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症治验》之☞足跟痛

 足跟痛一、刺血治疗方案取穴 委中、阿是穴。注释 取患侧的委中,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在委中青紫脉络处点刺出血,使瘀血流出,若流血不畅,可加拔火罐,以助瘀血排出。待出血自行停止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出血量在5毫升左右,每周2次。再在患处寻找最明显压痛点,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快速点刺出血。此处肌肉僵硬,皮质厚,难以拔罐,用挤捏法尽量挤出少量血液,隔日1次。委中为足太阳之合穴,足太阳经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因此放血可改善足跟处的气血运行,使其经络通畅而痛止。根据“以痛为腧”及“菀陈则除之”的理论,取局部压痛最明显的一点即是阿是穴刺络,与委中合用,具有行气通络。祛瘀止痛之作用。二、体针治疗方案取穴 太溪、大陵、下关、灵骨、五虎五。配穴 肾气亏虚配大钟、水泉;气虚不足配足三里、百会;血瘀配膈俞、血海;痛及小腿配承山;疼痛偏向足跟内侧配照海、神门;疼痛偏向足跟外侧配申脉、养老。注释 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肾主骨,能强肾壮骨,当实证用之可温肾阳散风寒通经络,虚证用之可补肾阴柔筋脉止疼痛。因此足跟痛用太溪既是循经之用,又是治本之用。大陵穴位于掌根,为手厥阴心经之输穴,又为原穴,具有舒筋畅脉、通经活络的作用。其穴处于与足跟相对应的部位,是治足跟痛之特效穴,无论虚实之证皆有很好的功效。在大陵穴周围找反应点,疗效更佳,其反应点大多在大陵穴下5~8分处,针之有快速止痛及控制疼痛发作的作用。下关是临床治疗足跟痛之验穴,无论何部位足跟痛皆有效,一般有针入痛止之功。五虎五是董氏穴位,五虎五专用于治疗足跟痛,常与五虎四合用形成倒马针法,功效卓著。三、操作方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先针远端穴位,后针局部穴位。太溪、昆仑采取互相透刺法。取用健侧的大陵穴,用1寸毫针以45°角向掌心刺入0.5~0.8寸,针刺得气后,嘱患者同时活动足跟痛点,由轻到重自行活动;下关、灵骨、五虎四、五虎五均常规刺,取用健侧穴位,同时配合患处的运动。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愈。四、按语足跟痛是指跟骨跖面的疼痛,有时伴有跟骨骨刺或蹠底韧带的炎症,常与跟骨跖面结节的慢性损伤有关,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也见于少部分青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于体重正常者。可一侧发病,也可两侧同时发病。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长时间走路,或足底虚弱、过度肥胖、站立过久、穿鞋不适等因而引起足底跖腱筋膜受到长期慢性挤压、摩擦或牵拉过度时,会导致跟骨结节处的韧带或筋膜组织慢性损伤,发炎而出现跟痛。可见跟腱止点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骨骺炎、跖筋膜炎、肾虚性跟痛症等病。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专属病名,属于“伤筋”、“痹证”之范畴。中医学中认为本病是因老年人气血不足,而足跟久任于地,致使足部之气血运行失畅,经络阻滞不通而造成疼痛;或体质素虚、肾气亏虚,肾主骨,肾虚则阴精无以充养骨之末端,故而造成足跟痛。针灸治疗本病疗效可靠。不仅对虚性足跟痛有卓效,而且对一些器质性足跟痛仍然有很好效果。如对跟骨骨刺所致的足跟痛,针刺亦有疗效,不仅限于缓解症状,足跟疼痛完全消失也十分常见。故针灸治疗本病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运用。对于重性足跟痛、跟骨骨刺、跟腱炎、筋膜炎等所引起的足跟痛局部加用火针治疗疗效甚佳,用火针刺之可以松解足跟部软组织粘连,消除炎症与水肿,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解除跖筋膜的挛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病止痛的目的。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在治疗期间应减少站立和步行。少穿高跟鞋,宜穿软底鞋,或在患足鞋内放置海绵垫。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风冷潮湿。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症治验》之☞足跟痛_第1张图片
配穴 肾气亏虚配大钟、水泉;气虚

你可能感兴趣的:(《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症治验》之☞足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