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今天打开得到APP,有幸听到梁宁老师的直播,她带着一整套方法论,检验一遍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世界,和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产品和公司。
关于直播主讲人:梁宁,产品哲学家。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曾任联想、腾讯担任高管,与BAT、小米、美团等企业保持着长期深度的交流。
关于直播内容
第一版块,聚焦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你应该怎样去洞察移动互联网的特殊性。
互联网的这些企业经常会是使用级火箭的方式来打造整体企业运作模型。比如说第一个是建立自己的势能,接着推到第二级是构筑商业场景,最后实现我的盈利目的。是用三级的方式。所以在PC时代,百度是一个绝对的高频而且广谱的应用,所以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等,其实它的产品逻辑都是基于关键词的流量分发。但是接着为什么后来头条能够那么强势地挑战百度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移动场景,百度没有根据移动场景的变化,而提升它的频率。所以其实这是我今天要谈的一个主要词,就是高频
其实你在接触一个产品的时候,最表层的首先是一个感知层。所以作为一个搜索,感知层一打开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谷歌、雅虎、百度,感知层都是一个框,然后有一个搜索按键,你输入要搜什么东西,点一下搜索。这时候出来的东西就是第二层,角色框架层。我们经常会发现人和人的交互也好、你的页面调用也好,其实你能够获取的内容、获取的知识、获取的服务其实是被角色和框架所框架住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人能够为你做的只是他的角色范围内的事情,他只能够他的角色范围去跟你讨论问题。所以当你在跟一个角色定义作讨论的时候,你能够获得的服务和内容,其实跟你打开一个页面,你能够在这个页面里获得的服务和内容是一样的,就是说他是被他既定的框架所框住的,他不可能超出角色框架所框定的范围,然后给你东西。
在硅谷曾经有过一个盲测,把几个搜索引擎都引掉头部,大家只能用一个搜索框,并不知道这是谁的服务,觉得谁的内容可以就投一个硬币。结果发现雅虎比谷歌更准确,很长一段时间雅虎是购买了谷歌的服务,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做了一轮人工优化,所以从准确度上来讲,其实有几年时间雅虎是高于谷歌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大家还是会用谷歌?原因特别简单,谷歌的页面设置,就是我要说到的角色框架层,比雅虎密。比如说谷歌一屏可能能显示十条信息,雅虎可能只能显示七条。人天然有一个感知的取向,就是说我喜欢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所以,虽然在盲测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说雅虎的准确度要比谷歌高。但是,页面的观感上谷歌的信息密度更大,所以大家的习惯性还是会选择感知上信息密度更高的东西。
再回过头来,就是谷歌和百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曾经他们并行在中国市场在开始竞争的时候是2000年之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中国的互联网不像今天,内容还非常少,整体大家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你要能够做到一个页面打开的速度很快,然后不崩溃,并且想要什么能够很容易去搜索,不容易。所以在这时候,其实像百度贴吧、百度知道做了一个很好的内容池,就是用了百度自身强大的服务器运维能力和系统架构能力,给做内容能力的人提供了一个放置自己内容的地方,就是我不需要自己做一个网站,我不需要考虑服务器运维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我只把我自己的内容做好,用他的平台把我要的内容做好就可以了。
所以,其实就是在下面这一层,资源结构层这一层上,百度比谷歌面对在当时整个中国互联网的资源都不够多的情况下,百度动手去建设了自己的资源。而且以谷歌的清高也好、正直也好这样的一个风格,如果搜索结果对百度贴吧更合适,我就倾向于把结果导到百度的体系里去。所以我们知道谷歌离开中国的原因是因为比如说配合度等等这些原因,看上去这是一个谷歌的自身存在定义,就是最内核的存在感或者是能力圈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在资源结构这一层里,就搜索这一项业务,其实百度就已经胜出了。
所以,这个是我们简单说了一下古时候,因为现在做区块链的人已经管今天的互联网叫古典互联网了,那我说的这一茬互联网几乎就是远古互联网了,就是古时候的互联网时期,为什么百度赢了?因为在感知层的时候,大家是一样的。在角色框架这一层的时候,其实是能看到他们能够提供的信息更密集,感知更好。但是在资源结构这一层,其实曾经有一个数据是百度内部人告诉我的,就是说十次搜索,大概有七次会导向百度自己的内容池。所以,即使是谷歌不离开中国,谷歌也会把更多的内容导给百度的。这是一个远古互联网的时候,百度是怎么赢的复盘。
第二版块,百度和头条有一些竞争上的关系,抖音这样迅猛地发展,腾讯为什么会紧张?
