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故宫日历》玄静先生碑20170311

每天学一点《故宫日历》玄静先生碑2017031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李玄静碑》,墨拓,剪裱一册。共13开,每半开纵26cm,横17.5cm。

此碑建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明嘉靖三年(1529年)毁于火,传世拓本甚稀。未见整纸本,行数已不可考。

碑原题“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并序”,世称“李玄静碑”、“茅山玄静碑”。此碑建后5年,又另立了一块由颜真卿撰书的“有唐茅山玄静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内容见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可与此碑相互参证。

碑文款署“秘书郎河东柳识撰,大理司直吴郡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3人皆一时俊彦。碑额失拓,然“李阳冰篆额”5字为小篆体,当出阳冰亲笔。

正文行书,总体上宗法二王,兼受同代碑版名家李邕的影响。李书笔画挺拔,字的重心下移,较之纯粹的王体更能适应大字书丹上石的视觉需要。此碑风格灵动端庄,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无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写得应规中矩,后半愈写愈放,笔画粗壮,字势飞动,更见神采。书者张从申当时被推为“张氏四龙”之首,大历之后“独步江淮间”(见朱长文《续书断》),良有以也。

此本首尾完足,无甚损泐,字口清晰肥润。宝熙认为“元以前拓本无疑”,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皆定为宋拓,为历来有名之本。册前有王铎、宝熙题内、外签。册后有沈曾植题七绝二首,宝熙跋,陈宝琛、朱益藩、张玮、赵世骏4人合观款及朱翼盦另纸一跋。钤“宝熙长寿”、“沈盦墨缘”等鉴藏印6方。当是宝熙旧藏转归朱氏者。  此碑的主要著录有: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集古录目》、黄伯思《东观余论》、陈思《宝刻丛编》,清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严观《江宁金石记》、方履篯《金石萃编补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近代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李含光 (682—769)唐道士、茅山十三代宗师。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李弘庙讳而改姓李,号“玄静先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一说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家世业佛。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州里人称“贞隐先生”。含光幼工篆隶,或称过父,一闻此议,终身不书。年十八,志求道妙。神龙初(705)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妙旨。开元十年(722),师事司马承祯于王屋山得授大法灵文金记,复居蒿阳二十余年。及承祯羽化,玄宗召至朝,问及修丹事,对曰:“道德,公也;轻举,公中之私耳,时见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询欲则似系风”。玄宗感而异之,召居阳台观。岁余,以疾辞居茅山。天宝四年(745),又玺书徽至,以足疾不能任科仪。又以茅山真经秘灵多散落,再求还山居紫阳观。赐绢、法衣、香炉等用品,并御制诗以饯行。天宝七年(748),玄宗在大同殿受箓,遥礼含光为度师,并赐衣一袭以申师资之礼。后又两徵诣阙,皆以老辞还。乾元二年(759),颜真卿充浙江西节度,闻含光至德,洁慕玄微,专使致书。含光亦令弟子韦景昭复书,互励超然之志。大历四年(769)羽化。代宗赠“正议大夫”。

个人著作

著有《周易义略》三篇、《老庄学记》三篇、《本草音义》二卷、《三玄异同论》、《道学》二十卷等,皆佚。事见《茅山志》卷十一、《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等。

来自百度百科。

每天学一点《故宫日历》玄静先生碑20170311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学一点《故宫日历》玄静先生碑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