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知乎 简明伊斯兰史1.1
一、穆罕默德
约公元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麦加城的重要部落(古氏部落),但是他自己属于部落的一个较小分支,而且年幼时就成了孤儿。610年,穆罕默德四十岁时开始接受天启,这些天启以后将成为《古兰经》的篇章,他在朋友和亲戚间传道,最后还到麦加传道。他宣扬的一神论和麦加城的多神教文化发生冲突,622年,他和自己的支持者被迫逃走。他最后定居在麦地那,这是片绿洲,有很多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居住在此。他宣扬的教义比如上帝、以前的先知、世界末日、斋戒、仁爱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而且毫无威胁。他在麦地那很受欢迎,并成为了仲裁者,解决了些不同族群间的纠纷。这次迁居(逃亡hijra)既是穆罕默德政治功业的起点也是穆斯林日历的起点。
以麦地那为根据地,穆罕默德着手建立了一个新社群(乌玛umma),组成人员是从麦加移居而来的追随者和麦地那的支持者。随后十年,穆罕默德一直在接受天启,这些天启和乌玛的需求和处境有直接关系,反映了乌玛逐渐增强的权力和信心。穆罕默德在麦地那记录在案的的主要功业是如何处置麦加的异教徒和麦地那的犹太人。随着他和犹太人关系恶化,犹太部落被逐渐从麦地那城驱逐出去,甚至还有一个犹太人被处决的事例。麦加人最终也在630年被击败。随后的两年,穆罕默德设法以乌玛为旗帜统一阿拉伯各部落。事业成功被普遍认为是受到神眷顾的征兆,肯定鼓励了阿拉伯各部落共同合作皈依新宗教。撇开神的眷顾,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史料中被描述成凡人,他生活得像普通人,甚至是常常犯错的凡人(在《古兰经》中,神经常责骂他,但是,以后的伊斯兰传统逐渐把他塑造成一贯正确的完人),632年,他像常人一样去世。
二、四大哈里发统治时期〔632年—661年〕
阿布·伯克尔(632年—634年,穆罕默德岳父,阿依莎之父,“先知的两大辅弼”之一)
欧麦尔一世(634年—644年,“先知的两大辅弼”之一)
奥斯曼(644年-656年,麦加贵族、富商)
阿里(656年—661年,艾布·塔利卜之子,法蒂玛之夫,穆罕默德堂弟兼女婿)
1.百度百科 阿布·伯克尔 632年—634年
早期受到哈尼夫一神论思想影响,对多神崇拜的陈规陋习深为不满。在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初期,与赫蒂彻、阿里、栽德等首先信教,是艾尔盖姆秘密会的主要成员,成为穆罕默德的挚友和助手。为反对麦加贵族对穆斯林的人身迫害和经济封锁,将大部分财产捐给传教事业,资助部分穆斯林迁往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他施舍济贫,释放和庇护奴隶。在他的感召和影响下,一些下层群众归信了伊斯兰教。622年迁徙麦地那时,为避开麦加贵族的追杀,不畏强暴,只身护卫穆罕默德安全到达麦地那,完成了伊斯兰教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迁徙。
在麦地那政权初建时期,为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全力辅佐穆罕默德,参与创建穆斯林公社、组建军队、制定制度、确定作战方案等决策,并率军参加了白德尔、吴侯德、壕沟战役及攻克麦加等所有同麦加贵族的战斗。他还将其女阿伊莎(时年9岁)许配穆罕默德为妻,结成政治联姻。
631年代表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到麦加朝觐。穆罕默德临终前,委托他担任总伊玛目,领导穆斯林礼拜祈祷,宣讲教义,并主持穆斯林公社领导集团会议、群众集会,处理重大教务和行政事务,是当时伊斯兰教中影响较大的人物。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在各首领出席的“塞基法会议”上,被推选为第一任哈里发(Khalifah RasulAllah,意为“安拉使者的继任者”)。在就职宣誓时向穆斯林宣布:你们信任推举我为执事,但我的能力不强难以胜任。今后,我做得对,你们就支持我;我做得不对,你们就提醒和纠正。我们要抓住安拉的绳索,忠诚地遵循真主使者的遗训,为安拉之道而奋斗,决不背叛。
执政期间(632~634),集结军队,首先平息了各地部落首领脱离麦地那政权、抗缴天课、反对伊斯兰教的武装暴动(里达暴动)。艾布·伯克尔警告反叛者,必须无条件投降,否则即遭毁灭。他决定立即派兵出征讨伐,指派哈立德·本·瓦利德率师出征,先后击败了半岛中部的泰伊族、艾塞德族、盖特芳族和叶麻麦地方的哈尼法族,在阿克拉巴之战击杀了哈尼法族首领穆赛利迈。在派出的其他穆斯林将领的指挥下,巴林、阿曼、哈达拉毛、也门等地的平叛也先后告捷。从而巩固了麦地那政权,加强了伊斯兰教的统治,动摇的部落表示归顺。为开拓疆域,使伊斯兰教广播,制定了征服波斯和拜占庭帝国的战略计划。
