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一些小感受

         五月底六月初,已经感受到扑面的热浪,炎夏就这样张牙舞爪的来了,气温30+度,室内也许更高,夜里也要到子时三刻方能成睡,而这个时段央视怀旧般在播《康熙王朝》,当年的热播大剧,也是我认为很不错的一部剧,即便是如今重温,也比时下正在热播的剧感觉好得多。

        正看到圣主康熙收服傲娇奇才姚启圣这一段,剧情本身是否杜撰我不知道,但是这种情节设置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姚启圣教训了仗势的奴才被投进大牢里三个月,姚老头子蓬头垢面狱中乞书的场景,这种无书可读接近疯魔的境界,我十分叹服,而且不觉得表演做作夸张。我想奇才之所以能成为奇才,总会有些异于常人的特点,包括行为、思维以及癖好,手不释卷也可以充分说明他的才并不是凭空而来,书籍充实他的知识,增加他的阅历,同时培养起他的人格和气节,成就其傲娇的资本。(“傲娇”这个词似乎是源于网络,虽是新兴词汇,但是我觉得形容贴切生动,而且我个人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个褒义词,在形容一些有气节的桀骜之人的同时还带着一点萌萌的感觉,非常有意思!)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显得太高大上了。我从自己的角度和位置来理解,书籍是减少自己无聊时间的特效药,而且无疑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味药。

        不过生活不尽会有如设想般美好,就算是特效药,如果吃的不开心、不规律,也会令人生出烦恼,恼人的不是药效,而是干扰药效发挥的各种无法预料和枝节横生。

        最近诸事烦乱,已经很少看书。一年多前开始的《德川家康》直到现在依然停留在40%的地方,后面连着多本书也都只是开了个头,却无法静下心来继续,每每看到那些进度条,总觉得仿佛人生停滞了一般。我总认为阅读就像吃大餐,要一气呵成才觉得过瘾,一旦思路被中途打断,便很难再顺畅的衔接上,即便后边再看,也总会神经质地觉得自己一定是漏掉了什么情节,这种感觉积存在心里就成了一个个化解不掉的疙瘩,仿佛身体里面肿大的淋巴结,时不时让人觉得膈应。这也许和我自身有些执拗的性格有关,带着这种执拗,尽管迫于某些现实我不得不假意迎合,但是对于那些打乱心情的事或者人,我带着本能的敌视和抵触,这一点,很难克服。

        阅读更需要安静的环境和没有杂念的心境。所以,我一直在说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笔,一盏灯,一杯茶,是我对阅读最早也是最理想的环境设定。这不同于学生时期被迫的、应试性的阅读,而是个人带着主动意愿去探寻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无论是视野上的开阔,知识上的丰富,还是心理上的充实,阅读可以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抛却一切浮躁的、功利的目的,阅读是一件单纯而充满乐趣的事情,胜过许多奢侈的享受,而更重要的是,对于如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它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奢侈享受并且实在千万倍,在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阅读可以为我们建造起一所只属于自己的城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奢侈!

         另外,不得不说是阅读让我更真实的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和人生的短暂,如果单说“人生苦短、岁月如梭”这些句子总是抽象的,是因为没有参照没有对比,所以那种感觉虚得很,也遥远的很,但是一旦用阅读来衡量,人生就简化到能够读多少本书这么简单而迫切了。

         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各种著作如星辰浩淼,而人生只短短数十载,能读的书更是少而又少微不足道,每次想到这里,心里面还会有些不甘心,当然也许是我自己太贪心,都说贪多嚼不烂,说的就是我这种只求数量又不求甚解的状态吧,我根本不可能像那些红学家、汉学家们一样皓首穷经去细究一部作品的方方面面,只是单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观赏,打个比方,作者就是向导,带领我参观他的私人花园,置身其中时必然会受到作者的影响,但是参观完毕后经过回味,又会将自己从中抽离出来,再进入下一个花园,这就好像品酒师在品尝美酒之前还要清口一般,彼时融入其中,下一刻置身其外,虽然陶醉但不至于迷失自我,彼此尽量不受干扰。但是穿梭在花园间,或多或少总会沾染花香,尽管我们不是调香师,但是这些花香交织混合会自然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全新的味道,这就是我们最终得到的恩惠,对于个人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读书的一些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