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场景里,你会发现微信、头条都在建设自己的资源,而百度还是只能收割传统互联网。微信所建设的由微信公众号主力构成的内容生态,头条建设的自己的内容生态,这两个内容是不供百度搜索的。你看这几家在自己的内容建设上,包括所有的商家致力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推广自己的内容商家来讲,他会觉得内容的传播主场景在那,我为什么要在互联网放置内容?是为了推广我自己。所以在什么地方放置内容最多,最有可能获得推广的机会,我就越会致力于在哪里去放置我的内容,去参与哪一个阵营里的内容建设。
所以在这个时候,其实在几年前,我们当时问张一鸣对标谁,他说我对标谷歌,大家说你这是一个内容,怎么能对标搜索呢?不重要,在PC时代的核心逻辑是检索。为什么?因为PC时代应该讲还是以精英人群或者中产人群为主的网民。但是移动场景,其实主流,今天微信公布的数据,微信用户达到了十亿,这就是中国的网民数。群的构成已经发生变化,人群构成的变化我稍后再来讲。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在移动场景里,互联网割裂了,不再是PC场景里统一的互联网,百分之百的网站都由百度收割,就是百度收割全部互联网的局面,而是属于百度你只能收割现在今天还愿意在PC浏览器的场景里去贡献内容的传统网站。
但是我在微信场景里去做内容运营,我在头条场景里做内容运营,已经和百度没有关系了。所以,其实百度作为搜索引擎的危机是在于我的内容变少了,我在我可收割的资源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是这一条。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想一想,如果说在移动搜索,因为百度现在也只能是浏览器场景的一个应用。如果我们开一个脑洞,大家都用智能手机,向右一滑就会开一个界面,如果所有的手机场景都设置一下向右一滑直接搜索,那所有的手机厂商、硬件厂商都可以打击百度,合不合作?如果说今天谷歌可以重返中国,我们开一个脑洞,虽然这个略微困难。如果谷歌可以重返中国,大家要清楚,安卓是谷歌的,那谷歌就可以问一下所有的手机厂商说,请问谁不跟谷歌合作?举手。会不会有一家手机厂商举手。
所以,我们先不说头条和搜索的竞争,我们只是说搜索只是你获得内容的一种方式,搜索只是你获得内容的一个工具。前提是在于内容在哪里,然后谁在带动整体内容优化,谁在致力于建设内容,其实谁会是内容领域的大的赢家。基于这一点,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头条和百度之间的一个巨大的争执。我们说到的几个变化,一个是移动场景的变化,以前我们用电脑,一天打开百度五次,每次搜三个PV,这个定义就叫高频。
但是现在手机4G网络的出现,使我们对高频已经做了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你每天打开多少次手机,每天又刷多少次微信。所以在这个时候,在PC场景下的高频应用其实在移动场景下,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低频应用了。所以,曾经百度是PC场景下最高频的应用,它可以推得起所有的业务,但是,在移动场景下,百度已经不再是最高频的业务范畴。所以,以此,比如说当时真的是最了不起的百度贴吧,你知道现在它的日活是多少呢?应该不到抖音的一半,这是一个我们中国十几年最优秀的社区网站,为什么?因为它没有针对移动场景去改变它的业务特性。刚才说到了移动场景的业务特性,以及对频率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下面另外一个核心变化其实就是人群的变化。在这里我就想提一个词匮乏。
很多人的怪僻,对一件事情的渴望,以及永不满足其实是来自体验之初的匮乏。就是说在我最初想要这个东西,特别想要的时候,我的状况是匮乏的。在这之后,当你终于有一天有能力的时候,其实你的匮乏感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匮乏的感觉对每个人应该讲都是糟糕的记忆之一,所以我们都希望摆脱,希望忘记它。有一个悖论就是我们努力地来到大城市,做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摆脱匮乏感,以及我们希望为比自己牛逼的人服务。
下图一个就是手机百度的两屏,一个是今日头条的两屏。手机百度有人说不就是信息流啊,业务性质,其实这个是什么呢?我在我的产品课里在讲,产品设计其实是四大模块,第一个是战略选择,你到底是要做一个在点线面体如何去选择,点线面体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记住。
但实际上比如说手机百度和今日头条之间的关系,这个东西它首先是用户心智的比拼。就是在用户心智里,百度就是搜索,就是我不要搜索,百度不是解闷的地方,搜索不是解闷的地方。就是我的用户画像里,大明是我知道我要什么,笨笨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小闲就是我闲,我需要打发时间。所以百度是非常明确服务大明用户的网站,所以他的搜索做得很强,我需要什么就上来找地找到最适合我的。淘宝其实是一个给笨笨场景做得相当不错的,我不知道就在这里乱翻。