633年,派哈立德为主将,穆桑纳·哈里斯为副将,先征服了伊拉克南部各部落,尔后又占领了希拉城。634年春,他派3支军队征服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境内的艾季纳代因与拜占庭军队决战,结果穆斯林获胜。
2.百度百科 欧麦尔·伊本·哈塔卜 634年—644年
欧麦尔一世,全名为欧麦尔·伊本·哈塔卜,出身于穆罕默德所在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是早期追随穆罕默德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穆罕默德最忠实的伙伴和战友。欧麦尔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与先知共同经历过“出走麦地那”、“壕沟之战”等重要考验,常在战役关键时刻扭转局势。他与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同为“先知两大辅弼”之一。
公元634年阿布·伯克尔去世后当选为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一世即位后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军事与文化征服运动,这些运动消灭了波斯帝国、打垮了拜占庭帝国,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永久性地改变了中古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
公元635年,阿拉伯人兵分两路,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全面进攻。东路大军在号称“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将军的率领下,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雅穆克战役的胜利,极大刺激了阿拉伯人的扩张欲望。叙利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此东进可以进军波斯,北上可以控制中亚,而叙利亚本身也是富庶膏腴之地。占领叙利亚后,阿拉伯人乘胜挥师东进,在赛尔德将军的重创下,腐朽如枯竹般的萨珊波斯帝国迅速土崩瓦解。
公元637年,卡迪西亚一战,阿军力挫波斯军队,一举占领伊拉克,嗣后进入伊朗高原,深入波斯腹地。
公元642年,尼哈温战役彻底击溃了最后一支波斯大军,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历史文明的波斯帝国(从萨珊王朝算起,也是400多年的帝国)。与此同时,由著名统帅阿慕尔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捷报频传。
公元640年,阿军攻入附属于拜占庭的埃及,641年攻陷亚历山大,642年占领开罗。从此,埃及这个“拜占庭帝国的粮仓”被永久性划入了哈里发帝国版图。
公元644年,正当欧麦尔的对外扩张事业如日中天,前线不断传来胜利捷报之时,11月13日凌晨,欧麦尔被一异教徒刺杀,后经治无效身亡。
欧麦尔对外扩张的10年,是阿拉伯人叱咤风云的10年,也是穆斯林社群组织发展壮大、逐步走向帝国时代的10年。在伊斯兰历史上,欧麦尔对阿拉伯历史文化进程的影响仅次于先知穆罕默德。作为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奠基人,欧麦尔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与君士坦丁大帝、秦始皇、阿育王完全可以相提并论。
3.百度百科 奥斯曼·伊本·阿凡 644年-656年
奥斯曼出身于古莱什部落的伍麦叶家族,却是先知穆罕默德最早、也最忠实的追随者和亲密战友之一。奥斯曼曾先后与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个女儿结婚。公元615年,奥斯曼和他的妻子一道参与组织了穆斯林向埃塞俄比亚的移民,后来又领导了向麦地那的迁徙。
公元644年11月3日,使者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伊本·哈塔卜遇刺身亡后,奥斯曼被推举为第三任哈里发。
奥斯曼执政时代,阿拉伯骑兵所向无敌。伊朗高原被划入伊斯兰版图;高加索地区和塞浦路斯也在军事压力下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
