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前的早点铺子谈我看到的经营模式

从门前的早点铺子谈我看到的经营模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上淘宝习惯筛选“价格最低”的人却老操着马云的心,每每看到小区门口新开一家早点铺子,就开始默默祈祷:加油啊,请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你们都坚持下来了,我们才能更多选择,更多欢乐嘛。

我们这种八线县城的小区门口早点铺子,既非品牌连锁店、也非品牌加盟店,大都是些家庭作坊式小店,属于生产+销售的单一化经营模式,但是我仍然看出了很多故事。

就说四年前吧,小区门前的早点铺子还只有一家“一品堂”面店。老板是一对夫妻,丈夫就是大师傅,长得好一幅厨师样,妻子却非常秀丽俏皮,鼻翼上和舒淇一样有星星点点淡色雀斑,她负责打下手兼任收银,还雇了一个人高马大的胖大婶打杂。

“一品堂”主营各式荦素汤面、热干面、炸酱面、凉面,辅以豆浆、卤鸡蛋、甜味煎饼(应该是从别家买来的)。他家经营特点就是所有的面条都只需在热水里烫熟、淋上各种提前做好的浇头即可(凉面连烫熟都省了),其他食品也都属于提前做好。因此出品快、翻桌率高。虽然在我看来味道一般,但因为只此一家,所以每天早晨高峰时期都人满为患。

因为从没亲眼看到“一品堂”制作浇头,所以我不知道这家店成功的军功章应如何分配,但在过早高峰时刻,我常常看到妻子手法灵巧地接过丈夫烫好的面、淋酱料、收钱找钱,十分麻利。

不知道哪一天,另一家由夫妻、兄弟多人共同经营的“潘师傅”馒头店悄然出现在“一品堂”旁。这家人有着极为相似的“家庭像”,都是个矮且壮、面红而大。可能是长期需要用力,并且一直处于蒸气中的原因吧。

“潘师傅”打出“纯老面发酵”的卖点,出品的馒头口感柔韧耐嚼,让我想起林清玄在《清雅食谱》中描述的山东大馒头:“那刚从笼屉被老板的大手抓出来的馒头,有一种传统乡野的香气,非常的美味,也非常之结实”。

“潘师傅”的老板们也是人人一双大手,最重要的是一个馒头才0.5元钱。

当时我就觉得这家店非常聪明。首先,他的经营模式属于差异式经营,提供给顾客的是和“一品堂”完全不同的早点品种;其次,虽然目前品种太单一,但是重点在于商品物美价廉且可随时提现;第三,他懂得“大树底下好乘凉”,依附在客流众多的“一品堂”旁边,不愁吸引不到客源。所以,我分析“潘师傅”会有一定生存空间。

果然,很快馒头店前就挤满了顾客,还有许多人大袋大袋的买了带走,说明馒头的品质已经声名远播,有不在本地的朋友要求代购,因为我老公就替爸妈和同事带过好多次。

就在这个时期,又来了一对夫妻,在离“潘师傅”不到十米的地方安营扎寨,因为这家店连名都懒得取,姑且叫他“夫妻店”吧。

这对夫妻来自附近的乡镇。混得有些熟了后,妻子告诉我,因为“超生”被罚款2W,加上得养育两个孩子,所以得拼命挣钱。

“夫妻店”门面虽小,经营的品种却着实不少,除了和“潘师傅”相同的白面馒头外,还做甜味和咸味蒸包,甜味的有豆沙馅、白糖馅、红糖馅,咸味的有猪肉馅、韭菜馅、咸菜馅、三鲜馅、香菇馅……

因为品种极多,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夫妻店”很快有了一定的客源。但同样也是因为品种极多,这对夫妻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夫妻店”的进驻让“潘师傅”显然感到了威胁,很快,“潘师傅”就拿出了对策,也推出了蒸包,但是品种仅限于猪肉、牛肉、韭菜馅三种。嗯,不贪多求全,而是将精力聚焦在有限的目标上、稳打稳扎的经营模式我非常欣赏。果然,很快他家的包子和馒头一样,成了大家大包大包买走的食物。

反观“夫妻店”,因为经营品种实在太多,疲于应付,夫妻俩再没有余力投入产品研发,生意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所以看到“潘师傅”的新动作,夫妻俩也没有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错失了最佳反击时机。

“潘师傅”显然尝了创新的甜头,很快又有了新动作。他们再次推出新品种——“老北京芝麻饼”和自制豆浆,并且拉出促销横幅“买芝麻饼送豆浆”。

一个便宜三个爱。反正我是立马就去买了来尝鲜,唔,味道都还不赖,显然是有备而来。很快,我又看到人们大袋大袋买芝麻饼带走的场景。

由此,我看出“潘师傅”显然一直在思考,所以才能永远走在顾客的需要前面,再次一炮打响,

“夫妻店”眼见得生意和“潘师傅”相比逐渐拉大了距离,开始着慌。他们的对策是在一个月后也拉起横幅——推出了“香酥芝麻饼”。

我觉得这是一着昏招,首先会给顾客留下一个亦步亦趋、步人后尘的印象;其次,人们已经习惯先驱者“潘师傅”芝麻饼的味道,再适应他家的产品有一定难度;第三,“夫妻店”毕竟是毫无准备,又急着上新,出品质量确实不如筹划已久,学艺时间充裕的“潘师傅”芝麻饼。

