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这件小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好的出路

转行这件小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好的出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花瓣网

-1-

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都有因果缘由的。

当初选择护理专业,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崇高,也不是因为它好找工作。只是那时的我经历高考炼狱之后只想找一个轻松的专业,可以不用全身心扑在专业课上,不用考那么多试,闲时多去图书馆看看课外书。

在《青年文摘》上看到英国一项关于未来最有前景的专业调查,护理是其中之一,好感倍增。跑去问了班主任,他说该专业不错,好感倍倍增。

对于伟大、就业率高等特点我完全不知道,因为我从始至终都没关心过它的对口工作是什么。我从小到大去医院的次数少之又少而且都不是主角,印象可以用“稀薄”来形容,我以为是类似化妆品专柜的皮肤护理咨询员或者SPA。

直到在空间晒了录取通知书,收到在读卫校的同学的抱怨和惋惜,我才知道我将来的归宿是什么,可我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那是偏见。

而且我当时就觉得:学这行又不一定要干这个,实在不喜欢做别的也行。

后来有人问既然学医,为什么不选医生?填志愿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过当医生的念头,想到电视上那些拿着手术刀去划开别人肚皮的人,我觉得自己做不到。

当我可以镇定自若地把针扎进别人的血管里并且听到戳破血管发出“啵”时的那一刻产生快感和成就感时,我开始觉得当一门学科成了你的技术之后,其实就没什么好怕的,因为你是专业的。

真正了解之后是觉得医生太累了,学习周期也长,对于中医也是只会想到抓药的白胡子老人,没什么兴趣,这些不懂事的想法都在我上了中医学院后有了很大的改变,也是我的一种收获。


-2-

大学四年的学习,刷新了我对本专业的认识。

我一直以为轻松的护理专业,其实要学的理论很多,要学的技能很多,要做科研要写论文,最高的发展前途不是护士长,只要你足够优秀,也可以成为院长、大学校长甚至国内外的护理专家。

有些地方的护士甚至开了专科门诊,发展前卫的外国护士还有处方权,医生需要知道的病情我们也要知道并会分析,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因此专业程度的要求也不同。

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它有着外人不知道的价值。

所以别小看它

这行的选人要求是很严格的,身高、胖瘦、颜值都排在成绩前面,当我听到有人因为脖子上的疤被刷时也觉得够奇葩的。

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这可以理解,但对于生命学科来说,我觉得这种做法偏离了南丁格尔的初衷,也更容易让大众误以为这行是吃青春饭。

实习招聘时,我们这类人就像历史遗留问题。我当时想,这么对一个所有医学院第一志愿都填护理的人,是你们的损失。虽然我操作不优美,得不了高分,但我自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善解人意有耐心爱心责任心的临床护士。

不过这盆冷水并没有把我的热情浇灭,我相信上天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是相匹配的,就像它给了我不一般的家庭,也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可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一切;它给了我小个子的同时,也给了我乐观的心态,让这种事不至于令我绝望悲观。

它也许早为我安排了另一条路。

我觉得上天给人生安排的所有困难,都是在我们的承受能力之内的。


-3-

我妈问我:“既然你不喜欢这个工作,为什么当初又要选这个专业?”  实习之后,我发现专业和工作是不一样的。

我想,专业是工作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所以慢慢开始觉得这条路不适合自己。

我是兼职时迟到一秒钟、该干活的时候忙里偷闲就觉得对不起老板工资的那种人,虽然实习没有工资,但真的很琐碎无聊,每当没事趴在窗边看风景的时候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每次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我都觉得自己好被束缚了,心里总敲起小鼓:要不去考个导游证吧。甚至有一段时间找了西双版纳那边的招聘信息。

我觉得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闲下来就看书写字,后来开了公众号,那时候写好一篇文推出去甚至要花费我一下午加一晚上的时间,饭都忘记吃,但发出去的那一刻我觉得成就感爆棚,于是就开始摸索学习新媒体。

找工作时,我只投了华西医院和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医院因资料少盖一个章被刷了(或许也有别的原因)很难过,因为对它期望很高,当时也有个牵挂。

华西第二医院只是试试水,那是儿童妇女医院,我心里是不喜欢去的,结果没过,我也没什么感觉,因为我已经决定转行了,武汉所有的医院我都没投。

不想给自己留后路,后路会影响决心。

我唯一的顾虑是,不管做什么,都不再让父母买单。所以打算先找个工作有了收入再学写作,往图书编辑或新媒体这种文字方面靠拢。

于是每天在应届生求职网上找要求护理专业的公司,其实很多,并不是别人说的只能做临床。后来面试上一家医疗保健品销售公司,可以这么说,只要不是临床,跟护理有关的工作我都屁颠屁颠的。

朋友说既然将来打算做新媒体或编辑方面的,可以现在就找,哪怕从实习做起,踏进它的门槛比较重要,他说得很对,我后来一路关注这个职位,再没有回头的想法。


-4-

整个过程中,提起转行的打算,萦绕在我耳边最多也最讨厌的一句话是:“你不从事所学的专业,那你大学不是白读啦?!”不了解情况或根本什么都不知道的外行,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评论别人的选择。

我的大学是你替我上的吗?