奥斯曼晚年任人唯亲的家族统治方略引发军队暴乱。公元656年6月,来自伊拉克和埃及的叛军包围了奥斯曼在麦地那的住所。6月17日,奥斯曼被破门而入的叛军士兵砍杀。享年79岁。
奥斯曼·伊本·阿凡遇刺后,其侄子穆阿维叶公开挑战阿里·本·塔里卜的哈里发地位;他展示奥斯曼的血衣,暗示阿里是杀害奥斯曼的幕后推手。奥斯曼的遗体最终被安葬在圣城麦地那,但历史学家就他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
4.百度百科 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 656年—661年
摘自知乎 哈桑的起源:前传
在中东,什叶派人口占了总人口的30%多,这个古老的教派可以追溯到先知穆罕默德逝世的那一刻。
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关于谁能继承他的领袖地位,这个新生的宗教就产生了分歧。他是安拉派来的最后一位先知,虽然他的继任者不可能继承先知的身份,可在俗世间,庞大的宗教总需要有一个管理人,这个管理人就是哈里发——先知的继位者。
觊觎这个俗世位置的人大致分成了四派:
先知最早传教时的皈依者为一派。那时候大部分人还都不相信他,把他视为疯子,麦加人甚至迫害先知,逼得他离开了麦加。只有少数人跟着先知逃离,这一部分人资格最老,也最有希望。
到了麦地那,皈依先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跟随先知南征北战,建功无数。这是第二派。
先知征服麦加之后,麦加原来的大户虽然曾经参与过对先知的迫害,现在却纷纷改信伊斯兰教,他们由于财力充足,家族势力大,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中坚力量,也希望能够在宗教内部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第三派。
第四派则属于先知的亲属,特别是那位叫作阿里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阿里最有资格成为先知的继任者,他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的父亲和穆罕默德的父亲是同父同母的兄弟,都属于哈希姆族。而穆罕默德作为遗腹子,也是由阿里的父亲养大,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他其余的女儿有可能是收养的,只有这一个确定是他亲生的)又嫁给了阿里,更增加了两人的亲密关系。
但是,根据当时阿拉伯传统,领袖的继承权并不是传位给亲戚,而是要从德高望重的人中选出。在第一次选举中,人们没有选择阿里,而是选择了艾布·伯克尔(Abu Bakr)。艾布·伯克尔是先知近亲以外的第一位皈依者,又是先知的密友,他的当选获得了普遍的认同,阿里也接受了选举结果。
艾布·伯克尔死后,人们再次选择了他的副手欧默尔(Umar ibn Al-Khattab),还是没有选择阿里。前两任哈里发指挥阿拉伯的军队南征北战,为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时的哈里发帝国已经成了一个跨越亚非的大帝国,伊斯兰阿拉伯人在军事上正在向巅峰期逼近。
欧默尔被一位与其有私人恩怨的奴隶刺杀后,倭马亚家族(Umayyad)的欧斯曼(Uthman ibn Affan)被选为第三代哈里发,阿里再次被绕开了。
欧斯曼在担任哈里发期间,大力提拔亲戚,占据了帝国各个辖区的高位,其中包括叙利亚总督,后来倭马亚王朝的开创者穆阿维叶(Muawiyah)。
欧斯曼的做法代表着一个特殊的阶段:哈里发的家族势力正在侵蚀早期的选举传统,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下去,那么倭马亚家族的势力将超出部落民主之上,并在未来获得世袭的权力。这也意味着阿里将永远失去继位哈里发的希望。
阿里的支持者极为不满,于是,哈希姆族和倭马亚族的对立越来越明显。最后,阿里的支持者包围了欧斯曼的住宅,围困数月后,杀死了哈里发。
这一次,阿里如愿以偿,终于被选为第四代哈里发。这就是伊斯兰教早期四大哈里发的来历。
不过,随着阿里的继位,倭马亚家族与哈希姆族的支持者也随即步入了战争,导致伊斯兰世界的第一场内战。在叙利亚的穆阿维叶已经成了阿里的劲敌,他羽翼丰满,支持他的人更加坚决果断,与阿里支持者的优柔寡断形成对比。
在战争没有分出胜负时,阿里被叛离的士兵刺死。他的儿子哈桑伊本·阿里(Hasan ibn Ali)被匆忙宣布为哈里发,与此同时,穆阿维叶也在叙利亚自认哈里发,伊斯兰教正式分裂。
