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文是阅读了《图解HTTP》一文同时本周也在一个小团体内进行了一些HTTP协议的讨论,感觉对于HTTP协议的理解比以前又加深了不少。
历史
以下材料选自《图解HTTP》:
在学习Http协议之前首先看一下他的历史,也许能解答我们不少的问题。
1989年3月,互联网还只属于少数人。在这一互联网的黎明期,HTTP诞生了。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博士提出了一种能让远隔两地的研究者们共享知识的设想。
最初设想的基本理念是:借助多文档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的超文本(Hyper Text),连成可相互参阅的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WWW这一名称,是Web浏览器用来浏览超文本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时的名称。现在则用来表示这一系列的集合,也可简称为Web
HTTP/0.9
HTTP于1990年问世。那时的HTTP并没有作为正式的标准被建立。现在的HTTP其实含有HTTP1.0之前版本的意思,因此被称为HTTP/0.9。HTTP/1.0
HTTP正式作为标准被公布是在1996年的5月,版本被命名为HTTP/1.0,并记载于RFC1945。虽说是初期标准,但该协议标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在服务器端。HTTP/1.1
1997年1月公布的HTTP/1.1是目前主流的HTTP协议版本。当初的标准是RFC2068,之后发布的修订版RFC2616就是当前的最新版本。
HTTP协议的根基
在了解HTTP协议之前,首先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协议做一个大致的了解。首先要提到的是ISO指定的OSI七层模型,但是这个参考模型过于庞大、复杂。与此相对的是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TCP/IP协议族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
对于我们应用端程序员来说,接触最多的还是应用层的协议,HTTP协议也是属于这一层的。但是HTTP协议是基于传输层协议的,传输层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使用TCP协议连接会经历三次握手,而UDP不会。HTTP协议是基于可靠的TCP协议的,关于TCP/IP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暂时就到这了。更多的可以自己去看《TCP/IP详解 卷1》。最初HTTP协议的出现时为了解决WEB间数据问题的,时至今日,因为他简单的特性已经被用于各种场景了(比如咱Android和IOS,虽然以后可能会被https取代。。),所以在具体了解HTTP协议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东西是你平时用不上的,这都是很正常的。
HTTP首部
HTTP协议的请求响应报文中必定包含HTTP首部,只是我们平时在使用Web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它。
HTTP报文的结构:
报文首部 + 空行 + 报文主体
HTTP请求报文
在请求中,HTTP报文由方法、URI、HTTP版本、HTTP首部字段等部分构成。
报文首部构成:请求行 + 请求首部字段 + 通用首部字段 + 实体首部字段 + 其他
其中:请求首部字段+通用首部字段+实体首部字段就是HTTP首部字段。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请求看一下:
首先我在浏览器输入的=>jianshu.com
上面的General可以看到一个Status Code:301,这个状态码代表的意思就是永久性重定向。该状态码表示请求的资源已经被分配了新的URI,希望用户(本次)能使用新的URI访问,那为啥呢?因为我输的是jianshu.com,但是实际上的域名是www.jianshu.com
另外在HTTP协议中状态码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我们通常需要根据状态码来得到一些基本的信息,比如说本次请求是否成功。那么简单的罗列一下HTTP协议中的一些状态码:
1XX 信息性状态码 接收的请求正在处理
2XX 成功状态码 请求正常处理完毕
3XX 重定向状态码 需要进行附加操作已完成请求
4XX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 服务器无法处理请求
5XX 服务器错误状态 服务器处理请求出错
以上是对状态码的一些简介,如果你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可以自行google。
HTTP首部字段结构
HTTP首部字段是由首部字段名和字段值构成的,中间用冒号“:”分割。
首部字段名:字段值
例如,在HTTP首部中以Content-Type这个字段来表示报文主体的对象类型。
Content-Type:text/html
就以上述示例来看,首部字段名为Content-Type,字符串text/html是字段值。
另外,字段值对应单个HTTP首部字段可以有多个值,入下所示
Keep-Alive:timeout=15,max=100
除了以上HTTP/1.1协议(RFC2616)中规定的47种首部字段,还有一些非正式的首部字段,这些字段被统一归纳在RFC4229 HTTP Header Field Registrations中。常用的Cookie、SetCookie和Content-Disposition等。
看了以上那么多首部字段,是不是有些眼花缭乱?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对于我们android开发者来说,在平时的应用场景中只要知道Content-Type和Cookie就能应付大部分场景了。首先Cookie这玩意一般是用来验证用户身份的。众所周知HTTP协议是一个无状态协议,是不能记住用户的。Cookie应运而生,而在现在,一般来说在服务器端会将用户记录入一个session,而在你登录的请求中,服务器会返回一个cookie,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拿到这个cookie并在每一次请求中都加入了。通常这个cookie是一个session id,当然了,如果你们服务端的大兄弟返一个token给你,让你加在请求头里,那也随他开心,他要咱怎么做,咱就配合就成了。Content-Type是指明请求实体的媒体类型,具体的值可以在用到的时候自行去查找。
简单的请求
接下来使用Okhttp来进行一些简单的请求:
//GET请求
Request get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url("https://www.baidu.com")
.build();
Call call = mOkhttpClient.newCall(getRequest);
call.enqueue(new 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Failure(Call call, IOException 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Call call, 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response.body().string());
}
});
首先这是一个最简单的GET请求,首先创建一个请求Request,再创建一个Call,最后将这个请求调度这个call,最终你可以在onResponse这个回调里处理响应报文。这里有一个小地方值得注意,不要重复使用response.body().string(),当然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先将他赋给一个String的引用,不然第二次使用它的时候可能为空。这一点在我使用的时候还是这样,各位看官对于为什么这样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搜。
再来一个普通的表单请求:
//表单请求
FormBody formBody = new FormBody.Builder()
.add("name","18255697137")
.add("pass","123")
.build();
Request postForm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
.url(...)
