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门过后,网友对于小米品质的质疑之声再起,面对手机厂商在不起眼之处经常“偷工减料”的做法,如果还要死磕性价比,小米必然会第一个碰上价格天花板。
本是一起因魅族16s引起的点胶门质疑,最终却把战火引向了小米,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
点不点胶的陈年旧账,如今又被群众揭露了出来,一时将小米置于风口浪尖。米粉的说辞和辩解,在网友们的戏谑面前变得苍白,事后更是免不了像孔乙己一样,被拿来调侃一番。
点胶门背后的潜规则
面对网友的揶揄,小米无力反击(或许也无意反击)。
根源之一在于:没有点胶已成石锤,在消费者的常理认知中,这笔成本是一定省下了的。有网友计算,仅米9一款机型,通过省略点胶的步骤就能节省大十几万元(小米18年出货量约为5千2百万),直接成为了指责小米奸商的证据。
从整个手机行业发展来看,类似精简成本,偷梁换柱的现象实则并不少见甚至更甚。
2015年1月,大神F2手机同样出现了偷换显示屏和摄像头的情况,宣传上的索尼摄像头被换成了安美森,显示屏由台湾友达换成了大陆天马。与红米Note 2几个月前的做法如出一辙。
虚假宣传偷换材料,不止是低价竞争的普遍问题。类似这样的故事,手机数码圈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必然会重演。其中就不乏华为的影子。
最近几年来,对华为品牌声誉影响最小的要算手机绿屏门,P10疏油层门其次,emmc和ufs内存混用一事在公众中反响最为强烈,甚至一度导致华为渠道出现大批积压存货。
同一时期,作为信号门事件的后续发酵,苹果同样因iPhone XR天线和屏幕缩水令网友愈发不满。三巨头中仅存的三星s10系列也紧随其后曝出屏幕翻车(绿屏)和掉电发热严重等问题。
一时间网友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谁在救谁?引得众人不时在品牌之间的粉与黑之间站队。
厂商打着为性价比而妥协的旗号“偷工减料”,权衡利润与成本,轻则带来消费者体验缩水,重则出现产品严重缺陷。对于品牌而言,表面被事后调侃成为黑材料,实际上是对品牌声誉的损害。
性价比:看上去很美
性价比三个字,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能够让消费者的投资物有所值的最大平衡,但稍稍回看功能机时代就会发现,实际上当时的消费者并没有特别注重所谓的性价比,直到iPhone上市也没有非常明显的趋势。
挥舞起性价比大旗的始作俑者,小米在智能手机兴盛之初,给性价比定下了标准,为智能机开启了1999田园牧歌时代。
2011年开始对于小米的狂热逐渐升温,此后3-4年间无人能与小米的流量争锋。现在我们评判好手机的标准都知道要选性价比高的,但具体怎样选,多数人并不清楚。
小米采用了一个现在每个商家都在用的经济学原理,锚定效应:正如铁锚使船舶停留,人们在做决策或者预测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被提供的最初信息的影响。雷军在第一次发布会上,把小米手机的详细配置和对手一一比较,以2000元的价格达到5000元三星盖世兔的性能,大家就自然而然觉得,小米手机是配置最高,价格最低的。
1999就像是给人们抛下了一个锚,从此与这些参数的定价就成为了大家评判好手机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下,小米就能常立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在小米之前,消费者对于手机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入,行业透明度相当低,通过论坛和MIUI快速迭代的方式,小米迅速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鸿沟。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几年前红极一时的《参与感》这本书。
简言之,小米将“硬件+软件+互联网”总结为铁人三项模式,彼时的雷军站在岸边,面对着的,是当时手机市场的一片蓝海。
直到去年,小米还入选了《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50大全球最具创意公司,编辑部给出的评语是:每一家伟大的企业,本质上都是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切实问题。而湖畔大学学术主任梁宁对小米的评价是:创造了一种智能手机体验上的平等。
