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人生的意义在于参与和创造_6则(20171230-31)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想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南方周末》某年新年祝词

——香帅《加餐|新年礼包,给爱学习的你》




关于未来的人才教育

大家都知道,普通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除了放假,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学习生活。每个人学的内容都一样,每学期也都有固定的期中、期末考试。这种教育模式,大致上有这么五个特点:

第一,所有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都是统一的,而且不同届的学生学的东西其实都差不多,所有的问题尽量要有标准答案,这样有利于老师做评判。

第二,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就是通过考试来看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最多是满分,错了就扣分,不是奖励优秀而是惩罚错误,成绩好的学生会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造成孩子对老师、对正确答案的顺从,而进入社会之后你就会发现,哪里有什么正确答案。

第三,老师上课大多是 “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交流互通比较少,课堂本质上由教师主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学生们的参与度比较低,学生意见不受重视。

第四,学生每天的作业一般都是第二天才能得到反馈,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及时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无法自己作出调整。

第五,绝大多数学校都是鼓励竞争而不是鼓励合作。

对于这种教育模式,英国教育学家 Ken Robinson 曾经在 TED 发表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演讲,叫“学校扼杀创造力吗?”,这是目前 TED 最受欢迎的演讲之一。他说,学校和家长,很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扼杀孩子的潜力。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潜力都是不同的,而我们却总想用批量生产的方式造出一个个所谓的高材生。注意,这里不光扼杀了孩子的潜力,也扼杀了心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让孩子进入社会后具有竞争力,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很明显,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教育模式。那在我们讨论如何改变之前,就得先了解一下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于这个问题,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我认为未来的人才会有四个大趋势:

第一,科学技术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一定会被机器取代,那些懂得使用技术的人会被极大地赋能。所以,未来的人才必须要掌握运用科技的能力。这需要的不是会解题的机器,而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

第二,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化,每个人都将拥有多重分工和多重身份。比如你可以同时是程序员、厨师和小说家。因此,未来的人才要有跨学科快速学习能力。

第三,社会分工复杂,导致协同成本提高,因此,未来人才需要强大的协作和沟通能力,需要心灵的健全和成熟,需要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关注。

第四,社会快速发展将会带来很多以前不存在的新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不怕面对问题、甚至希望面对和解决更复杂问题的自信。

总的来说,未来的优秀人才,需要拥有强大的跨学科快速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并且能够运用科技等最新手段为社会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将会主导未来社会,也将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如果我们想通过教育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人才,那就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方法了。

——王煜全《086|面向未来的人才教育理念和方法》




如何在新的一年坚持运动习惯

新年将至,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立志减肥和健身,不过立志锻炼是一回事,坚持锻炼就是另一回事了。知名运动医学专家乔丹·D.梅茨尔(Jordan D. Metzl)介绍了一些相关数据,根据统计大脑研究所(Statistic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数据,2017年大约有5000万美国人自我承诺要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两个月后,只有37%的20多岁的人,以及16%的50岁以上的人坚持下来。

怎么才能把健身的习惯保持下去?梅茨尔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分享了4种已被证实有效的方法:

第一,把它变成社交。梅茨尔建议,加入一个健身小组、跑步俱乐部,或是与伴侣、朋友、邻居一起结伴锻炼。除了直接的人际交往,虚拟健身社区也能促使你保持健身习惯。

第二,让锻炼变得有趣。如果你觉得某项锻炼很无聊,就不容易坚持下去。梅茨尔介绍了两个研究发现:德国的一个研究显示,锻炼期间微笑和大笑的实验对象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锻炼计划;还有一个研究发现,微笑能使跑步者的效率提高2%以上。他建议人们尝试一些新的、令人快乐的锻炼环境和项目,并和经常让你微笑的人一起锻炼。

第三,考虑激励措施。梅茨尔说,人类看上去很高级,其实只是一些实验室大鼠,“会朝一个特定的方向穿过迷宫,找到尽头处的糖水。正确的激励措施会给运动者带来不同。”他建议,公司可以为员工提供激励计划,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比如举办内部竞赛。个人则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奖励系统,比如实现锻炼目标就可以买一件奢侈的东西,或者每周给自己一个小一点的奖励。

第四,确立一个有具体时间的目标。通过制定目标,最好是略微超出舒适区的目标,你更有可能坚持自己的健身计划。梅茨尔说,在这个问题上,最好的方法是马上行动、选定目标然后记下来。

不管你的运动目标是什么,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就是你能坚持做下去的那种,梅茨尔说,任何锻炼计划,最难的都是迈出门那几步,一旦迈出了第一步,要停下来就困难多了。

——李翔知识内参




问答:手机电池用不用维护?

卓克

问答

上次答疑说的是苹果借电池老化来降低手机性能的事,之后就有很多同学问,低温跟使用习惯对电池有什么影响吗?那这次答疑我们就说说电池方面的基础知识。

先说个使用上的总原则,那就是:

所有终端的用户问的关于电池保养、充放电的技巧上的问题,都属于是操心过度了。

因为锂电池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每个有锂电池的设备都配有专门的保护芯片,完成所有呵护它的工作,用户额外的关心和操作只能增加自己的麻烦。

典型的操心过度

1. 新手机来了,新电池来了,用不用完全充放3次把它激活呢?

