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写作技巧之五

现代诗写作技巧之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8,诗的点化

  

  唐朝诗人王勃翻新了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的“丈夫忘四海,万里犹比邻”而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传唱千古的名句,这就是传统诗歌创作中的点化。

  在古典诗词中,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例子很多。在新诗中,巧妙化用古典诗词的例子也不少。

  

  请看,石祥的《望月》:

  

  

  月亮——

  慈母的眼睛,望着我,望着你。

  天之涯,海之角,

  千里,万里。

  哪一丝月光不是慈母手中线?

  缝在你身上,连在我心里。

  

  这首诗大致化用了三首唐诗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写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由月而思乡;“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孟郊),由思乡赞颂母爱,于是翻出一个新的意境:月亮——慈母的眼睛!

  

  再看,张扬的《敦煌的美学》:

  

  澄澈的眼波

  深一层太凉

  浅一层太烫

  劲盈的舞姿

  慢一点又柔

  快一点又刚

  反弹的琵琶

  低一度嫌沉

  高一度嫌扬

  

  轻拢慢捻,低吟浅温暖,那欲飞的敦煌仙子,跃然纸上。这首诗显然是点化古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赤则太赤”而来的,但却自翻新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点化不是剽窃,点化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善于继承传统的动力;点化也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不弃前贤的创造。

  

  19,诗的回环

  

  回环是造成诗意浓郁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有助于抒发缠绵悠长的情愫。

  

  请看,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诗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这是何等奇美瑰丽的景象,怎不令人心驰神往!这种回环的语式给人一种美,一种飘然欲仙的美。

  

  再看,王俊义《小河》:

  

  故乡的记忆是一条小河

  绕着我悠悠地流着

  绕着我悠悠地流着

  故乡的记忆是一条小河

  

  在这首小诗里,悠悠的乡思与悠悠的小河在旋律上达到和谐的统一,给人以回环往复的遐思和回味。

  

  再看,蓝曼《多梦的春天》:

  

  多梦的春天

  是绿色的

  绿色的春天

  常把秋梦见

  沉甸甸的秋

  是金黄色的

  金黄色的秋天

  是醒了的春天的梦

  

  春日朗朗,春光溶溶,春天是多梦的季节,这本不足奇,但令我们叹服的是诗人关于“绿色”与“金黄色”的回环复沓,是诗人关于“春梦”的发现。

  回环是造成诗意浓郁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有助于抒发缠绵悠长的情愫。

  

  20,诗的化静为动

  

  景物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而诗人笔下的静态的景物,却往往活跃跳脱,富于生机。这种表现手法,称之为“化静为动”。

  

  请看,彭浩荡的《桂林山》:

  

  一万匹天国的骆驼,

  溜出篱门,

  自由徜徉在漓江之滨。

  盛怒的神,

  一夜之间将它们化成了岩石,

  于是,平地崛起了,

  山的一支奇特的家族!

  

  桂林的山是静态的自然景观,诗人却采取动态的描写,以虚比实,化静为动,卷平地波澜,愈见桂林山之奇特和壮观。

  

  再看,刘益善《一线天》:

  

  一次未遂的呐喊,

  这呐喊一定撼地惊天!

  

  描写和咏叹“一线天”的诗很多,“一线天”也是静景,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诗人却喻为一次撼地惊天的未遂“呐喊”,可谓“石破天惊”式的奇想,化静为动,令人叹绝。

  化静为动,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对于景物的影响,是一种以神写形、以情写景、寓我于物的艺术手法。

  

  21,诗的对比

  

  对比,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十个字,就把唐朝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触目惊心。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卖炭翁“衣正单”与“愿天寒”的矛盾心理的鲜明对比,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在新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也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

  

  请看,叶簇的《海与天空》:

  

  海与天空

  多么相同

  白的浪花——白的云彩

  蓝的水域——篮的苍穹

  海与天空

  多么不同

  大海是一个富有的实体

  天空却只会变幻面孔

  

  这首小诗由大海与天空的“多么相同”写到“多么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再看,凝溪的《泼冷水》:

  

  一瓢冰凉的冷水,

  泼到一块烧得通红的火炭上。

  火炭嘶哑地悲叫一声,

  一阵青烟,脸色黑得失去了光。

  一瓢冰凉的冷水泼到石灰上,

  石灰像雪莲花开得舒展酣畅:

  嘿!你想把我的心也泼冷?

