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文的作业之一)
八大样板戏对我而言,有的名气大些,有的不那么熟悉,但无一例外,我都没有看过原版,只看过一些电影翻拍或者经典片断,所以很难取舍到底应当看哪一部来写这次作业。最后采取了随机模式:用Matlab给每部样板戏赋值,然后生成随机数,看对应的是哪部。结果选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是为缘起。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连续好几个夏日静谧的午后,我佯装熟睡,把偷偷藏在枕头下的一本林白的文集看了个遍。其中一篇叫《丹娅》,描写的是“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女生丹娅,在她年轻的时候,错过了出演吴清华的机会;经历了种种曲折之后,丹娅看似回归平淡,但她把不甘平凡的豪情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于是在文章的结尾,“我”仿佛看见年轻的丹娅穿着红色绸衣在沉沉的椰林里奋力一跃。
这种意象,混合着倾泻在床上热到发白的阳光,以及粘稠的空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一看到“吴清华”的名字,那种熟悉的静谧和燥热立刻包裹我的心灵。
后来发现“吴清华”的意象反复出现在很多那一辈人写的书或者拍的电影里。比如《归来》的开篇,就是陆焉识的女儿在排练芭蕾舞剧,而剧里的很大一个冲突就是他的女儿因为家庭背景而不得出演女主角而展开的;更近的,冯小刚根据严歌苓的《芳华》改编的电影,海报上的两只脚,一只穿的是绿色的军用布鞋(抱歉不知道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什么),而另一只弯着的脚穿的是芭蕾舞鞋。虽然小说和电影都没看过,但下意识觉得:这也是一个和“吴清华”这样的意象紧密相连的故事。包括严歌苓本人,当年也是文艺兵出身,网上有一张她的旧照,头戴军帽,双目明亮,而身体摆了一个标准的芭蕾舞姿式。
为什么人人都想成为“吴清华”?
带着了解那一辈人“吴清华”情结的探求之心,我开始全身心地观看起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开篇,出现在镜头里的是吴清华被铁链束缚的双手双臂。让我注意的是:不同于现在女演员饿瘦的病态美,吴清华的双臂肌肉线条非常优美,放在现在是在健身房里通过各种有氧无氧训练才能练出这样的线条。这样的双臂出现在“劳苦大众”的身上是很有说服力的。
镜头再往下拉,出现了演员的脸。那个年代很标准的气质:浓眉,双目炯炯有神,满脸正气凛然。
在我看来,这种气质的脸并没有太多的性别特征;整个舞剧的表演过程中,演员的表情在苦大仇深、正气凛然、对革命满怀欣喜等情绪中切换,这和那个时代其他的剧中的人物(无论男性女性)并无太大差别。
我想,真正让“吴清华”成为那个时代女性憧憬的目标,还是因为身体。当镜头从演员的脸拉开,而关注到演员的全身,我才被演员的魅力所打动。
首先抓住观众眼球的是衣服——大红色的绸衣。我们可以解释:大红色反应了底层劳苦大众对剥削阶级刻骨的仇恨,对革命如火的热情……但我觉得,抛开所有的意识形态,单纯从美学上来说,红绸衣具有非常强烈的观赏性。舞台上的其他角色基本都是黑、白、深蓝等,只有吴清华是红色的,这确立了她无可撼动的第一女主角的地位;而且红绸衣的设计在当时的语境和美学之间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衣袖非常有技巧性地撕开,表现出主角的衣衫褴褛,但实际上在舞蹈过程中形成了衣袂飘飘的效果(包括下装,是目前最时兴的阔脚裤设计);红绸衣的裁剪也非常贴身,配合女主角的跳跃、旋转、四肢舒展,完美地展现了女演员美好的身体线条。
和舞剧中其他女演员的服装对比:女战士的服装颜色朴素,样式统一;南霸天祝寿一场出来四个丫鬟,样式和吴清华的衣服一样(吴清华本来也就是南府上的丫鬟之一),但面料不飘逸,颜色是正常大户人家需要的偏喜庆的俗;“万泉河水清又清”唱段出来的乡亲们的衣服是写实的。
所以吴清华的衣服是独一无二的,是革命的,也是浪漫的,热烈的。在那个年代,色彩鲜艳、让身体线条毕露的衣服是绝对地“政治不正确”,但“吴清华”的演出服给当时小心翼翼地爱美的年轻女性撕开了心灵上的一道口子。
穿着红绸衣的吴清华是野性的,尚未驯服的。不仅南霸天的牢狱驯服不了她,娘子军的队伍也驯服不了她——在攻占匪巢的过程中,她不顾队友劝阻,冲动地开了枪,让南霸天有机会溜走。
当后面几场剧中,吴清华脱下了红绸衣、穿上了军装时,我的心反倒有一种怅然所失;这意味着吴清华的野性已经被驯服,她已经和队伍融为一体。那种摄人心魄的美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革命朝气的美——虽然也很美,但在那个年代随处可见,也就少了些让人魂牵梦萦的余味了。
其次是动作。我看这部芭蕾舞剧的时候刻意不去查询任何相关信息,只凭自己最原始的感受去观看这部舞剧。我最大的感受是“吴清华”扮演者的舞技的确比其他演员要出众,有天赋,但更多的应该是苦练。她的腰肢非常柔软,而且弹跳非常轻盈。其中一场是吴清华和一位战友深入敌穴,安排了她和这位战友的双人舞。穿着相似的衣服,梳着大辫子,跳着一样的舞步,但明显感觉吴清华的舞台动作更加优美。
另外印象非常深刻的两场是吴清华和老四的打斗戏,都编成了双人舞的形式。一场是穿着红绸衣的吴清华,另一场是成为战士、穿着军装的吴清华。双人舞的打斗很微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两人的动作也有着奇异呼应——一种此消彼长拉扯的张力。动作设计得行云流水,非常有观赏性。
后来特意在网上搜了一下吴清华扮演者薛菁华的信息。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是:人到中年的薛菁华和《红色娘子军》里的吴清华气质迥异——舞台上的吴清华时刻瞪着双眼,肌肉紧绷,浑身蕴藏着喷薄欲出的革命力量;而现在的薛菁华,面部柔和,气质娴雅,双目明澈——她还是有力量的一名女性,只是在当年,她的力量来自于想要摧毁旧世界的革命热情;而现在,她的力量来自于传播力量给新生代的建设热情(她现在从事芭蕾舞教育);前者是至刚,后者至柔;至刚易折,至柔却有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一代人的精神偶像,薛菁华在《红色娘子军》舞台上的生涯早早谢幕了,而现世的人生给她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窗;严歌苓、林白们把当年的少女情结在未来几十年中反复咀嚼,发酵成当代文学中独特的一道风景。逝者不可追,感谢他们没有一昧沉溺于过去,而是把当年的青春和悸动在时光的沉淀中,酿成一杯好酒,让我们品尝到更加醇厚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