答案是,这是多余的步骤,白白浪费了 3 次循环寿命。手机电池真正的激活步骤叫做“化成”,化成的设备几十万或者上百万一台,一次激活的是一批电池,这设备谁家都没有,锂电池对用户来说根本没有激活这么一说。

2. 快充的插头会不会减少电池寿命呢?

也不会的,你根本就不用担心。会的话,手机厂商就不会用这个东西摧毁自己的产品了,他们本身就用了与之对应、可以适应大电流充电的电池,所以不会损坏电池。

3. 手机电量是不是不能总维持充满的状态啊,这样对电池不好吧?

这也不用操心,因为它设计出来就是给人用的,充到 100% 这属于正常功能,日常功能是不会损坏设备的。

4. 广告宣传里说电池的寿命是 800 次循环,但是我最近经常是从 20% 充到 70% 就给拔掉了,那我这样是不是浪费了很多次循环呢?

这个也属于操心过度了,一次的循环寿命指的是全部容量循环一次,那你单次只循环了 0.5 倍的容量,就相当于你只耗费了半次寿命的循环。

当一个产品完成了、上市了、你已经可以买到了,里面的锂电池的寿命你就很难影响到了,你根本碰不到它。这些知识可能很多人还不具备,你平时可以分享给朋友。




张朝阳:人生的意义在于参与和创造

摘自2013年程苓峰老师对张朝阳的一次采访

程苓峰:你现在最想“天下皆知”的是什么?

张朝阳:人生的意义。

以前目标就是把搜狐做好,让员工都赚到钱,然后就休闲娱乐。现在觉得人生意义在于参与和创造。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要创造价值,活着才有意义。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存在。

人存在的意义以及快乐的前提,是人要跟这个世界充分地交流。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默多克70多了还在拼命为公司工作,为什么盖茨那么成功还要做慈善事业,每天乐此不疲去解决人类的问题。

以前我不太理解,以前我觉得我的人生太快乐了,有那么多好玩的事,为什么要工作。但那些好玩的事很肤浅,人存在的深刻意义在于他必须参与。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程苓峰:做搜狐是件有价值的事吗?

张朝阳:比如搜狐有一万个员工的责任,比如搜狐做新闻媒体,有社会责任。中国娱乐业以前很糟糕,后来我们打盗版,现在版权起来了,做内容的能赚到钱了。

现在中国娱乐业处于爆发前夜。我在美国亲眼看到好莱坞的伟大,让美国文化输出全世界,让美国人民生活有趣。我希望在中国的娱乐业爆发过程当中推一把力。同时搜狐作为新闻平台能以建设性和向上的力量推动中国进步。这样在人生存在的意义上又增加了一层。

这都是脱离小我、脱离低层次的赚钱、花天酒地的那个层面。这也是人类的进化所选择的,引起人类深刻的快乐而不是浅层次的快乐。几十万年前有很多物种,物种如果不创造价值让自己快乐,就不能延续。

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不会产生规则、秩序、精神力量、道德尺度。那个环境里没有谁有序地去创造,那样的物种会消亡。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类大脑皮层极其发达,对理智的精神的超越,不是动物层面的愉悦感。愿意利他,而且创造价值,人类才能发展。其他物种消亡了,人类还存在,这是大脑的进化选择。

如果说我以前规划的人生是赚很多钱出很大名,自己享乐度过余生。现在觉得那个东西持久不了。必须还要工作创造价值,活到老工作到老。

……

程苓峰:听说你至少五六年前就开始打坐了?

张朝阳:以前不是真打坐,包括以前练瑜伽、登山、对健康极其关注,身体也好。但那些都是小儿科,我这两年还真打坐了一段时间。

程苓峰:真打假打有什么区别?

张朝阳:以前打坐就是自己思考问题。真打坐是不思考,关注呼吸。我倒没有出禅,但体会到清安的感觉。进入到什么都不想、一种快乐的感觉。

这两年是人生观整体在苦难中成长。现在看我之前,那时真是快乐得不知所以然。

程苓峰:在苦难中成长。你的苦难是什么?

张朝阳:这个我不想多谈,这是一个精神问题。

结果是我对大脑必须有所关注。了解到所谓神经原可塑性原理。如果你的思维不管好它,如果朝负面走,像漩涡一样,很可怕。往正面走就很好。大脑是任意的,思维是可塑的。

一个痛苦的人可以变成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如果钻牛角尖也变得痛苦。脑子是可以变的。但改变大脑的方式不能靠思想,而是靠重复性的行为。只有行为可以改变脑子,而且要重复。

佛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西方科学也在证明这一点。佛教几千年来让多少人摆脱了痛苦。通过重复的打坐念咒,重复性的行为。修为,是说你的人格一定是要修的,靠思考是出不来的。一定要修,修的话,需要重复性的行为才能改变。

程苓峰:怎么样形成重复性的行为?