  来吧,冷水更能激发我心中的热量。

  

  火炭发热发光,给人以温暖,但感情脆弱,怕泼冷水。而石灰不怕泼冷水,当冷水泼来反而更能激发心中的热量。作者通过这两个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小诗巧妙运用对比,不仅能使事物的个性特征更加突出,而且能受到意外的艺术效果。

  

  22,诗的美的形象

  

  一切艺术都应该是美的,诗歌更应当是美的结晶。所以,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诗人,在创作时,无不选择美的形象,构筑诗意的美。

  一朵云彩,落日余晖,这样的景象谁没见过?但诗人雁翼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景:

  

  请看,雁翼的《一朵彩云》:

  

  太阳匆忙地走下西山,

  把一张彩色的手帕忘在山巅,

  风姑娘轻轻地抖动手帕,

  仿佛要把太阳招喊回还。

  

  这首诗很美,因为它有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诗人把稍纵即逝的新鲜的感觉转化为经久不衰的诗意美。

  艾青说:“愈是诗的,愈是形象的。”诗人不用干巴巴的概念来表现情感,而是要寻找一些“客观对应物”,即选择美的形象来巧妙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再看,闻频《野菊花》:

  

  我是野菊花,我

  和我的山民,同样的性格

  荒坡上有我深深的根

  这根,最知道故土的温热

  

  “野菊花”朴实却热烈,虽不雍客华贵,却热爱着这片土地,所以,它是美的。诗人正是通过“野菊花”这一美的形象,把强烈的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3,诗的含蓄

  

  关于“诗的含蓄”我们在以前经过,但那是从诗的意境着笔的,现在讲的是技法方面。所谓含蓄,就是思想感情融铸于精炼、鲜明、生动的语言之中,寄寓于作者精心选择的形象之内,不一语道破,而让读者去揣摩,去体会。司空图把含蓄的作用精辟地概括为一句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请看,艾青的《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诗人通过树的形象,含蓄地概括出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人与人之间,外表是分离的,但在心灵深处总是相通的”这层深意。

  

  再看,戴望舒经过现代女作家肖红之墓时曾口占的一首小诗: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鸥闲话

  

  诗人拜谒不幸早逝的肖红之墓,似乎并没有哀悼的表示,而简直是羡慕。其实,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诗行,含蓄地流露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深刻地表达了对肖红的痛悼!四句小诗,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感染力。

  含蓄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含蓄的诗才能达到“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艺术境界。因为直白浅露,则味如嚼蜡。

  

  24,诗的节奏

  

  关于诗的节奏,我们以前也讲过,为了大家阅读时更方便,现在把它罗列到技法里。

  诗,应该是美的。它不仅要有美的色调,美的光彩,美的神韵,还要有美的节奏。郭沫若曾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可见,一首诗有无节奏,或节奏鲜明与否,可直接影响到它的艺术效果。

  

  请看,流沙河悼念张志新的小诗《哭》:

  

  不装哑就必须学会说谎

  想起来总不免暗哭一场

  哭自己脑子里缺少信念

  哭自己骨子里缺少真钢

  今夜晚读报纸失声痛哭

  愧对着女英烈一张遗像

  要诚实要坚强重新做人

  这一回干脆把眼泪流光

  

  这首诗,每行四顿(不装哑—就必须—学会—说谎),全诗按这样匀整的节奏进行,铿锵和谐。

  

  再看,青勃的《归侨》:

  

  赶车,赶船,

  一回到花城,就满眼春天……

  无语,无言,

  一扑到娘怀,就泪湿衣衫……

  留影,留连,

  一跨上乡土,就恢复了童年……

  

  这首诗从语言到意境都是非常简洁和朴素的,但充盈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厚意却那么具体、亲切、触手可及。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简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表达了游子归乡的喜悦和欢快。

  

  在前文已经说了,文无定法,诗歌创作也是一样。诗歌创作根本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方法与技巧。如果说有技法,任何的创作方法都是人造出来,现代诗的创作技法远远不止这24种。只要是真正地热爱诗歌,并潜心钻研,你我他都会找到更多的新的创作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诗写作技巧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