我的大学是不是白读要你来评判?

学到的东西都是我的,我不做这行它就能跑到你身上去?

这些话不针对父母,虽然他们觉得我好像是做了一件全世界都没人做过的大逆不道的事,但我知道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又担心我,反应才那么大。

我试过解释,但没什么用,担心他们为这事忧虑得睡不好觉,我一边撒谎安抚说会试试医院,一方面还是一如既往找想做的工作。

有时候也迷茫担忧过,也向朋友吐槽过。

但某些年轻人思想还这么落后,落后就算了还用它对我发表看法,这就不能忍了,人与人之间是有感应的,嘲笑和关心,别人都感觉得到,不懂就别瞎bb。

曾经,初中同学说:“你们大学都怎么上的,一个两个都不做本行”  我希望那里面没有意味深长。

在我看来,大学只是教我们本专业的基础东西,形成一种专业思维,而真正的专业和技术应用都是需要投身社会在工作中学习和加强的。大学更多的是教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如何形成正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努力。

我的大学虽然平凡但很充实,每个人的所谓“充实”都不一样,我的充实不是拿奖学金到手软,也不是在社团做得风生水起,而是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志愿者、兼职、看书…。

我喜欢这个专业,所以自问在校期间每节专业课都很认真,跟着我们寝室当教室第一排的常客。每一次都是抱着必过的信心走进考场,从没有作过弊,成绩也没有任何水分,也得过一些小奖状,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

对我来说,这已经够了,我的大学并不是浑浑噩噩混过去的,每当回想起来,我都觉得内心很柔软、很幸福,所以我从来没觉得白读了。

相反,正是大学让我变得勇敢,眼光变得长远,视野变得开阔,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愿意为之努力。

人都是矛盾的,虽然我不喜欢临床工作,也有过抱怨,但现在却很感谢这段经历。学校诱惑太多,吃喝玩乐学,不容易让人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擅长或想做的事,但实习可以,当面临工作压力和理想生活的抉择时,有了对比,也容易促使人找到想走的路。


-5-

我最喜欢的励志作家杨熹文,英语专业出身,却在毕业后拿着八百元的打工度假签证去了新西兰,她的梦想是写字,为了这个梦想,她从国内光鲜的英语老师变成外国底层的洗碗小妹,一步步有了今天的百万粉丝,过上了诗和远方的生活。

这样的故事很多,我一无所有,所以才勇往直前,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像来游戏人间的。

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或许会混得不堪,或许会很快乐,我想过,如果有一天养不活自己,就去洗碗去当服务员吧。也正因为这种最坏的心理准备,我觉得自己不会混得太差,因为我不觉得那很差。

杨熹文的成功取决于她的努力,更来源于她的经历。所以如果有一天,我过得很困难,我不会觉得世界抛弃了我,反而会觉得世界都是我的,老天会格外关爱混得不好还想努力的人,因为他是公平的。

你看那些励志主人公,我说的不是经过努力走上人生巅峰的人,而是像《平凡的世界》《罪全书》里那些虽然平凡,但很有故事的人。

所以尽管去做就好了,只要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有希望。

《金星秀》最新一期嘉宾是岳云鹏,了解到他的经历:因为家贫初中都没毕业,打了好几份工,后来放弃对他来说稳定平凡的工作拜师郭德纲。我很佩服他,对于一个农村的初中生来说,有勇气不安于现状是很难得的。

经历转行这事之前,我可能只把它当成一段励志故事去看待,但因为经历过,所以更能理解他当时的不易,更加佩服他的勇气,也更心疼他。

那些一句或一段话就能概括的故事,对于主人公来说,却是每个白昼无时无刻的茫然无措,和每个长夜漫漫的辗转反侧。


-6-

在外行的误解中,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不是我知道,而是我相信。

听道理容易,毕竟那都是别人的故事,要做到却很难,尤其当你需要改变放弃一些东西时,你可能会分析得头头是道,发现别人和你情况不同,所以道理不适用,还是算了。那时候你已经摒弃了那份相信,其实你的相信不是无条件的。

没有人的经历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开始的勇气和结束的方式相同而已。

比起一辈子只为了追求稳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更希望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行这件小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