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657】曹植哀鸣。2019-11-20

6、

司马懿派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率领其余军队全部出动,西救祁山。张郃想要分兵驻守雍县、郿县,司马懿说:“如果认为前军能够单独抵达敌人,那你的意见是对的。如果不能抵挡,还要分为前军、后军,就像当年项羽分前、中、后三军去打黥布,黥布击溃楚军前军,后面两军自己就瓦解了。”(胡三省注:观司马懿此言,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才能不如诸葛亮。)于是进兵。诸葛亮分兵留守祁山,亲自逆击司马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出击,被诸葛亮击破。诸葛亮乘势收割地里的小麦,与司马懿在上邽东部遭遇。司马懿收缩部队,凭险而守,诸葛亮欲战不能,撤退。

司马懿尾随诸葛亮之后,抵达卤城。张郃说:“他远来袭我,请战不得,也知道我们的利益,在于不战,以长远计划将他们消耗制服。况且祁山守军知道我大军已近,一定安心坚守。我们可以屯驻大军于此,然后派出奇兵,绕到敌人身后,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只敢尾随,不敢逼近作战,坐失民望。如今诸葛亮孤军粮少,再不打他就撤走了。”司马懿不听,仍然坚持尾随战略,接近之后,又登山扎营,不肯交战。贾栩、魏平数次请战,说:“公畏蜀如虎,不怕天下人笑话吗?”诸将全都来请战,司马懿十分焦虑,夏,五月十日,司马懿命张郃出战,攻打蜀汉无当军(蜀军番号)何平于南围(蜀军包围祁山之南屯),自己率中军与诸葛亮相向。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军大败,战死三千人,司马懿撤退回营自保。

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进军到木门,与诸葛亮交战,蜀军乘高设伏,弓弩乱发,张郃被射中右膝,伤重身亡。

7、

秋,七月十五日,皇子曹殷出生,大赦。

8、

黄初年间以来,诸侯王法禁严切,姻亲之间,都不敢来往通问。东阿王曹植上书说:

“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文王以礼法对待他的妻子,然后到宗族兄弟,然后到国家。(这是儒家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希望陛下资取尧帝钦明之德,体会周文王仁爱之心,惠及皇后妃妾,让她们一团和洽,恩昭九族亲属,再延伸到文武百官,让他们能依次休息,轮流值班。如此,朝廷公事不会废坠,家庭私情也能得以伸展。姻亲之间能够相互往来,婚庆丧吊也能抒发感情,这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推己及人,推惠施恩。至于我,人道关系,早已断绝。在圣明时代,却被禁锢,我真是为自己感到悲伤啊!不敢交朋友,也不敢有人伦亲情,连姻亲都不能来往,兄弟关系则早已断绝,是吉是凶,都不敢问,有亲人去世,也不能去吊丧。恩情疏远,不如路人;隔阂之深,甚于胡、越!如今,我一切都被禁止,永无进京朝觐之望,但我心心向皇极,情系宫门,神明可鉴。但确实是上天要禁锢我,我又怎敢违背呢?诸王都有戚戚具尔之心(引用《诗经》:‘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戚戚,是亲热,尔,是近。亲密的同胞兄弟,要友爱不要疏远”),愿陛下像天降甘霖一样,颁下诏书,让各诸侯封国之间,能够相互庆问,四季节日,能够来往走动,以叙骨肉亲情之欢恩,全兄弟怡怡之笃义。妃妾的家属,也能相互赠送化妆沐浴之膏,每年能多一次回家省亲的机会。这样,让亲王也能得到和其他皇亲国戚,以及百官的待遇。如此,则古人的赞美,诗经所咏的美事,都能再现于盛世。

“我扪心自问,能力薄弱,不如一刀一锥,但是,观察陛下所用的官员,假如我不是王室成员,暗中和他们相比的话,我也不比他们差啊。如果能放下亲王帽,戴上武冠,解下亲王的红色绶带,戴上侍从的青色绶带,让我能做一个驸马、奉车之类官职,安家于京师,手持马鞭,耳朵上插着笔,出则跟从车驾,入则侍奉殿前,承答圣问,拾遗补缺,那就是我至诚之心愿,最大的梦想了!

“我远慕《诗经鹿鸣》篇那样的君臣之宴,咏叹《棠棣》篇那样的兄弟之情,还有《伐木》篇那样的朋友之义,感怀《蓼莪》(liao e)篇那种父母之恩无法回报的悲哀,每到四时节日,怅然独处,左右唯有奴仆,所对唯有妻子,高谈没有对象,思想无人交流,听到音乐,抚胸沉闷,举起酒杯,仰天叹息。我知道,犬马之心,不能感动人,就像人的心,不能感动天,杞梁战死莒城,其妻向城而哭,而城墙崩塌;邹衍蒙冤,仰天而哭,而夏天降霜。这些事,以前我相信,但是现在从我自己的遭遇来看,都是虚话。葵花向着太阳,虽然得不到照射,但向阳之心是诚挚的。我以葵花自比,而能不能降下天地之恩惠,施以日月星辰三光之明,全在于陛下。《文子》说:‘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祸福都不要抢在前面。如今兄弟之间不能来往,大家都同有此忧,我独自倡言,是实在不希望在此圣世,还有人得不到皇帝的恩泽,希望陛下的崇光,能普照天下,彰明圣君和睦皇族之效!”

皇帝回复说:“教化的推行,有时兴隆,有时衰敝,并不一定善始而恶终,都是时势使然。如今诸国兄弟不通消息,妃妾之家来往疏略,但朝廷并无禁止诸国通问的诏书,是矫枉过正,具体执行的官员担心犯错,自己加码,才搞到这个地步。如今已经交待有司,就找你说的办。”

华杉曰:

曹叡说的情况,历代都是如此,朝廷并无明诏禁止如何如何,但执行下去会层层放大。因为考核机制,管得更死不会受罚,而出了问题就要担责任。这就是“一管就死”的根源了。

华杉版资治通鉴【657】曹植哀鸣。2019-11-20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版资治通鉴【657】曹植哀鸣。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