几个月后,在对手大军的压迫下,阿里的儿子哈桑经过与穆阿维叶的协商,做出决定,让出哈里发之位,由穆阿维叶独揽哈里发的权力。但是,穆阿维叶与哈桑立有协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穆阿维叶不能将哈里发之位传给子嗣。
哈桑认为这条协议可以防止穆阿维叶和他的后裔垄断哈里发的职位,他希望仍然可以遵循以前的传统,通过选举产生新的哈里发。但他没有看透的是,阿拉伯的传统已经起了变化,公认的选举已经变成了军事实力的较量,在这时,即便人们想保持传统,也已经不可能了。
穆阿维叶临死前果然将职位传给了儿子,并建立了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据说,在他决定传位给儿子时,为了避免哈桑的反对,勾结哈桑的妻子,将哈桑毒死了。
然而哈桑的弟弟——阿里的次子侯赛因(Husayn ibn Ali)立即拉起了反叛的大旗,向倭马亚王朝宣战。这次反叛,标志着什叶派的出现。所谓什叶派,就是追随阿里的派别之意。以后不管出现多少支派,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尊奉阿里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在这个基础上,什叶派加入了各种神秘主义,用来论证阿里比其他哈里发更有资格继承先知。在被迫害的漫漫长夜中,他们就靠这些论证而活着,产生凝聚力和幸福感。这也是为什么什叶派比逊尼派更加具有思辨性、更抽象神秘的原因。
但侯赛因的反叛是一次灾难,此次战役以侯赛因的阵亡而告终。侯赛因的三个儿子和哥哥哈桑的两个儿子,连同其家族共18位男性一并战死。其后,倭马亚王朝对阿里的追随者展开了残酷的杀戮。
侯赛因唯一没有死难的儿子阿里·伊本·侯赛因(Ali ibn Husayn Zayn al-Abidin)为了躲避风险,从此潜心学术,避开了险恶的政治江湖。
但是,一部分阿里的支持者并不死心,他们选择了侯赛因的异母兄弟穆罕默德伊本(Muhammad iBn Hanafiya作为新的领袖。Hanafiya去世后,这些支持者为了避免领袖的消失,开始利用神秘主义来做文章,他们宣称,Hanafiya并没有死,而是隐遁(Occultation)了,将来需要他主持正义时,他会重新作为救世主(Mahdi,马赫迪)出现在人间。
这是隐遁的思想第一次出现在新兴的什叶派之中,并将在未来构成其理论的重要部分。由于隐遁牵扯到让人在世间暂时消失,在未来又重返人间,围绕着这种超自然的体验,人们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联想,什叶派更加神秘化了。
虽然发明了隐遁的观点,但那些支持Hanafiya一系的人还是消失了。更多的人选择追随侯赛因的直系后裔阿里·伊本·侯赛因。
此时,什叶派的第二个传统正在形成,即伊玛目的传统。他们宣称先知穆罕默德将所有的知识都传给了阿里,再由阿里传给了他的儿子,并世系相传。他们称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也就是教师、首领,阿里的儿子哈桑为第二代伊玛目,哈桑的弟弟侯赛因为第三代伊玛目。潜心学术的阿里·伊本·侯赛因为第四代伊玛目,并一直向下传。就这样,伊玛目取代了哈里发,成为什叶派的宗教领袖。
哈里发被认为是穆罕默德在俗世上的继承人,他的权威最初来自大家的推举,后来则是靠世袭和武力。而伊玛目则是靠知识来凝聚大家,他的权威来自知识,因为他从先知手中获得了完全的知识,所以大家信任他。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最终都是世袭的,但逊尼派和什叶派解释的方式是不同的,逊尼派更加世俗化和强力,而什叶派由于没有武力做支撑,更加容易分裂,也更加利用抽象化的理由来解释正统性。
接下来,什叶派开始出现大分裂。由于一个伊玛目不止一个儿子,在争论谁有资格继承伊玛目时,各个追随者又出现了分歧,于是就产生了什叶派的各个流派。
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分裂派别是宰德派(Zaidiyyah Shia)。阿里·伊本·侯赛因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穆罕默德-巴基尔(Muhammad al-Baqir)和扎伊德·伊本·阿里(Zayd ibn Ali),主流的什叶派尊奉前者为下一任伊玛目,而宰德派则认定后者为下一任伊玛目,并从这个支系顺延下去,与主流彻底分家了。这次分道扬镳一直持续到今天,如今,在也门有30%以上的穆斯林仍然信奉宰德派。
