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秘密,我深度怀疑你是不是一个好爹地(NO.23)

时间过得太快,今天我的女儿已经0岁358天了。

恍惚中,她还是那个我臂弯里皱巴巴、丑兮兮的小人,每天就知道大哭、吃奶、睡觉,而如今,她已经可以扶着沙发或者牵着大人的手,小企鹅似的到处piapia走了。

我意识到,我的工作重心,要从照顾好她的生理需求,向满足心理需求转变了。于是,我从书柜里抽出了那本封存已久的书——《童年的秘密》。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秘密,我深度怀疑你是不是一个好爹地(NO.23)_第1张图片
人教版.jpg

这本蒙台梭利博士1936年出版的书被奉为教育界的经典之作。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都曾接受过蒙氏教育。

这么牛的书,我一定要好好读啊。

然而,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懵逼+被颠覆。

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认为,说父亲和母亲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地,我们应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WTF?难道不是父母各自提供了一个细胞,母亲又提供了适合受精卵成长的环境,然后才创造了孩子吗?在他们出生以后,成人细心呵护,耐心照料,教他们说人话和遵守社会秩序,从而塑造出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吗?

我捋了捋思路,要理解蒙台梭利的这个逻辑,先要承认,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一个深不可测的秘密,而且,这个秘密还并不打算像动物本能那样简单的展示它自己。

小马出生就会站立,小猫出生就能和猫妈妈交流,而人类却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数月、1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才能站立和走路,要说话就需要更长时间。

但是,在大人还没有刻意教孩子什么的时候,孩子已经可以听懂你在说什么了,还学会了察言观色,辨别你的喜怒哀乐,学会了协调手指和身体,趴爬坐卧,直到站立、行走、说话,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这种“自然而然”,就是儿童的天赋本能。它不像动物本能那样被预设和固定,而是作为一个“精神胚胎”,在特殊的环境里,自动地发展,最终“实体化”为精神生命,驱动、激发人的行为。

只有家长意识到这种力量,并且“披上谦虚的外衣”,承认自己力所不及,让儿童指引我们,为这种力量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儿童才会真正健康地成长。

尊重孩子的本能

理解了这个逻辑前提,我们就知道了蒙台梭利为什么特别强调要尊重孩子的本能。

在孩子眼里,大人就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阻止他们自我发展的巨型怪兽。一出生,本来习惯把自己蜷缩起来的婴儿,愣是被包成了“蜡烛”;一会被妈妈抱起来,一会又被奶奶放平;想用嘴巴探索一下世界,“不可以,脏”;想把手指伸进小洞里,“不可以,危险”;想去摸摸花花草草,“不可以,有农药”。

蝴蝶的幼虫一出生就知道朝树梢上的嫩芽爬,因为它们只能嚼得动这个。但雌蝴蝶为了安全,可是把它们产在树干和树枝交接处的,是什么力量在指引幼虫前行呢?

是光线!幼虫对光非常敏感。一旦幼虫可以吃较粗的叶子时,它对光线的敏感就消失了。

孩子的本能就是用探索来学习,如果总是被阻止,行动被压抑,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错过发展的最佳时机。

我想起来每次给女儿喂饭,大家都要严阵以待,湿巾、纸巾常备,围嘴、肚兜齐上。有时候她想用手抓食物,立即会被制止,就是怕她把衣服弄脏。

结果呢,现在她吃饭只习惯别人喂,抓起食物也不会主动往嘴里送,大人反而说是她太懒了。

我们就是这样无意识地阻断了孩子的学习。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秘密,我深度怀疑你是不是一个好爹地(NO.23)_第2张图片
我就想这样.png

