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论知识分子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塑造了方鸿渐等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生存处境,描述了一番新儒林众生相,其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都是不讨人喜欢的,他们虽然不是不学无术,却并没有过硬的知识涵养,他们丧失了传统知识分子应有的高尚清廉,反而贪慕虚荣,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他们没有勇气立志报国,而是靠着留学镀金来的文凭回国混饭吃,他们全无用处而使人生厌。,中国古典文学对于知识分子的描述向来是正面的,如“香草美人”般的屈原,安贫乐道的陶渊明,力士脱靴的李太白,师夷救国的李鸿章曾国潘,他们或是爱国爱民,或是高洁不屈,或是才高八斗,或是傲骨铮铮,而到了现代文学这里,从鲁迅到蒋光慈到钱钟书,所描写的知识分子都是如此让人生厌,而往后看,当代文学不管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知识分子还是80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都丧失了传统知识分子保有的情操和美德。而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质变?没有办法做太对的调查研究,只能谈谈我个人浅薄的理解。

我最想说的是社会原因,如果说以前的家天下使得知识分子依附皇权而逐渐丧失知识分子的主体性,但他们仍有自己的一套儒家价值观,“修齐治平”的模式让他们仍能够保持大写的人格,而近代文明的野蛮入侵,西方思想的强势涌来,使得知识分子一方面丧失了其赖以为生的政权,一方面现代科技使得传统儒家的经书教义没有用武之地,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而西方现代化的思想又不断摧毁儒家的价值信仰,传统知识分子失去了其人格的养料,而传统文化对于知识分子高洁自我形象的培育促使他们并不能有效转化其自我定位,因此人格形象的坚守和现实的无用,儒家思想的失效和现代文明的陌生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既不能依旧践行儒家那一套,从而失去了其高洁的自我约束,又未吸收西方的思想,对于全然不同的社会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新建的价值观。所以他们没有操守、贪慕虚荣也全然无用处,时代的动荡又让他们的自我生存产生危机,便生发出许多人性的劣根性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城》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