腾讯是非常经典的服务小闲用户的,导给娱乐类、视频是非常好的,但是导给电商就很困难,因为小闲用户不会突然间转化为购买,我上来是来打发时间的。是这样一个产品逻辑。说到这儿,我们再回过头来讲用户心智,在百度长期以来用户,我是大明用户,我才会选百度。我是搜索,我是需要知道什么我才会来,我没有想到在百度上解闷。但是头条的概念,就是说我有什么不知道的,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上头条了,而且头条有推送概念,发生什么新闻,这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是头条去抓微信内容,头条也可以做得比微博好。为什么呢?因为微博依然是PC的检索逻辑。你要知道微博热搜是什么,你得打开微博、搜索、点热搜,在排行榜里自己看。
现如今大家更感兴趣的还是快手和抖音,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人永远是倾向于信息密度更大的东西。有了电影,我就不看小说了,有了电影我就不看戏了,有了短视频我就不看长视频了,为什么?信息密度更大了。所以也是在我的《产品思维30讲》里,这个扑克里有一个概念,叫确定性。现在大家越来越没有耐心,没耐心的反义词就是我要求有一个确定性。如果你打开一个视频,是一分钟,你可能可以看,如果三五分钟,心里就有压力,觉得要不要打开看。但是这时候快手先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就是一个57秒以内的短视频,这表示作为视频的发送者,他一定要把他的核心内容,他最有价值的信息在十几秒之后就得给你展现出来。这个对于用户来讲,信息密度是够的,感觉是很好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说为什么抖音会,其实是去年我和曾鸣一起拜访快手,当时宿华介绍说快手当时的数据是一天日活一亿用户,使用时长是一小时。出来之后,我就跟曾鸣讲,我说这是快手的顶,很难再长了。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2014年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原来腾讯的一个同事去了优酷做首席产品官,我问他为什么去优酷?他说优酷现在APP的日活是一亿用户,使用时长是一小时。这个数字就像是2004年的腾讯,2004年腾讯上市的时候,日活就是一亿,使用时长一小时。他说基于这样的一个用户的规模和黏性基础,应该是大有可为。但实际上那个数字就是优酷的顶。
我觉得快手会遇到用户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我认为低水平文化没有学习吸引力,低水平文化的生命力其实是有限的。第二,快手从它的整个生态来讲,当然我认为宿华的理想,他希望的是一个平均主义,就是人人都有机会,不支持大V。其实是对大V没有更多的支持,他认为这样是给了普通人更多的机会。但是在互联网上,一个人可以成为大V其实是因为他有更强的创造力。互联网在这一点上其实是绝对公平的,就是我有更多的创造力和努力之后,就会成为大V。但在快手的土壤里,并不给特别强的创造力和努力的人以特别的机会。所以在快手的土壤里,只要有更强的人,就一定会被迁移到其他的平台上去。这个时候,你自身平台向一个更优质文化的跃迁其实难以形成。所以,基于这个,我不认为快手在达到一个用户规模以后,还有很广大而持续的用户动力。
接着我就看了抖音,那时候抖音跟快手的差距还挺大的,所以我当时真的是立帖为证我觉得抖音会超过快手。我们为什么上快手和抖音?真的是为了记录自己的人生吗?不是,谁那么严肃,我就是为了解闷。真的,我觉得中国除了北上广所谓的追求成功的人群,其他人可能都闲得慌,大家真的需要解闷。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讲,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微信、腾讯对抖音如此紧张。依然是业务逻辑的问题,头条和百度其实都是信息逻辑,通过这个可以查信息,而且头条在建自己封闭的生态,当然微信也在建自己封闭的内容生态,百度对于内容生态其实没有做更多的建设,它只能等着收割别人。最致力于建设内容的人,我不让他收割了。这是这一条。
但是对于更多闲的人来讲,我相信抖音比微信高频,为什么?我闲了,我两分钟刷刷抖音,刷微信没人理我。所以今天不要看谁大谁小,我们只看谁高频,高频的人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基于这一点,我看抖音也在做一个让红人去推荐商品什么的,这个肯定是不靠谱。因为小闲都是要玩的,不是要买东西的,所以,如果抖音去推游戏,我觉得那个真的就是直接动了腾讯的奶酪了。我认为基于这一点,头腾大战不是一个简单的说你封闭我我封你,并不是,而是属于在争移动互联网上谁是最高频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