到了第六任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Ja’far al-Sadiq)时期,又有了另一次大分裂。萨迪克的三个儿子都被卷入其中,被正统所推崇的是穆萨铝·卡迪姆(Musa al-Kadhim),他后来被公认为主流的第七任伊玛目。另一个儿子阿卜杜拉·法塔赫(Abdullah al-Aftah)也有很多追随者,但是,这一支的分裂没有持续太久,Abdullah死得太早且没有子嗣,他的追随者又回到了主流之中。对什叶派分裂造成永久性伤害的,是那个名叫伊斯马仪(Isma’il ibn Ja’far)的儿子,追随伊斯马仪的人们也持续到了今天,成为什叶派的第二大支派,叫伊斯马仪派,这个流派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作七伊玛目派。在伊斯马仪派中又有无数的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叫作德鲁兹派,居住在黎巴嫩、叙利亚的山区,是黎巴嫩政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另一个流派,就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刺客派(哈撒辛派,Hassassin),这个派别以组织暗杀闻名,成为现代恐怖主义的先驱。
穆萨铝·卡迪姆的追随者则构成了什叶派的最主流派别,人们称之为十二伊玛目派。由于后期所有的伊玛目都死于毒杀,第十任和第十一任已经很少抛头露面,他们过着隐居的生活,与外界的联系只是靠一两个传信人通报。第十一任伊玛目死后可能没有儿子,传信人为了对抗外界的猜疑和争斗,宣称他有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隐遁了。
在这个伊玛目隐遁之初,代理人还宣布他们可以与隐遁的伊玛目取得联系,代传旨意,这个时期称为小隐遁时期。可是代理人也传了几代之后,终于宣布伊玛目彻底隐遁,不再与人交流,这就进入了大隐遁时期。于是伊玛目的数字就停留在“12”上。这就是十二伊玛目派的来历。
另外,在第十一代伊玛目死亡后,由于他可能无子,许多人并不相信所谓的隐遁理论,于是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执,在这些争执中诞生了许多小派别,而其中一个特殊的派别保持到了今天,它就是阿拉维派。阿拉维派居住在叙利亚的北部沿海,目前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就出自这一派。
虽然派别众多,还经常互相争吵,但是,什叶派各分支在有些方面是共同的。
第一,他们都信奉阿里的权威。先知穆罕默德是上帝的使者,但阿里是先知的继承人,阿里的后代则继承了阿里的知识。人们争论的只是阿里的哪一个后裔应该继承伊玛目,却并不否认阿里本人的权威。
第二,与一直在权力场中的逊尼派相比,什叶派长时间处于地下活动状态,这也养成了什叶派许多特点。比如,当倭马亚的哈里发们享受着大马士革的醇酒妇人、听着诗人们的恭维时,什叶派的学究们却躲在波斯的山洞里默默地思考着如何编造理论,才能让阿里显得更加神圣一点。
在什叶派的极端理论中,阿里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穆罕默德。这也是逊尼派对什叶派进行攻击的口实之一,认为什叶派背叛了真主。
什叶派还从伊朗的拜火教中吸取养分,在伊斯兰教传统中加入了许多思辨和神秘的成分。在伊斯兰教里,逊尼派是一个世俗、不讲究理论的派别,而什叶派则是伊斯兰教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对数字、宇宙等玄之又玄的东西都进行过研究,直到后来更加神秘主义的苏菲派诞生后,才取代了什叶派。
第三,什叶派也更具有革命倾向和反叛传统。如前面谈到的刺客派,就以反抗和不服从著称,直到被蒙古大军消灭为止。
另外,什叶派也并非一直处于地下状态。在埃及历史上,有名的法蒂玛王朝就是一个什叶派的王朝。而现在的伊朗也是一个什叶派的国家。
开罗著名的侯赛因清真寺就是在法蒂玛王朝建立的,这座清真寺埋着阿里的儿子侯赛因的人头。据说,法蒂玛朝的哈里发亲自从伊拉克的侯赛因墓中找到了人头,带到了开罗,重新埋葬,这里成为埃及最神圣的处所之一。
人们在埃及古代首都卢克索旅行时,最易到达的神庙就是卢克索神庙。这座神庙虽然建于古埃及的新王朝时期,但在它的围墙范围内包含了多种宗教成分的建筑。不仅有埃及时期的,到了希腊罗马时期,还被当作希腊教和罗马教的神殿使用。到了中世纪,神庙本身已经被淤泥覆盖,形成了一个土丘,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在土丘上修建了一座什叶派的清真寺,向人们诉说着埃及存在的什叶派时期。至今,这里的人们在斋月之前半个月,还会组织类似于古埃及的游行,不过这个游行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也认为这是什叶派向埃及多神教迷信妥协的证据。
在什叶派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是伊朗和伊拉克。
