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不自知,善不持久——《少年的你》观后(二)

       如同在《山月记》中,司马迁想要为李陵脱罪却获宫刑,他拖着残缺的身体躺在床上,日思夜想,想给自己一个答案——造成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李陵为了将士的生命,在一场必败的战争中降了匈奴,他没错。

       汉王惩罚降敌的将军,以正国威,他没错。

       司马迁本人,他为胸怀天下的李陵开罪,也没有错。

       汉王惩罚为叛将开罪的司马迁,更没错。

       这一切,如同一个无解的环,我们只看得到结果,却永远找不出原因。

       我们习惯于将世界划分出黑白善恶,可是善与恶的界限,真的那么分明吗?

       身为小混混的小北,欺负别人,也被别人欺负。却因为陈念问他疼不疼,而甘心护她周全,为她顶罪。

       许渺明明是受害者,为了自保,加入施暴者的队伍,变成了加害者。

       陈念只想好好读书高考,为此她甚至刻意忽略了胡小蝶的处境,却使自己差点成了下一个胡小蝶。

       罗婷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却也是向别人施暴的加害者。

       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法律的执行者,却也只能以“他们拍了你的裸照,你还能专心高考”这样使受害者遭受二次伤害的方式执法。

       陈念的母亲,一位诈骗者,却是出自关心女儿,希望给女儿更好的生活。

       普通的居民对楼下发生的霸凌视而不见,最后报警也不过是因为吵到了他的睡眠。校园里那么多学生,无人愿意对受害者伸出援手。而同为小混混的兄弟,却能在警察面前,始终没有说出小北的嫌疑。

       善恶是非黑白,从来不是如同沙子与水那样简单。它们更像是空气。所有的气体混杂其中,人类汲取自己需要的,然后所汲取的就变成了人类本身。

       如果这空气能够提供人们生活的氧气,就不会有人关注废气,尽管后者的存在显而易见。可是一旦平衡被打破,人们才会意识到某一方面出了巨大问题。

       我们对恶的忽略,又何尝不是一种恶?

       人的共情能力太过有限,不是自己真正身临其境,不是噩运真的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谁能真正为他人设身处地呢?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却未曾想到,到最后,被实验影响的不止是最初的几个大学生志愿者,甚至连实验组织者菲利普教授也沉迷于自己的角色无法自拔。

       环境那样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每个人,而我们身处其中,毫不自知。多数派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义”,在群体暗示下,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已然很难。逆流而上,主持正义者更是廖廖。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行事,恶意会变成一把利剑,不受任何愧疚的束缚,恣意砍向无辜者的头颅。

       斯坦福监狱实验,不过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结果却使得天使路西法化身为万恶的撒旦。

       相较于孔子,我更相信孟子的人性本恶。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与精力,教育与熏陶,去构筑人性的善。可是,仅仅需要一点小小的诱惑与推动,人性的恶却可以轻而易举跑出栅栏。

       所以我们需要道德,需要文化,需要教育,需要一切意识形态的暗示来帮助我们克制自己内心的洪水猛兽。如同电影中陈念写在本子上的一句话:虽然身处泥淖,却仍然仰望星空。

       天性告诉我们要弱肉强食,可我们却依然期望去构建一个温情而和谐的家园。

       看到同为底层的两个人,抱在一起相互取暖,让人觉得辛酸,却又莫名感动。人类最值得称许的一点,也许就是虽然一生之中会有很多瞬间让人恶意泛滥,可是却也总能在某一个平凡的时刻,焕发出爱与善的信念。

       我们需要这样的信念,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信念。作为构成社会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不自知,善不持久——《少年的你》观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