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尝些鸡汤 未尝不可

偶尔尝些鸡汤 未尝不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起先对于鸡汤的印象,便是初中老师办公桌上必备的《心灵鸡汤》。奇怪的是,老师桌上总会有那么一本《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那时我对鸡汤的定义便是治愈系。

想想老师一天整天要面对几十个熊孩子,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作业正确率太低、男女同学关系暧昧......这些问题老师都有必要操心,负能量不爆棚才怪,所以喝点鸡汤实在太有必要了!

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

为什么会突然想到来写篇和鸡汤有关的文?

原因是前几天,母上大人突然拿着手机,一脸兴奋地说:“佳佳,看看这篇文章,哎哟,写得太好了。”但是我接过手机一看,不就是一篇简单到只会强调坚持的口号文章嘛。

虽说我也并不是一个多么牛掰的写作大家,但是区分文章优劣的眼光还是具备的。被我母亲夸上天的那篇文章美名其曰为“转载过千万的心灵鸡汤文”,但在我眼里全篇的所有句子都可以转化为--只要坚持,你就胜利了。没有靠谱的例子,没有优美的修辞。文章字数虽然很多,却都是在变着法儿阐述那句“只要坚持,你就胜利了”。

看完那篇心灵鸡汤,我一脸不屑,甚至觉得任意一位高中作文达到平均分的同学,写出的作文都比那所谓的心灵鸡汤要出彩得多。但是妈妈却把它捧为至宝,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种冲动把它打印出来,悬挂床头。

当时不理解妈妈的文学眼光,现在却渐渐懂了。

妈妈的文化水平有限,未上过高中, 平时也并不喜欢阅读,她能讲出的作家名字鲜少。也就是说,如果给她看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她反而会觉得无趣。或许,妈妈遇上公认的最会写故事的吴念真,反而会觉得他不知所云。

有时候,文章的好坏并没有一个定论。

只要是能带给读者一定思考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被称作是好文章。

读者的欣赏水平、领悟能力都对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水平达不到的,浅显直白的文章或者鸡汤文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正如完全没有必要让一个只会家务劳动的家庭主妇去领悟鲁迅的文章。况且,就算把鲁迅的文章都给她讲解透彻,她从中获得的启示,也许还不如自己对于一篇鸡汤文、口号文的思考。

并且,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偶尔尝些鸡汤,也无可厚非。

试想,当你遭遇失意颓废时,还会有精力去研读名作大家的哲理散文吗?这时,鸡汤文对你的疗效远远超过前者。

正如《欢乐颂》中的邱莹莹曾一度痴迷于毫无逻辑的成功学一样,她遭遇了爱情事业的双重失败,离崩溃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在安迪眼中逻辑紊乱的成功学书籍,却能让她像打了鸡血一样重振旗鼓。

当然,身为旁观者的我们都明白, 邱莹莹追捧的成功学虽是鸡汤,却不会真正让你走在通往成功的正途上。

的确,耽溺于这种成功学的人,大多还是只会喊喊口号,甚至仍然过得平平庸庸,离成功十万八千里。

但是正如文章标题而言,如果加了个前提“偶尔”,偶尔在失意颓废、无力前进时,尝些鸡汤,或许疗效直逼"打鸡血"。

也许你看了一篇鸡汤文,却能像邱莹莹一样重燃斗志,陡然发现自己前途无限,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攀上成功的高峰,那么又有何不可呢?

END--鸡汤偶尔尝尝,自是无妨。但是小柒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学会潜心阅读有哲理的优秀书籍和文章。and最近想制作一份治愈系书单,有推荐的可以在评论里告诉我,感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尔尝些鸡汤 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