.post(formBody)
.build();
Call postFormCall = mOkhttpClient.newCall(postFormRequest);
postFormCall.enqueue(new 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Failure(Call call,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Call call, 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str = response.body().string();
System.out.println(str);
testText.setText(str);
}
});
}
与上面的GET请求对比,可以看出多了构建请求实体的步骤,这里我模拟登陆的场景,提交明文的账号密码。先说说我对于这种构建请求的看法:
- 步骤很清晰,很HTTP
- 用起来着实麻烦
对于Okhttp进行封装的库我用过两个,一个是OkhttpUtils,是鸿洋大神的作品,另一个就是Square的Retrofit了。OkhttpUtils好用是挺好用的,链式api,构建一个HTTP请求非常简单,但是对于RxJava和响应与实体转换的支持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Retrofit。
那么用Retrofit+RxJava构建一个表单请求会是怎样的呢?
首先定义一个ApiStore接口,里面包含了一个register方法
public interface ApiStore {
/**
* 注册
*/
@FormUrlEncoded
@POST("api.php?action=register")
Observable register(
@Field("name")String username
,@Field("pass")String password);
}
定义一个接收数据的类型:
public class BaseResponse {
int code;
String message;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the code is--->" + code + "\n" +
"the message is--->" + message;
}
}
发送请求:
TextView testText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test);
Retrofit retrofit = new Retrofit.Builder()
.baseUrl(BASEURL)
.addConverterFactory(GsonConverterFactory.create())
.addCallAdapterFactory(RxJavaCallAdapterFactory.create())
.build();
ApiStore apiStore = retrofit.create(ApiStore.class);
apiStore.register("182*******7","123")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map(BaseResponse::toString)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subscribe(testText::setText,Throwable::printStackTrace);
效果图:
可能你看了我对于Retrofit的使用,感觉这不比Okhttp的使用还要麻烦么。。。其实不是的,一是现在演示的都是很基础简单的东西,一是我也是刚上手Retrofit,应该还可以进一步的封装。
关于Okhttp的使用暂时就到这,本文并非专门总结Okhttp使用方法的,只是顺带一提。今天在讨论完HTTP的一些东西之后,突然又聊了一些HTTP安全方面的东西。众所周知,HTTP是明文传输的,因为在以前通常请求的都是一些资源文件,没有什么加密的必要。但是现在用在移动客户端,这还是挺要命的。有的小伙伴就说了,他们那用MD5……
首先我们想清楚MD5是干什么的,MD5即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5),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MD5并不是一个加密算法,所以你用MD5处理数据传到服务端是没什么卵用的,只不过是把人能看懂的字符弄成人理解不了的字符串而已。这有啥,我模拟你登录的时候,我直接把你MD5处理过的字符串加上来不就成了,你服务器认这个不就OK?
所以在传输重要数据时可以考虑使用https或者非对称加密,为毛是非对称加密呢。。。因为如果是对称加密,那么客户端会留有一个公钥,这有点不靠谱。。。客户端的安全保障。。。当然你可以把密钥放到so里面,但是我没做过,不知道这样到底安不安全。。。
接下来是关于GET和POST这两种请求的区别:
来自WebTechGarden
- GET请求在URL中传送的参数是有长度限制的,而POST没有。
- GET参数通过URL传递,POST放在Request body中
- GET比POST更不安全,因为参数直接暴露在URL上,所以不能用来传递敏感信息。
以上的回答可能是你见的最多的答案了,可是那篇文的作者给出了从另一个角度得出的结论:GET和POST本质上没有区别。
GET和POST是HTTP协议中两种发送请求的方法,而HTTP协议是基于TCP/IP关于数据如何在万维网中如何通信的协议。如果你要给GET加上request body,给POST带上url参数,技术上是完全行得通的。
更多的内容自行戳上面的链接,我这只是给个引子~
本次的HTTP小结就暂时告一段落~
参考资料
- 《图解HTTP》
- Square Okhttp Sample:https://github.com/square/okhttp
- square Retrofit Sample:https://github.com/square/retro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