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在歌里唱过
这么多年我一个人一直在走
走过了人性的背后和白云苍狗
总以为答案会出现在下一个车站
随后的事情我不说你也能明白
我始终相信,上天是很公平的。就像你掉了五毛钱,爸爸会重新给你五块;你缺少亲情的温暖,丘比特会赐你偏爱你的恋人;你经历一场磨难,时间的玫瑰悄然绽开,你接受命运的馈赠,它早已暗中标好代价......
所以当李诞说“人间不值得”的时候,总会有人说“你值得”。
昨晚十一点的时候,我爸给我打电话,问搬家有没有累着,离上班的地方远不远,闺蜜工作适不适应,两人住一起有没有吵架……
一下抛出好多个问题,我不知道先回答哪一个,才真的意识到我已经好久不曾联系他们,连偶尔的微信消息,也是上午看到,下午才敷衍着回两句。我听到电话那头传来街道的嘈杂声,问了句:“不会才下班吧?””是啊,天天差不多这么晚咯。”我爸一向风趣,对我来说,他像是又当爹又当妈,若即又若离。
在城市获得生存,需要以努力去换取资格,这一残酷事实的传播路径,不分年龄,不讲条件。挂了电话,我做了个梦,好像这两个月我一直都在做噩梦,像另一个自己,纠缠在一起的折磨,困住了我多年来死睡不醒的快乐。姑且就解释为搬家太累导致的吧,毕竟去百度搜索,就会有一系列影响心情的疑难杂症出现。
人间的快乐都雷同,悲伤千万种,金钱也好,时间也罢,当你付出它们的时候,后知后觉张爱玲口中的“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真的不假。
父女大概连着心,有那么一刻,我感觉到心疼,不忍他们劳累如同奋斗的少年,不愿他们披星戴月是为了我。我也默默反思,开心的事情要多多和他们分享,每一条消息都要及时回复,多打电话哪怕只是两句简单的问候。
你知道吗?在微信、QQ等聊天工具泛滥的当下,打电话变成了一种奢侈。
记得室友前几天发过一条朋友圈,上面写着 “走在路上很想打电话,17个联系人3秒钟翻完,不知道打给谁。”
我下意识地翻了翻通话记录,频次最多的那串号码,早已经是遗忘进行时了,而静默躺在我手机里的280多位联系人,我连翻都不想翻。
现代人的即时性交际,其实就是一种疏离感,一种建筑在情感之间的心墙,谁都不曾想过要先去跨出那第一步,这便是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朋友易寻,知己难求。这便是最好也最坏的时代,删除拉黑就等同了隔绝往来。
除了闺蜜,我曾经拥有过一个很要好的蓝颜,尽管有缘无分失去了联系。但他曾经教会我当面沟通的重要性,每次大小节日,他从来不给我发消息送祝福或礼物,不能当面,便是一通扯东扯西扯半天不挂的电话。
“真正的承诺抑或是解释,都应该当面说清楚,至少电话可以听出一半真实的情绪,文字不行。”我搜寻那些细碎的过往,他说的这句话最为清晰。
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当面沟通的时机,才造成了后来我们之间的错过吧。
对于敏感的神经来说,文字有着众多不确定的想象空间,“哦,呵呵……”这些聊天词汇逐步消失在我们的聊天记录里,就是最好的证明。
你敢保证谁对你哦一下你还能心平气和地聊下去?你敢保证谁发个呵呵你还能对他好感爆棚?不存在的,凭什么宠你。
就像,在微信里谈天说地,见面时各玩手机,在虚拟中暧昧表白,在现实里蠢蠢不动。
曾经朋友圈火过一篇叫做《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的文章,作者说北京没有人情味,在相当于27个首尔大的北京,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至于那些天天见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只能是同事。
这句话,之所以引起极大的共鸣,在于城市共同的标签:人情冷漠。尽管看似身边三五成群,夜深人静能陪你畅聊心事,身体欠安打电话嘘寒问暖的,各自为零。
“顺其自然是倾尽一切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微信上的千言万语,永远都替代不了见面时的一个拥抱,一个握手来得那么实在。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答案,那就是你不值得。那些要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情感,甚至付出话费和电量的事情,在对方的认知里,是不值得。
人间很美,只是人心不美。
所以向人间看,别向那个你看。
下一个电话,打给爸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