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财务报表就是它的体检表,投资人依据它判断企业健康与否,肌肉强壮度。未来持续盈利的健康企业,投资人趋之若鹜;而持续亏损、经营不利、资不抵债的公司,股价遭抛售,退市警告,银行拒绝贷款。
企业有太多理由,不惜毁损信誉、触犯法律,粉饰财务报表,用外在的粉底和腮红掩饰内在的气色不加,甚至面黄肌瘦。但所有的掩饰都是一时的,一旦风险暴露,就成为投资黑洞,大部分进去的钱都难以退出。投资人需要对自己的资产负责,不要成为谎言的受害者,远离财务造假的企业。
财务造假的动机
利益驱动、局势所迫,造假的动机在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处处可见。
1.企业生存动机:连续亏损的企业可能退市,融资大门关闭,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2.企业管理动机:公司股价与管理层薪酬、升职挂钩。
3.企业发展动机:降低税务成本,需要IPO 、增发股份、发行债券的企业要满足财务门槛要求,公司的财务影响并购中企业估值。
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
利润,是投资人最关注的财务指标,也是财务造假的重灾区。利润造假基于不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增加当期利润
为了当前的财务指标,为了短期的利益,让当期利润亮眼是大部分企业的要求。
(1)提前确认收入
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记录到当期收入,以提高当期利润。主要方式有三方面:合同上、买方上、会计准则上。
合同上:合同履行前,或合同所涉及内容还没有执行完毕,就提前将收入记为当期收入。主要包括在合同履行之前就提前记录为收入,将长期合同中的远期收入记为当期,将长期租赁的远期租金收入记为当期,将按完工百分比记录收入时将项目未完成部分对应的收入提前记为当期。
例如企业建设施工需要五年,按施工进度百分比结算,预计共5000万,而财务处理上,将五年的收入提前到第一年确认收入,夸大了企业第一年的营业利润。
买方上:买方接受产品之前、买方付款存在不确定时就确认了收入。在交易未完成前,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此时确认收入,违背了谨慎性原则。
投资人需要关注以下财务指标,从蛛丝马迹中发现财务造假的迹象。
①关注应收账款增幅与收入的增幅
在收入结构中,有现金收入和应收账款收入。而提前确认收入情况下,企业拿不到现金,只能以应收账款的形式计入收入,当应收账款增幅显著高于收入增幅时,背后有很大可能是将未来收益转移至当期,提前确认收入。
②关注利润增幅
收入和利润是与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匹配的。要判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所在行业情况,以及生产能力。当企业利润增幅显著增加时,要与同行业比较,注意这种增加是否超越了企业自身实际预期。
③关注应收账款天数
当应收账款天数由负数转为正数,或者显著增加时,应当警惕其背后可能是账期本来没有这么长,为了当期收益而将未来收益作为当期应收而导致的。
④关注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
(2)虚构收入
虚构收入,其欺骗性更强,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虚假交易,在财务中记入一笔并不存在的交易,虚构经营业绩、生产记录。虚增交易,在财务中夸大交易金额,以增加利润。
虚构收入是提前确认收入的增强版,需要关注的财务指标与其类似。经营现金流收入小于净利润、应收账款增幅超过收入增幅也是其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关联交易是虚构收入的重要手段,在双方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前提下,可以私下约定交易事项,在没有生产记录的情况下,虚构资金往来。
(3)当期费用推迟到将来
利润是收入与费用的差值。除了提高收入,将未来收入过早记录的手段外,企业也会将当期发生的费用推迟到将来,以提高利润。将当期费用推迟到将来大体有几下几种情形。
将一般经营费用资本化,即将原来理应记为成本的费用,列为资产,从而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的利润。
将摊销期限延长,也会使当期的费用成本减少。如某固定资产,将折旧期限由3年延长为5年,则每年的折旧的费用显然会减少。
对明显跌价的资产不如实减计,等到将来再减计。如两年前的一批存货,价值已经降低,当期不做存货减值,一年后再减计,通过一年亏损,使各年利润看起来变得光鲜。
对应收账款中的坏账不减计。当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者收回期限太长时,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对超过3年期的应收坏账进行减计,但企业为一时利润光鲜,推迟减计,投资人资金进入后坏账集中爆发,会严重损害投资人利益。
投资人需要关注以下财务信号,探究企业是否将当期费用推迟。关注固定资产折旧期限,与同行业对比,如果折旧期限过长则应重点关注,关注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否做合理的减值准备。当将一般经营费用资本化时,常常出现的信号是利润会突然没有缘由的放大,且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科目的资产,也会出现大幅增加。资本的增加,往往也意味着投资的增加,此时,往往会出现自由现金流的大幅下降(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资本支出)。
2.增加未来利润
增加未来利润,将有助于企业在未来展示更加光鲜的业绩,这类情形大多情况下对长期投资者是有利的,且这部分操纵的手法与增加当期利润的操纵方法大致相同,只不过是方式相反
3.掩饰真正利润
掩饰真正利润的主要情形有:通过营业外收入显示良好利润、通过一次性业务夸大经营利润、通过误导性分类夸大经营利润。
经常会有企业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躲过连续亏损的局面。非经常性损益就是指企业非日常经营所得利润,如政府补助、变卖资产,体现在利润表中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但从这些渠道获得的利润是不了持续的,不能反应企业经营能力的。对于投资,没有参考意义。
更为隐蔽的情况,是将一次性业务收入纳入企业经营利润中,会使得投资者误以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一次性收入终究是不可持续,这种隐蔽而虚胖的利润也终究萎缩。
更为恶劣的情形,一些企业通过误导性分类,将一般经营性支出转移至非经营性支出,即使企业亏损,但企业经营利润也非常好看。
企业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但只要不是真实的,一定有迹可循。投资人一定要了解企业财务造假策略的思路与手段,才能侦破虚假表象,避免在投资中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