在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中,主要是针对于两个对手:东部的萨珊波斯帝国和西部的东罗马帝国。萨珊波斯就在如今的伊朗境内,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的一部分。
萨珊波斯虽然被阿拉伯人征服,但由于阿拉伯人口太少,无法完全同化对方。这就像清军入关之后的中华帝国一样,虽然大清成了统治者,但文化受中原的影响甚大。波斯人由于具有高度文明,将阿拉伯人的生活、文化,甚至一部分宗教都变得波斯化了。
波斯人是世界上拥有最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处于夏朝时,波斯便早早地在西亚点燃了文明的火种,他们自然不愿意接受后起的阿拉伯人的统治。在波斯人的眼中,阿拉伯人只不过是突然从沙漠里冲出来的野蛮人而已,毫无文化底蕴可言,阿拉伯人只是通过军事征服摧毁了自己的祖国,强迫自己改用阿拉伯字母,并抛弃祖先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改宗伊斯兰教。但波斯人有自己的语言与自己的文化,波斯文明已传承了数千年,波斯人自然不甘心自己的辉煌文明变成故纸堆中的死物。
即使波斯人接受了源自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也没有和阿拉伯人一样选择逊尼派,而是选择了充满反抗精神的什叶派,决心不复国不休,因此波斯人始终没有像两河流域的原住民那样彻底被阿拉伯人同化。波斯人最终成为什叶派的领导者,究其原因,是因为早前侯赛因娶了前波斯帝国沙阿(波斯语,即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的小女儿,波斯人从侯赛因的后裔身上看到了他们先王的血统,因而在接受伊斯兰教教义的时候,更愿意信奉什叶派。
到了倭马亚王朝时期,王朝的首都设在如今叙利亚境内的大马士革,波斯的山区成了帝国的边疆地带,更加难于控制。什叶派阿里的支持者在这里获得了大发展。阿里派有着搞个人崇拜的传统,这和波斯的拜火教一拍即合,结果什叶派就融入了许多拜火教的神秘元素。又由于波斯有着发达的思辨文明,结果什叶派中研究思辨哲学的人也更多,学问也更高深。什叶派与当地结合,主宰了波斯十几个世纪。
到了阿拔斯王朝时代,首都迁往了伊拉克境内的巴格达,对于波斯的控制相对容易了。哈里发们对什叶派进行残酷的镇压,使得这个异端教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艰难时期。
但这时,阿拔斯朝的皇室内部出现了争位,一位名叫马蒙(al-Mamun)的哈里发依靠伊朗地区势力的支持,在争夺中胜出,伊朗人在王朝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什叶派又起死回生了。
到了后期,哈里发的职位逐渐被他的禁卫军剥夺,成为傀儡,而禁卫军多来自突厥人,这些突厥人大都占据了伊朗的土地,遥控哈里发,呼风唤雨。伊朗什叶派堡垒的名声越来越显赫,一直维持到现在。与伊朗相邻的伊拉克也由此成了什叶派占主导的国家。而与伊拉克相邻的叙利亚、黎巴嫩,也有不少什叶派在活动。
三、参考知乎 什叶派跟逊尼派真的有不共戴天之仇吗?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表面上体现在教义的冲突,如对伊玛目与殉教徒的崇拜等,更深层的两派是对伊斯兰教领导权与伊斯兰世界话语权的争夺,是阿拉伯民族与波斯民族的相互对抗。
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由此拉开了大幕,从倭马亚王朝到阿拔斯王朝,什叶派虽一直被当政的逊尼派压迫,但什叶派没有放弃希望,波斯人也没有放弃复国的雄心壮志。两派之间的斗争千年来从未停歇,从之前的伊拉克在阿拉伯诸国支持下发动对伊朗的战争(萨达姆政权的统治阶层是逊尼派),到现在伊朗与沙特的对抗,实质上就是逊尼派与什叶派围绕中东领导权的斗争。伊朗和沙特之间形成了一条对抗地带
四、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公元661年~750年)
百度百科 倭马亚王朝
伊斯兰教的分裂以逊尼派的倭马亚家族取胜而告一段落,这便是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由于服饰尚白,我国称之为白衣大食。
五、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
百度百科 阿拔斯王朝
什叶派的阿布·阿拔斯联合波斯人在公元750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倭马亚家族的后人则退居西班牙,史称后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服饰尚黑,我国称之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以什叶派起家,但政权建立之后,却选择了逊尼派为国教,政治与信仰究竟哪个更重要?