孩子任性谁的错

儿童的行为是受本能指导的。如果外在环境与本能相悖,就会引起儿童的心理失调,甚至“毫无道理”的任性。比如失去秩序感。

记得女儿有一次喝完奶后,并没有按照惯例睡觉,而是开始躁动不安,扭来扭去,甚至大声哭泣。家人一片忙乱,最后猜测,是不是因为这不是她平时喝奶的地方啊?果然,直到女儿回到熟悉的环境里,她才变得安静,随后就满意地睡去。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秩序有很深的执念。如果每件东西都待在它该在的地方,那就意味着儿童在所有细节上都有支配力。

如此说来,整洁的环境对孩子十分有利。如果家里环境乱糟糟,东西今天在这,明天又在哪里,会对孩子心理有很大影响。

还有睡眠。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多睡觉是好事。许多父母还夸耀孩子睡得久,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干点其他的事。

如果困了,孩子是会主动去睡的。一到规定时间就开始哄睡,如果孩子其实并不想,当然会强烈反抗。

在睡眠方面给孩子的最大帮助,就是不让他们睡得超过必要时间,以及给他们一张舒适的床。

任性,是错误对待儿童导致的必然结果。

无意识犯错

当我的女儿想玩我的手机或电脑,我一般会锁屏。

当她要翻妈妈的包,妈妈也会把拉链拉好。

在游乐场,当她想第N次玩滑梯时,我觉得只玩一个多吃亏啊,就会把她带到其他项目上。

当她路过熟悉的地方想凑过去时,因为和我们的路线冲突,我会和她说,走,爸爸带你看更好玩的!实际呢,那并不是女儿想要的。

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却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比如,孩子为什么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的从抽屉里掏东西,反复玩一种游戏,或者反复看一本书?他们这样做并没有外在的目的,而是出自内在的需要。

孩子这样不受打扰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直到他们主动停止时,孩子会获得极大的欣喜和愉悦。

我这才想起女儿想做什么被阻止时,眼中流露出的神情有多失落。

而且这种阻止,还有可能带来孩子心理的歧变,比如自卑、不专注。

在成人不适当的干涉下,不断受到挫折的孩子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我是不是总惹麻烦啊?我的行为是不是很让爸妈讨厌啊?挫败感会导致沮丧的情绪,沮丧又压抑了进一步行动,最终让孩子表现的胆怯、迟疑。

有一段时间小区的绿化除虫,女儿几次想摸被我阻止后,就算再见到家里的花草,她也只是“哦哦”地指指,而不敢再用手去碰。

还有家里玩具越来越多以后,我发现女儿玩的时候,只是随便摆弄几下,就会去玩其他,变得不专注。这恐怕也是我给她的选择太多的缘故。

我们该做点什么

有一次女儿扶着沙发站在客厅里,大家围着她逗她,“果冻,喊个爷爷”。“die~~”大家哄堂大笑。

我突然注意到她的表情不是平时的骄傲,而是有点困惑,我赶紧号召大家鼓掌,“果冻真厉害”“果冻真棒”,女儿得到衷心的鼓励,表情才缓和过来。

这次是我突然想起来,蒙台梭利认为,再小的孩子也有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如果他们感觉到成人的嘲笑和责备,感情和心理会受到伤害。

我们有时候站在大人的角度,丝毫不注意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肆意戏谑、调笑、打击、否定,以为他们不懂,也并不在意,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孩子很善良,在他们还小的时候,会认为家长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而且,他们根本不懂如何反抗,只会对家长的批评感到内疚、羞愧。甚至当着孩子面吵架,都会让他们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所以,父母的责任,真的很重大。蒙台梭利上个世纪就给父母提供了正确的育儿方法,关键看我们能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观察孩子,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蒙台梭利说:

父母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他们是能够通过联合一致地工作以改善社会,进而拯救他们孩子的唯一的人。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托付给他们的使命。就父母赋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职责,并掌握着人类的未来。

如果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我想每一位父母,都会尽全力去践行,保护好孩子童年的秘密。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秘密,我深度怀疑你是不是一个好爹地(NO.23)_第3张图片
加油,我们行滴.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秘密,我深度怀疑你是不是一个好爹地(NO.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