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雄读《论语》之:敢为人下

向雄读《论语》之:敢为人下_第1张图片

传说,德尔斐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希腊最聪明的人,有问题去问他!”雅典的居民对此深信不疑。

苏格拉底听说后,却陷入了困惑:“我真是希腊最聪明的人吗?我究竟比别人多知道什么?”于是他到处求教于公认的聪明人,以证明自己不是最聪明的。结果却是,这些“聪明人”,虽然被公认是聪明的,但在自己擅长的事情方面,却都一无所知。

经过不断地询问和诘难,苏格拉底最终明白了——我知道自己无知,而别人却不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我比所有人都聪明的地方。

苏格拉底是聪明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从而导向了哲学思辨,真正开创了西方哲学,之前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等只是西哲的先驱。

而比苏格拉底早出生八十二年的孔子,也认为自己是无知的,却没有去思辨,而是崇尚以“仁”为中心的德行,学习、修养、心怀天下,开创了中国影响深远的儒学文化。这是历史惊人的相似,却也是各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对于自己拥有的知识,孔子这样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敏学习得到的。”这态度,也在他对自己的评价中体现,如“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有像我这样有忠信品德的人,但却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啊!”又如“听闻到的我就会默默地记住,学习起来从不觉得厌烦,教导别人从不觉得疲惫。”再如子贡对孔子的评价“老师无处不在学习,又需要哪个固定的老师呢?”

这些,体现的是孔子勤敏的学习态度,而在这态度之下,则是虚怀若谷的谦虚,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诚,是敢为人下的境界。

孔子曾作为鲁国太庙的助祭,他进入鲁国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个清楚。于是就有人说了:“谁说鄹人之子(孔子)知道礼仪啊!进入太庙,每件事情都要去问。”孔子听说了之后,说:“这就是礼。”孔子虽熟知礼仪,但不一定每个细节都清楚,本着对祭祀谨慎的态度,对每个细节都了解清楚,反复求证,不耻下问,敢以一种居下的姿态谦逊地询问,则是对祭祀的“敬”,也是“不知为不知”的诚意。

我们当然不如圣人高明,但却比圣人骄傲。对于自己所知,常在人面前卖弄以博取赞誉,对于自己所不知,也假装知道,还和别人争个面红耳赤。其中作祟的,是自己的自尊心,也是自己的“存在感”,希望被别人看到,希望被别人关注,希望成为人群的中心。可事实却是:各说各话,各为中心。这情形,仔细观察闲谈、对话,仔细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就很明朗了。

人应当是实的,心则应是虚的。虚心,则能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若心中总有个意见在,总以自己为中心,不敢在他人之下,以自己的认识为正确,听他人的话则逆耳,那么,他人传达的信息不会融入自己的心里,而自己的知识,就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总也不会提高。

拿出自己的好奇心,腾空自己的争胜之心,不以不如人为耻,泰然之意便常有,这心,就顺了。

(向雄读《论语》之五十七)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雄读《论语》之:敢为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