六、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公元909年~1171年)
既然阿拔斯王朝最终选择了逊尼派绿衣大食,什叶派便开始重新选择出路,而阿拔斯王朝统治的薄弱地区——北非便成了不错的选择。从公元9世纪开始,阿拔斯王朝内部的波斯人开始尾大不掉,在帝国内部建立了萨曼王朝和布韦希王朝,巴格达的哈里发成为名存实亡的“周天子”。
公元909年,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的后人的赛义德建立法蒂玛王朝,由于服饰尚绿,我国称之为绿衣大食。绿衣大食定都埃及开罗,以什叶派为国教,与黑衣大食的逊尼派分庭抗礼。
此时的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西班牙的白衣大食、埃及的绿衣大食、两河地区的黑衣大食。
七、塞尔柱帝国(公元1037—1194年)
为了制衡波斯人,阿拔斯王朝引入了突厥人。突厥人推翻了波斯人的王朝,但掌控巴格达哈里发的只不过从波斯人变成了突厥人,黑衣大食再无能力复兴。
塞尔柱帝国在阿拉伯帝国内部迅速扩张,当扩张至小亚细亚时,拜占庭帝国极为恐慌,于是开始召唤“十字军”基督徒夺回小亚细亚和圣城耶路撒冷,这便是十字军东征。
八、阿尤布王朝(公元1171-1250)和马穆鲁克王朝(公元1250年-1517年)
百度百科 阿尤布王朝
十字军东征,公元1096年至公元1291年,共9次,持续了近两百年。这一时期的伊斯兰世界同样四分五裂,塞尔柱帝国最终四分五裂,东部并入花剌子模,西部只剩下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而罗姆苏丹国则是奥斯曼的前身。公元1171年,库尔德人萨拉丁终结了什叶派的绿衣大食,建立了逊尼派的阿尤布王朝。
阿尤布王朝为12世纪-13世纪统治埃及、叙利亚、也门的伊斯兰教王国。该王朝由库尔德人建立,全盛时期的版图延伸至圣城麦加与北伊拉克。由阿尤布、谢尔库赫兄弟带领的阿尤布家族原先是赞吉王朝的士兵,后来在阿尤布之子、埃及民族英雄萨拉丁带领下获得了独立地位。
萨拉丁于1169年成为埃及总督。1171年,萨拉丁在法蒂玛王朝末代哈里发死后解散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萨拉丁花费了接下来的十余年去东征西讨,到了1183年,王朝占有埃及、叙利亚、北部美索不达米亚、汉志、也门及西至突尼斯的北非沿岸。在1187年的哈丁战役中,又取得对耶路撒冷王国的胜利,但是不久以后十字军又重新控制了巴勒斯坦的海岸线。
萨拉丁逝世后,他的儿子们争夺对王朝的控制权,最终由萨拉丁之弟阿迪勒一世(下文:阿齐兹·伊本·马德丁)于1200年登上苏丹的宝座。但自从1250年代起,尤其是蒙古人在1260年取得对阿尤布王朝的控制之后,王朝愈加衰微。蒙古人离开以后,马木留克(马穆鲁克)人在哈马推翻了阿尤布王朝最后一任统治者。
尽管时间短暂,但是阿尤布王朝开创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并且使得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再一次兴盛。
百度百科 马穆鲁克
马穆鲁克(Mamluk)的原意是“奴隶”,因为音译的不同,也被译为“马木留克”,最初出现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的“突厥古拉姆”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军事贵族集团。
马穆鲁克是中世纪服务于阿拉伯哈里发的奴隶兵,主要效命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后来,随着哈里发的势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体,他们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埃及达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
1260年,马穆鲁克大军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附近的艾因贾鲁打败了蒙古大军,这是蒙古大军在西征历史上第一次野战中被对手全歼(艾因贾鲁之战)。这次大战被历史界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标志着轰轰烈烈的蒙古西征浪潮的结束,使得百战百胜的蒙古大军没有能够攻陷耶路撒冷圣地,并且使得蒙军没有最终涉足非洲国家。因此保护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免遭蒙古大军的彻底破坏,同时也使得阿拉伯文明的中心开始转向埃及。
