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与收敛:知识要点

1.拿破仑说,机会对于普通人来讲,是像天书一样的东西。

为什么呢?这里有两个难度。第一个难度是你看到它,第二个难度是你与你的伙伴就此达成共识,共同确认,这是咱们的机会。

2.如何找到破局点,如何从破局点展开把根扎下去。

做决定的过程就是发散与收敛,一个决定做得好不好,其实就是发散和收敛这两步做的质量高不高。

第一步,发散,就是说你有没有容纳更多的情景和信息在里面。

第二步,收敛,我要看从这些信息收敛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是用了什么样的逻辑,收敛出这样的结论。

3.几个核心动作。

第一个动作,我们分了四组,为什么分组?

2018年,我和罗振宇提出了创新是“非共识”这个观念。如果是共识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创新可言呢?

但是在一个组织里,创新的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和领导不一致的想法怎么能够表达出来,怎么能够让它发育。

如果大家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看领导的脸色。这很真实。

越是执行力高的企业,越容易围绕领导的感知来达成共识。

但是,如果分坐在四张桌子,老板只在一张桌子上控场,剩下75%的人是看不到领导的表情的,他们也不知道领导怎么想,领导想要怎么样。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感知,去提出想法,进行讨论,发育这个想法。在这个时候,和大家不一致的想法,也就是非共识的想法,才有机会涌现和被相对充分地讨论。

分组的价值,就是不要让权威太快控场,给出非共识涌现和发育的空间。

第二个核心动作,是画出世界地图,找到线索,在线索上找到机会点。

因为我们每个动作是有步骤的,当时大家就说,如果我们在办公室里,围绕一张桌子讨论,很有可能我们能想到的就是大学里二三十件事。然后就会围绕这二三十件事找机会,就去做了。但是,当你穷举出460件事,分成几大类,再沿着线索去找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洞察和创造有了不一样的可能。

第三个核心动作,“客观校验”,让幻想早点幻灭。

你想想我们那次,是浸泡在校园环境中,还在4个在校生全程参与的情况下,找到的所谓机会点。就这样还有一半以上,在100个大学生看来,其实是我们的幻想。

那可能有人要问,那是不是参加讨论的4个学生水平不行?人是会被情境裹挟的,人是会集体心流的,人是会逻辑自洽越想越对的。我们大量事后来看荒谬的决策,在当时那个作决策的场景中,在场所有的人,都会无比真诚和无比确信地认为,我们作出的决策是对的。

所以,不要高估自己的主观判断,反而要警惕自己的直觉。用《原则》的作者,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的话来说:“做一个无比现实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散与收敛: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