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小时候,家里很穷,电视机很小很破,没有有线,只有一个旧了的DVD,放到现在应该能成为老古董了。最难忘的快乐就是每天父母下班回家,饭后洗完澡,一家人躺在床上,藏在箱子里发黄了的光盘放进已经糊上了一层油渍的DVD槽里,听着那一首首经典老歌,边听边轻轻哼着。
《心太软》,《伤不起》,《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外婆的澎湖湾》,《军港的夜》,《窗外》,《懂你》,《祈祷》,《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铿锵玫瑰》,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节,点点滴滴,相互交汇,日日夜夜,编织出了我的童年。妈妈喜欢老歌,连带着我自己也慢慢喜欢上了,那些经典的东西,是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人事如何变幻,都不会改变的。
还记得小时候跟哥哥姐姐感情很好。逢年过节,或是寒暑长假,妈妈会经常带着我和弟弟去玩,姐姐会教我唱很多歌,《寂寞沙洲冷》和《千古绝唱》是印象最深刻的两首。那个时候的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跑调,总觉得自己嘴里唱出来的,都是无比正确的。她唱一句,我学一句。每次分别,都要坐很久的公交回家,一个小时的路程,就好像是很远很远的一段距离,就好像我们会很久很久不能见面,我常常会不争气地靠着车窗哭泣,嘴里哼着她教我的歌。
周末的时候,我也会跟弟弟一起,在家里摆满了鞋箱的库房里玩耍。放着《两只蝴蝶》,一边跟着和,一边做着手工剪纸。没有太多的娱乐,没有跟其他小朋友一样那么多的玩具,在那个狭小昏暗的空间里,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不幸福。
也许,我们不懂音乐;
但是,每一首歌,不论是唱着还是听着,都是带有感情的;
每一个被自己铭记的东西,我都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一个与众不同的标记;
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歌曲回荡脑海,那是幸福的味道。
长大后
初中的时候,同桌每天都放《棉花糖》,那个时候,生活就像棉花糖一样,软绵甜蜜,无忧无虑。很多女生都有着自己喜欢的明星,听他们的歌,买他们的CD,看他们的演唱会。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对这些都淡淡的,没有什么很喜欢的歌手,也没有什么很喜欢的歌了。
可能每天会为会不做的题目,考试的排名,暗恋的男生,还有高考发愁,但是却又无所畏惧。与现在相比,那个时候不谙世事的生活,是多么令人怀念,以至于每每想起,都希望可以回到过去。
高中的时候,每个人都紧张兮兮。老师每天一遍又一遍地告诫着我们要好好学习,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以及谆谆教导下,我们把高考看作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他们每天所说的,考不好一辈子都毁了,虽然在现在看来那句话是多么可笑。但是谁都知道,如果不是抱有那种孤注一掷的决心,谁又有勇气咬牙熬得过那三年时光,更何况,对于我来说,那三年比其他人更要来的不容易。
学校半个月放一次假,每每大家都收拾好行李回家的时候,我都只能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宿舍里。
假期的教学楼安静地有些诡异,每次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一整天的时候,都会觉得格外的难熬。后来,在生活费都很艰难的情况下,用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个MP3,然后拜托同学帮忙下了几首歌。
很久不曾听过的歌的我没有什么要求,全按着他的喜好来的。同学给我下载了十三首歌,只听了一遍,便深深喜欢上了,他们陪我度过了高二和高三,也让我养成了单曲循环的习惯。
歌都是许嵩和汪苏泷当时比较流行的。
《埋葬冬天》《巴赫旧约》《不分手的恋爱》《放不下》《苦笑》《专属味道》《素颜》《断桥残雪》《玫瑰花的葬礼》《灰色头像》《多余的解释》《叹服》《认错》。
它们,让我不再是一个人。
从第一次的陌生,到慢慢熟悉它们的旋律,它们的歌词,再到可以讲那些话烂熟于心,一笔一划地写在黑板的墙上,练习册上或者是小纸条上。
我们变着花样的默写那些歌词,有的时候,也会玩填词或者是猜词的游戏。
很多时候,会喜欢上一个人或者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又或者是一个玩具,一片风景,都是因为可以感同身受啊。
后来,
渐渐喜欢上了戴着耳机躺在草地上的感觉;
渐渐喜欢上了听着歌一个人在操场散步,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拂过栏杆外的垂下的柳条;
渐渐喜欢上看着窗外蒙蒙细雨,听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渐渐会去一个人走那些陌生的路,去到那些或明亮或昏暗的地方,听那些或悲情或喜悦的故事。
现在呢
后来,我们都慢慢长大,各自有了各自要走的路。
听着张宇的《雨一直下》,我也会流出泪,混杂在雨中,分不清真假;
听着刘若英的《后来》,我也会说一句,后来,我终于学会了,那些曾经死活也不懂的事情;
听着黄绮珊的《等待》,我仿佛可以感受到那抵死挣扎着不肯放弃的执着;
听着陈奕迅的《十年》,仿若看见那个人生若只如初见,又把流年暗偷换的人;
听着黄阅的《折子戏》,也会无病呻吟自怨自艾,感叹时光易逝,人生如戏。
以前听过一个音乐学院的老师谈民族歌曲,她已经年过七旬,并且患有很严重的心脏病。她说,唱歌的时候要去用心感受,才能唱出好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意自己的节奏和有没有跑调,她只能把一首歌唱对,却唱不到人的心坎里。
没有感情的歌声,是对音乐的亵渎。
同样的,我也总是觉得,没有融入自己感情地去听一首歌,也是对歌手和歌曲本身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