马穆鲁克的前身,古拉姆卫队,源自阿拔斯中期的政治斗争。阿拔斯王朝的第八代哈里发穆塔西姆是一个突厥女奴之子,他登基之后深深地忌惮着当时朝廷中如日中天的波斯系贵族,于是就通过自己的母亲从中亚雇佣了一批突厥战士做自己的护卫,这就是最早期的“古拉姆”也为之后的马穆鲁克奠定了基础。
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对阿拉伯地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马穆鲁克在萨拉丁的指挥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出现于阿拉伯的政治舞台上。并且因为战功卓著,这些奴隶出身的将领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延续了三百多年。
奥斯曼帝国时期,马穆鲁克建立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长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敌,直到1517年被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击败。
九、蒙古人的崛起和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公元1251年,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西征阿拉伯帝国。公元1258年,旭烈兀攻破巴格达,屠城,阿拉伯帝国最后一任哈里发被战马踏死,阿拉伯帝国亡。但是蒙古人继续西进的脚步被马穆鲁克王朝止住了,马穆鲁克骑兵击败了蒙哥铁骑,旭烈兀在西亚建立了伊尔汗国。
十、帖木儿帝国(公元1370年—1507年)
伊尔汗国既不能击败马穆鲁克王朝,又面临北方同族金帐汗国的入侵,最终被出生在西察合台王国的帖木儿所灭。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当政时期所向无敌,帝国定都撒马尔罕,其版图东西从印度德里到大马士革,南北向从咸海直到波斯湾。
公元1402年,帖木儿在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奥斯曼帝国,此时的奥斯曼刚刚崛起,若非帖木儿一意东征大明,并死在东征路上,后来奥斯曼帝国的命运犹未可知。帖木儿在公元1405年病逝于东征大明的路上,帝国随即分裂,其后代入侵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十一、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萨菲王朝、莫卧儿帝国三强并立
公元1299年,突厥人奥斯曼一世在小亚细亚建立奥斯曼帝国。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拜占庭灭亡。
公元1501年,波斯人建立了什叶派的波斯第三帝国——萨菲王朝。波斯从此以什叶派为国教,至今不变。
公元1526年,帖木儿的后人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至此,伊斯兰世界三强并立,奥斯曼帝国除了围攻欧洲外,还与萨菲王朝争夺伊斯兰文明的正统。
十二、伊斯兰三强的最终结局。
奥斯曼帝国在公元16世纪苏莱曼一世时期国力达到顶峰,这也是伊斯兰文明的最后辉煌。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大航海时代来了,欧洲人的时代到来了。奥斯曼帝国最终成为“西亚病夫”。波斯最终成为英国和俄国的“大博弈”场所。莫卧儿帝国则完全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一战中,奥斯曼帝国站错了队,战败后四分五裂——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
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希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
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一战后,波斯逐渐独立,公元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二战后,公元1947年,印度斯坦独立,并一分为二,这便是印度和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