所以我经常看到,人们拥挤在“潘师傅”前等候芝麻饼出炉,却无情地忽视“夫妻店”满满的芝麻饼待售。

夫妻俩在苦苦支撑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聪明了一次,他们结合自家实际也推出了新品:玉米面、荞麦面、红薯面馒头,又立起了油锅开始炸油条。

只是这样一来,这对夫妻投入劳力成本更大,经常忙得一一塌糊涂。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对夫妻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盲目地全面撒网,指望抓住一个是一个。

反观“潘师傅”,就一直非常清楚自己的经营方向。一段时间后,他们再次推出新品种——水煎包,并且撤下了有重合且利润较小的产品——蒸包。

到此为止,“潘师傅”只保留了老面馒头、芝麻饼、水煎包和豆浆这四种主打产品,而且产品间有一定价格差和口味差,可以满足不同层面顾客的需要。

在“潘师傅”和“夫妻店”明争暗斗的时候,“一品堂”大体上没受到影响,毕竟三者之间产品种类不同,没有可比性。但是,“一品堂”还是较明智地撤下了在两家店冲击下,已无存在价值的豆浆和煎饼,减轻投入成本。

其实,这期间,“一品堂”附近还来来往往开过几家面店,经营面条和“一品堂”种类大体相同,无明显优势,而且老板们既无促销策略,也无其他噱头,所以大都在几个月后惨淡关张。

就在我苦苦思索:难道“一品堂”就这样“一统江湖”了的时候,离他30米处再次新开了一家面店——“财鱼面馆”,让我看到了其可与“一品堂”对抗的一丝希望。

“财鱼面馆”也是夫妻店,丈夫是位年青的小帅哥,身形瘦削高大,炒面的时候皱着眉头、眯着眼睛,加上炉子边烟雾缭绕,有一种“面馆梁朝伟”的即视感。好玩的是,老板娘却极为肥胖壮硕。两人有一种反差萌效果。

正如店名一样,他家主打产品都是需要现场制作的各类面条:财鱼面、肉丝面、三鲜面、腰花面、荦素炒面……和“一品堂”形成了本质的区别。

烹饪讲究“三分技术,七分火候”,又道是“一热提三鲜”,现场制作的浇头果然较“一品堂”口感更鲜美醇厚,很快就吸引到一票忠实顾客。再加上出品时间长,总有顾客等候在店前,造成了经营火爆的印象,也吸引到更多顾客前来。可见,如果产品质量有保障,出品时间长也能变成优势

其实我还想过,如果“财鱼面馆”不是在我们这种八线小县城,而是搬到迷妹众多的一线城市去,那么我便可以好好包装包装这家老板,比如店名改成“炒面界梁朝伟”,帅哥老板要戴一酷酷墨镜,在炒面的间隙要45度仰望天空,并不时对着女顾客迷惘地瞄上一眼,相信生意会不赖。

由此可见,长期一家独大的“一品堂”并非无懈可击,只是前面几家面店没能找到差异化经营模式,都是很不聪明地在“大佬”后拾人牙慧,难怪无法生存。

几天前,又有一家不怕死的小店眼热“潘师傅”,也加入到做煎包中来,只是开张几天了都生意清淡,我看也难坚持多久了。

总结全文,我发现一家成功的小店(注意前提,是说做小店)有下面几个重要的经营策略:

第一,要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做面条就好好做面条,做面点就认真做面点,切不可贪大求全;

第二,要有创新精神,时刻引领行业先锋,思考如何将服务做到顾客前面,甚至引导顾客消费;

第三,要找好平台,在已经成熟的企业上找到缺口,做差异化经营,有利于迅速打开局面;

第四,即使手中有精尖产品,也不妨从低起步,用价格先稳定客源,才有机会争取更大利润;

第五,即使你忙到不可开交,也请费心给店取一个名吧,不然我每次想支持下“夫妻店”的生意,都得跟老公说是“潘师傅”旁边那家店,不是白白替别人做广告了么?

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什么时候,产品质量都要放在第一位,这样就算老板丑一点、身材差一点也无甚影响,反而会给顾客留下“这家店老板真有个性”的印象。

分析了这么多,我不禁思考如果我去做早点该做什么呢?冥思苦想很久,都找不到答案。

唉,算了,看来我的优势是做分析,而不是实操。写了这么久,好饿,我还是去吃早点吧。

从门前的早点铺子谈我看到的经营模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门前的早点铺子谈我看到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