使孩子缺失责任感,父亲是老好人,孩子就可能缺失当机立断的性格……
这些特质,让我们的大脑会形成一个理想异性。遇到了这样的人,我们往往难以自拔,觉得这就是自己要找的梦中情人。
林徽因就是徐志摩理想中的完美女神,他痴迷不已,为林徽因写下了无数的诗。然而,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而选择了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失恋后所写。
但林徽因不是随便选的,若干年后,他对自己的儿子梁从诚说: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人。”
我们在看待自己的伴侣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情节。
而所谓投射,就是把自己异性的父母投射到自己的伴侣身上。下面一位朋友的告白,你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我结婚马上要进入第七年了,我突然发现,我丈夫仿佛重复着我父亲的足迹。我结婚时,下决心要找一个有责任心的、和我父亲完全不同的人。我父亲的事业曾遇到重大挫折,他却一蹶不振,弃家庭于不顾
……
现在,究竟是我在重复我母亲的足迹?还是我丈夫在重复我父亲的经历?我感到特别困惑。
这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她想找一个与父亲完全不同的人;结果潜意识里,还是找到了一个和父亲很像的人,她甚至觉得他们在重复父母的历史。
可能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她丈夫也觉得他在重复自己父母的一些经历。
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表面上,我们被与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地方吸引了,但潜意识里,我们还是被那些与自己父母相同的地方深深打动了。
因为这些无意识的投射,我们可能会陷入这种幻想,觉得对方不应该怎样怎样,于是争论不可避免……
04
认识到了问题,解决也就不难了。
第一步就是认清现实,接受自己的幻灭感。
这确实不容易,但真心接受伴侣的不完美是改变的第一步。只有接受幻灭,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对方和我们都如此,他(她)不是我们肚子里的孙悟空,他(她)无法知道我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这需要深入的沟通。
第二步,行动起来,共同成长。
爱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所以经营爱情不只在结婚之前,在婚姻中的每一天都需要去爱。
让爱情一劳永逸可能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期待。然而,这样的爱情并不存在。那只是幻觉而已。
爱情需要行动,当然经营时也不能光想着痛苦,就像种庄稼不能只想当下的辛苦,要想到秋天的收获。
只有平时这样去想了,主动去做了,才有可能避过“n年之痒”。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每天陪你读书。希望今天的文字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