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玫瑾教授谈六岁前孩子的教育

近期被一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的话刷屏了:孩子6岁前规矩不立好,以后就不好管了!

看李玫瑾教授谈六岁前孩子的教育_第1张图片

李玫瑾教授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她认为,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1、学会对孩子说不

李教授: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对六岁之前的孩子说“不”。

这是一个需要非常强调的问题。

比如,很多男孩子在三四岁时都会跟家长闹脾气,作为家长你说不行就不行,那孩子还能怎么闹呢,大不了地上打滚。

但如果他十四岁了,你再和他说不,那他还会闹,这个时候他能怎么闹呢,他可能会:

第一,离家出走,因为他长大了;

第二,他甚至会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的……

孩子以自己的生命来威胁父母,就是因为他认为父母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只是他不知道死亡的含义。

因此,在孩子六岁之前对他说“不”,实际上是对孩子最早的一个训练,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在两三岁之前的哭声一般都代表他们的痛苦,他难受,他哭。

但是到三岁以后就不是了,三到五岁的孩子是我要的东西你给不了我我就哭,变得有目的性了。

一旦有了目的性,你就应该及时训练他。

如果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们要的东西就不能给。

比如孩子在商场里看到一个小汽车,一定要买,而这样的小汽车家里很多了。

你劝阻无效后,把他抱回家,然后放到卧室里,把门一关,看他哭。

这里要做到四不要:

一不要骂他;

二不要打他,这么个大人打小孩也不公平;

三不要说教,这个时候孩子在哭闹,什么都听不进去;

四不要走开,孩子哭就是有目的性的,要表现给你看的,你就看着,不哄,可以适当给他擦擦眼泪,但绝不“示弱”,要哭就接着哭,直到他停止。

你没有对孩子打骂,只是用这方式告诉他:

没有道理的发脾气,没有任何作用。

延伸

李教授的这个方法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做,在用这个方式的时候除了教授说的四不要以外,我们还要注意:

一是如果有老人在场,一定要和老人沟通好,坚持说不不示弱,一旦老人插进来满足要求,孩子是很聪明的,以后就会找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他的目的可以通过转换对象来完成。

二是克制大人自己的情绪,很多大人自己脾气很暴躁, 孩子哭闹,烦,打一顿就停了,但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所以李老师也坚定提出不要打骂。如果大人觉得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那请你走开,让其他人来坚持这个方式。

2、给孩子创造与父母交流的环节

李教授:

孩子发脾气没用,但也不能让他太压抑,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以后与什么要求可以合同沟通,如果你能说出说服我的理由,就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这样的话鼓励了孩子和你交流。

当然不是说交流了就一定满足了,一般遵循“三比一原则”,就是三次中有一次满足,让他知道交流有用。

这样孩子就知道跟你交流了,这个关系建立起来了,等孩子到青春期,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好相处了。

延伸

李教授这里提出了两点:

一是要适当满足,这很关键。

不是说我们对孩子所有的要求都不满足,就改掉他任性的毛病了。

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需求从不被认可的环境下,他内心的那种欲望慢慢堆积,长大后很有可能通过偷蒙拐骗的歪路子获得他需要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是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交流,我们往往觉得孩子小,没有想法,只要按照我们的意志行事就好了。

其实不然,当孩子接触社会时,他就开始不停累积他的知识,建立他的想法,而通过我们与他们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观念。

看李玫瑾教授谈六岁前孩子的教育_第2张图片

3、培养孩子克制诱惑的品质

李教授:

我觉得可以通过一些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比如好吃的东西来培养。

刚开始给孩子喜欢吃的巧克力、鱼片等,可以有意识地三天给他吃一次,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差不多养成习惯的时候,家长可以跟孩子提一个要求:这次给的东西如果你不吃,能保留三天,那三天过后我给你三份;但如果你吃了,三天后就不给了。

