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的整理DNA
寻找整理的中国式基因
整理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春节的“扫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在腊月二十四至除夕前夜这段时间,被民间定为扫尘日。“尘”与“陈”谐音,春节前扫尘寓意为“除陈布新”。扫尘日又称为迎春日,除了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驱除疾病、祈求安康,还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对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完屋还要“扫身”,洗澡更衣,擦掉污秽,整理仪容面貌。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
辞旧迎新整理家不仅是一种行为,更上升为中国人的一种仪式。几千年前的除夕,整理以“扫尘”这种原始的姿态来承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希冀。几千年后的今天,“扫尘”以整理这种现代的面貌来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整理,是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一种教养,一直在传承,从未被遗忘。
中式宴客礼仪中的整理范儿
拜年宴客的习俗从中国明宋开始盛行。大年初一,大家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打扮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初二“回娘家”,已出嫁的女儿要带上丈夫孩子及礼品回娘家拜年。主人要把家里彻底打扫一番,换上新的杯垫、沙发巾,把目所能及的杂物收到柜子里,茶几上摆好瓜果,沏上一壶热茶。为了迎合新年喜庆欢乐的氛围,还要在房子里挂上寓意吉祥如意的新年装饰品,有条件的则会购买新的家居用品,以表新年新气象。
从中国传统的宴客座次礼仪文化中也能捕捉到秩序整理的蛛丝马迹。中国传统的宴客餐桌是可坐八人的八仙桌,面对房门的为上座,与上座相对应的一边为下座,两边为偏座。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虽然现代已经很少用八仙桌,但中国人在安排座位时还是恪守着传统的宴客座次礼仪,长幼有序。
拜年宴客验证了整理是中式宴客礼仪的重要内涵和必要功课。客人“赏面子”到家里来做客是一种尊重和亲切,主人不会太随意,客人也会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性质的改变,好友之间的拜访也从原来注重仪式性逐渐变得更为亲密随意,但整洁的家居环境还是必不可少,一个整洁有序的家不仅能让来做客的人心情愉悦,也能彰显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质。
整理,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饰做作,而是一种腔调满满的范儿。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文化中,“家”是一个人事业的出发地。不能打理好一个“家”的人,不足以堪大任。
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历史是古人的智慧,而能够被纪录和承传的历史故事,相信也一定是有一点智慧的。这个被历史记录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用当下的话来解释:一个不讲究自己当下居家环境的人,怎能担当大事呢?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真正用心去整理自己的家居环境的人,是懂得“整理”事业的人。
从中式四合院看中国式家居布局整理
家居整理的最高层次是房屋本身的布局规划,整理的首要步骤是布局规划,而后,物与物秩序井然,无一丝杂物,日常生活才能更顺畅;而中国最能诠释这个的典型建筑非四合院莫属。
四合院的“四合”,意味着“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是一代圣君的座右铭,也是寻常人家终极的幸福目标。那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早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雏形。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四合院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厅堂突出对称、居中的构成,这是专属中国人的审美,也是一种做人的道德追求,是儒学中庸原则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外观如此,居家摆设更如此,这是四合院整体布局的特点。中国人的“家”,除了追求秩序和规整的美,内外都流露着端正平稳的气氛,恒定规范的等级均一览无余。厅堂是接人待物的对外场所,每户人家的厅堂都会做到敞亮开阔,不堆放杂物。有祠堂的家庭会把香案放在祠堂,而没有祠堂的人家则把会在厅堂中央靠墙摆放一张长长的香案。
香案的摆设布置如出一辙,是中国人融风水、道德、信仰追求于整理的体现:中央是观音菩萨等神位,两侧为自家祖宗的排位。小小的香案摆设,符合儒家的“伦”与“礼”,也体现出人、神、物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中国人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尊重。最重要的“神”永远居中,祖先永远在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人与人各司其位,物与物秩序井然。祭祀用的器物外,香案所陈之物还有花瓶,香案上方悬一面长镜,这类摆设寓有“平静”之意。
穿越回古代看看这些智慧收纳神器
中国式整理讲究从道到术。道是宏观,术是微观。术在整理上主要体现在器物的利用上。中国人重视家居的秩序,对之一丝不苟,家居不仅要做给人看,更要自己活得舒适,因此在整理上,中国人对器物的利用也追求尽善尽美。
在仰韶文化时期,我们就有了陶器。古人虽然不懂文字,但还是在陶器上画上带有一些装饰性的线条。食物不多却不忘让自己的食器变得更好看一些,足见我们的祖先就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一群人。
工具,不管是大还是小,都要为人服务。中国古人不仅喝茶有茶具、饮酒有酒器、钱有钱柜、镜有镜架、香有香案、梳妆有化妆盒、名片有名片盒、衣有衣柜、巾有巾架……,每个物品都能做到物得其所,各归其位。这是古人利用器物进行整理的证据所在。
但古人的收纳工具又不单纯只是收纳,同时也有许多我们现代人追求的功能。衣箱、药箱、镜台、官皮箱、轿箱、印匣等各种不同收纳箱,分门别类,各有所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居家收纳系统。从这些箱箱匣匣中,也可以见到古代中国人对科学整理收纳的讲究与智慧。
中国式整理范式的传承与拓新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无论是除夕习俗、宴客礼仪文化,还是四合院的高超布局规划,抑或是古中式器物的智慧,都是中国式整理在时间轴上的基因延续,无一不彰显着中国人的整理范儿。
现代中国人变化了生活方式,却并没有变化生活态度。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怎样,家是我们生活的中心,是我们生命的依附,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起点,必须经得起打量、经得起检验。
骨子里,中国人从没有把“居家生活”当成小事,而“居家整理”更是事关生活品质、生活态度和事业经营的大事,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整理基因一直融入在我们的血液里,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滴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