张朝阳:要有一些原则和一些坚持,也就是所谓的价值。有了坚定的价值观和原则,就会坚定不移重复去做很多事。当重复做很多事,长时间后你的性格就会被改变。价值观,以及原则的重要性。

程苓峰:这就是佛教里的“戒”和“定”?

张朝阳:对。

我们这代人尤其是成功的人,出现精神危机的很多。比如在美国就不是。像盖茨、巴菲特,基督教文化以及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很牢固。基本的谦卑,做事有一定的规则,有媒体、公众、上帝看着他。所以美国成功的人没有发展成精神问题。因为他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谦卑的,他有规则。

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则。像泰格·伍兹那么多女朋友,社会和媒体就一棍子打死,他没法活。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观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利他概念被中断了。

我们这代人实际是没价值观的,也没原则。所以有丛林法则,各种各样的原因你可能就成功了。你开始利用而不是遵守原则,利用的尺度很大。最后你放弃了谦卑,开始自我膨胀。

神经原可塑性原理就是说,你管理不好自己就到负面,思维很容易陷入。尤其当你获得很多、自我膨胀时,神经原可塑性原理就会从负面角度来攻击你。

神经原可塑性原理是2000年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证明的。是近几十年人类大脑最大的科学发现。

程苓峰:中国很多人是为所欲为的。

张朝阳:对,没原则。导致中国现在的精神危机、抑郁群体非常多。尤其在企业家里面。

程苓峰:外面人很少知道。

张朝阳:很多人都不说。

程苓峰:他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张朝阳:中国心理学发展不够。靠药物。

程苓峰:中国的儒释道能解决这个吗?

张朝阳:传统这一套有几千年了。可能解决。但中断了很久。汉地的佛教被官化了,寺庙变成民政部的单位,汉地佛教很悲惨,近60年没出什么大家。没一个整体的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每个人都探索各种各样的方式。

程苓峰:互联网这种技术本身,对这个有帮助吗?

张朝阳:互联网把西方价值观带进来了。搜索引擎能找到各种东西。那些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通过美国电影进来。现在年轻人挺美范儿的。但好莱坞的电影并没有准确反映美国社会,美国真正的社会是非常善的。我们电影里整天看的是枪击、凶杀。到美国小城市,人们非常善良,有很强的价值观。

光靠引进美国的文艺作品,对价值观的树立还是有限的。我们现在需要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导师,或者确立中国的大家,给中国年轻人提供价值观。

程苓峰:生长于本土?

张朝阳:对,植根于本土。不只嫁接于好莱坞文化,那个只是有帮助。

程苓峰:这两年你去了什么地方?

张朝阳:看佛教去尼泊尔、西双版纳。也跟西方的心理医生接触讨论。读一些书。还有中医,各方面都尝试。挺不容易的。希望是一种成长。

——张潇雨《周末互动丨张朝阳:人生的意义在于参与和创造》




健康饮食的4条原则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是美国著名的饮食作家,他的作品曾经多次获得有“美食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s)。2013年,他被《时代》周刊评选为“食物之神”。代表作《杂食者的两难》《烹》《为食物辩护》《吃的法则》至今仍是饮食话题写作的典范。在他的著作《吃的法则》中,他提出了一些健康饮食可以遵循的原则:

首先,不吃你的祖母不认识的食物。你可以设想你的祖母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逛,她拿起一包有吸管的酸奶时会一头雾水,这是食品呢还是牙膏呢?迈克尔·波伦认为,现在超市里有很多貌似食物的产品,我们的祖辈根本不会认作是食物。这些产品不仅会含有很多化学添加剂和玉米、大豆提取物,而且经过了专门的设计加工,对人体的进化现状十分敏感,迎合了人对甜味、脂香和咸味的天生喜好。这些滋味在自然界难得一尝,而食品科学家却可以轻松调制出来,结果在加工食品的诱惑下,我们食用的美味大大过量,对身体有害无益。

其次,不吃含五种以上成分的食品。食品成分的具体数量由你自己来决定,但包装食品所含成分越多,意味着加工工序可能就会越多。

第三,不吃含有三年级学生弄不懂成分的食品。名称中带有“低脂”的食品并不一定能帮助你减肥,也可能会让人变得更胖。这是因为除去食物中的脂肪并不一定能降低食物的增肥效果,碳水化合物同样能让人变胖,而且许多低脂和无脂食品为了弥补味道上的不足,只好增加糖的用量。通过妖魔化脂肪,然后代之以摄入过量的据称是“有益”的碳水化合物,我们最终并不会达到健康和避免肥胖的目标。

第四,避开超市中心区,在外围区采购。大多数超市采用相同的陈列方式:加工食品占据店里的中心区走廊,生鲜食品柜包括农产品、肉、鱼、乳制品等会沿墙摆放。如果沿着店面的四周活动,就更有可能在购物车里装满真实的食物。

——李翔知识内参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摘:人生的意义在于参与和创造_6则(2017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