提出这么一个要求后,家长就不要管孩子了,东西给他,你走开。

但家长一定信守自己的承诺,如果孩子真的把吃的保留了下来,你就真的应该给他三份。

这样,孩子就知道用等待来获取更大的满足,这些都是克制孩子冲动的方法。

等孩子上学后也是这样,家长要告诉孩子,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

如果一个孩子做不到这一点,那以后一定会出问题。

延伸

李教授的这个方法也要因小孩而异。

因为很多孩子都是忍不了的,自己喜欢吃的,伸手就拿,你要是不给,他就要哭闹了。

对于这样的小孩,可以缩短克制和等待的时间,比如他刚拿到好吃的,你可以商量半个小时后吃,就可以吃两样,让他先懂得稍微等一下就可以收获更多,然后在慢慢延长他等待的时间,给予一个过程。

4、培养孩子忍耐和无私的品质

李教授:

再接下来,就要教育孩子学会忍耐。

忍耐有时也涉及自私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私是正常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在小时候都是靠别人来帮助他,他用不着帮助别人。

当然,我们也不会指望五、六岁的孩子来帮我们。

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学业压力也会慢慢增大,所以我们家长也一般都不会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这样下来造成的后果就是,有的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负责任何事情,他觉得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了大学,更会觉得他是凭借自己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什么关系。

所以自私是怎么养成的呢?

就是家里不管有什么事都让孩子只管好自己,不用管别人。

这一点在孩子小时候当然是可以矫正的。

比如,孩子小时候吃饭一般先是由大人喂着吃,然后才是自己吃。

从孩子跟你吃饭开始,你就要给他立一个规矩:大人不动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饭。

老人会怕孩子饿着,但我们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他以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会面临着很多痛苦,需要让他有所体会。

人只有自己经历过一些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当你自己经历了某种痛苦后,别人再有类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鸣,其实孩子也一样。

要极早通过这种小小的痛苦让他学会去理解别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让他有一种整体意识。

延伸

中国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包办父母,为孩子鞍前马后,而到头来呢,可能培养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比如父母过世后不肯干活被活活饿死的23岁小伙,比如长大约会还要带着老妈去剥虾的极端案例,或者培养出一个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白眼狼。

相信所有的父母初衷都不想孩子变成这样,那就趁他还小,多立规矩,凡事不能只考虑自己,要有家庭意识,心中要有别人。

5、让孩子经历挫折

李教授:

最后是要让孩子经历挫折。

我认为,挫折训练也是性格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虽然读到了大学、硕士、博士,但一旦遇到挫折,有的竟然选择轻生。

这里面有的是因为论文被延迟答辩,有的是因为失恋……

他们一死了之,年纪轻轻就结束了自己生命,也没有考虑自己父母怎么办,这个首先是没有做到我刚才讲的克服自私,心中不会为别人考虑,然后就是没有忍耐力。

其实,忍耐力是和意志力相关的,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点体力苦。

比如学校的吃苦训练,因为家长下不了这个狠心,比如让孩子步行三天,学校就可以做得到。

看李玫瑾教授谈六岁前孩子的教育_第3张图片

还有就是带孩子学游泳,到了游泳池,一般教练都会让家长离开,因为孩子在家长面前一旦遇到点挫折就会去找家长了,那就永远学不会了。

在教练的训练下,孩子在水里体味那种不断失败又不断进步的感觉。

到最后家长把孩子领回来一定要问他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是什么感觉?

他可能会说,我喝了好几口水,吓死我了。

那后来怎么样了?

还是上来了。

所以这就能让孩子从小记住这种感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如果觉得自己快死了,只要你不放弃自己,用力折腾一下肯定就死不了。

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一定能坚持下来。

延伸

李教授的经历挫折其实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可以运用,比如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各类游戏,下棋、跑步、吃饭等等,可以控制节奏,让他输一次,输了可以要求他在什么地方再努力,下次努力了再让他赢,反复锻炼他能忍受失败,又能享受成功。

来源:公众号“儿童幸福密码”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李玫瑾教授谈六岁前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