在摩尔定律的帮助下,千元机很快达到了小米认为的智能机硬件准入门槛,红米系列推出,迅速收割了当时份额极大的山寨手机市场。这更加坐实了小米手机超高性价比的领头羊地位。
性价比曾化作利刃,为小米劈开了中国手机市场的新格局,但雷军也曾坦言:“性价比不等于低价,山寨的产品性能,只要用更山寨的价钱,也是高性价比。” 贴着成本价做买卖的商业模式,也随时会成为反噬小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难以招架“正规军”反击
小米的生猛打法这种传统厂商从没见过的“野路子”,让“中华酷联”们一时间手足无措,但大家毕竟在商场浸淫已久,基本的商业逻辑和常识还是有的。一方面组织人手到小米参观学习互联网打法的先进经验,奇酷、大神、iuni,zuk这些已有些陌生的名字,都曾是传统厂商被互联网打法影响,所催生出的子品牌。
另一方面,“正规军”们开始组织反击。几年后的今天,国内5大手机品牌已占据全部市场近9成的份额,小米却是硕果仅存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实际小米也早已转变了线上销售的模式)。而其他所有品牌的份额仅剩12.5%,出货量加起来卖不过小米一家。小米的出货量double,才勉强追上第一的华为。
所谓传统厂商的“正规军”打法,也仅仅用时间验证了两条手机市场的基本商业常识。
第一条常识叫做尊重基本数据和传统渠道。在第一手机界研究院报告中显示,直至2018年7月,中国大陆手机线下市场占中国手机市场出货总量比重仍在80%。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线下渠道更像是没死的骆驼。
越早建立完整稳固线下销售体系的企业,就越能尽早掌控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用户。所以才有人会说,今天手机市场第一的企业不是华为,而叫做步步高。
第二条更为朴素一些,叫做生意要赚钱。
即便是互联网打法,究其商业本质也无法忽略成本问题,其中误入歧途最深的就要数乐视了。2015年乐视1代发布,成本BOM单(Bill of Material)一出,手机从业者无不哗然。
小米再“傻”也不至于赔本赚吆喝,只想着靠服务收费赚钱的乐视这一举动,日后被称作自杀式袭击。反观国内的另一个品牌,才是学到小米精髓的学霸。
而OPPO跟vivo两家,似乎从来没有把自己划为某一种类型的厂商,他们的身份只有一种——叫做商人,在后1999时代,靠着稳定的渠道闷声发大财。
如果说OV还是商业层面的成功,那么依靠研发高筑壁垒的华为,也许国内再也不会有第二家。这是后话。
乐视的退场已经昭示得十分清楚,在2015年甚至更早,1999都是一个起码不怎么赚钱的价位。此后,各大厂商纷纷酝酿涨价,就算要被网友扣上“毫无性价比”的帽子,也要把价格拉到2500元,再到3000元,直至3500元。
然而此时的小米,已经被性价比和1999的价格之锚捆绑太紧。在连续数代坚守1999档位之后,小米的数字旗舰虽然从2017年的米6开始涨价到2499,但同年上市的华为P10系列已经成功逼近4000档,将小米彻底甩在了身后。
在推出的MIX 1代后,很多米粉认为小米能够凭借这款手机的差异化创新提升品牌价值,然而鉴于以往的价格惯性,以及技术硬实力不足导致缺乏底气,小米错失了这次迈向高端市场的机遇。
由此看来,小米始终死守的性价比意义并不大。着眼如今的手机市场,假设一家手机厂商胆敢去掉研发、设计和营销,将性价比作为手机的唯一变量,又有多少人会为它买单呢?
即将碰到天花板的小米,也距离属于自己时代渐行渐远。
学会顺应时代和财报
早在2017年末的小米投资年会上雷军便开始吹风,大谈“高品质第一,高性价比第二”。拉开了小米手机产品线转型的序幕。为了支撑起上市后的市值和财报,小米手机提升利润率势在必行。
小米的第一份财报达成盈利目标,但市场份额却进一步下滑。提到极致的手机人们不再想起MIX3,更多讨论到的是Find X和NEX,与此同时,iQOO的出现更是要抄小米的后路。
正是如此,我们才会在今年看到了“战斗天使”最后一次守护2999元价位。此后继续负责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死磕性价比模式就交棒给了红米。
进入寡头竞争的手机市场进入存量时代,除了承担起首发865的重任,价格更高的小米旗舰还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卖点。在明年的米10发布会上,续航看齐自家100瓦快充黑科技,屏幕看齐一加7,拍照看齐DxO前三,希望摆脱价格束缚后的小米,能够带给我们一款里程碑式的巨兽。
米粉们想看到的是下一个小米,而不是第二个“套路”大咖。
或许到时,不用再为成本节衣缩食的小米,就可以为主板上的SoC和内存,点上胶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