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那不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_第1张图片

1

河西村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家主是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慈善人,每回若是碰上丰收年,他就会挨家挨户给人分粮施粥,听人夸耀赞赏,就乐得找不着北。

河东村也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家主是个吝啬的人,他从来不肯将自家东西赠予穷苦人家,附近的邻居都说没见过这么抠门的富户。

河西村的家主叫张志卓,河东家的则叫李剑池,两个人都是乡里的土财主,除了各自承包了一大片田地,在乡上也分别经营着一家买卖粮食的商号。

这一年,乡里的商会会长自觉年事已高,宣布退出商会,重新选举新会长。与此同时,乡里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粮食收成不好,老百姓们怨声载道。

竞选会长碰上了天灾之年,老会长便宣布,谁有能力解决这次的危机,谁就可以担任下一届的会长。

这下,其他的商户傻了眼,粮食这事,谁能比得过那两家呀。这关注的焦点,自然就落在了张志卓和李剑池这里。

2

张志卓听闻这个消息,心里十分高兴,他想,李剑池那家伙一贯扣扣索索,自是不肯散粮救灾的。

前两年为了防备旱涝,他曾囤过不少粮食,牺牲这一粮仓的谷米算什么,反正再不济他还有岳家支持,岳家也是经营粮号的,规模虽不大,却也能抵挡一阵。

于是,张财主开仓放粮的消息就在第二日不胫而走,河西村的村民们都很激动,蜂拥而至。整个张家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最开始几天,张志卓还挺乐呵。可这粮仓的储备毕竟有限,哪里经得起几百上千号人的哄抢。从最初全发的米粮,到最后换成了稀粥,甚至连岳家的储备都运来了,还是每天供不应求。

张志卓这才有些慌了神,他跑到夫人那里好话说尽,岳家都不再愿意出一粒米了。他们都说这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自家一家老小都快没得吃了,谁来管那些不相干的。

张志卓可不愿意自己这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名声给毁了,他只能缩减自己府中的开支,把自家孩子都饿得面黄肌瘦脚部浮肿了,却还是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3

却说河东村的李剑池回去后,并没有像张志卓那样选择开仓放粮。他找来了一些能工巧匠,一帮人整天关在屋里,日以继夜地点着灯,研究着什么。

河东村的一些好吃懒做的村民,每日都会在李府门口晃荡,期盼着李府有一日就大开方便之门,运出那粮仓里一粒粒黄橙橙金灿灿的谷米。

可惜他们的愿望落空了,连续好几日,李府都不见有一只苍蝇飞出来,更别提有人来开门放粮了。

于是乡里就开始传出一个消息:李财主抠门到家,宁愿放弃会长之职,也不愿漏点指缝给乡亲们,心眼简直黑到了家。

听到这样的消息,张志卓的心中暗喜,他觉得自己赢定了。只要再撑几天,熬过最艰难的时刻,会长的职位非他莫属。

只是张志卓并没有得意太久。第二日,久不开门的李府忽然开了门,门里走出李剑池,后面跟着那群工匠,再后面,则是一众家丁扛着几台奇怪的东西。这浩浩荡荡的一帮人,直奔田地而去。

4

当李剑池和那些人忙碌着将那几样东西装好开始运转之后,围观的人群惊奇地发现,这几个大家伙,居然能够很轻松地将河中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田地中,这可比大家伙一桶一桶装水灌溉容易多了。

李剑池欣慰地看着那些干涸田地里的水慢慢丰盈充沛起来,这才笑着和大家解释,这个工具叫筒车,是他之前就托了人去益州城的工匠那里要来的图纸。前几年益州城大旱,就是有人发明了这个筒车,极大地缓解了旱灾,帮助百姓度过了难关。

那些村民听后纷纷点头称赞,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道:“大家总说李财主抠门,可仔细想想,其实他这些年一直都在帮我们。谁家地贫瘠的,都是他拿自家肥地来换。谁家壮劳力不够了,他就找家丁去帮忙。每年收的租也是按最低价收,不因为收成好坏而更改。还有他家的粮号,这十几年来卖粮都没有涨过价。能坚持这么久,即使被我们大伙骂都不辩解。实属难得啊。”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这些年都误会了李财主的那颗赤诚之心。这商会长的荣誉,李剑池得的实至名归。

5

原来真正的坚持,不是执着于获得怎样的回报或名声,而是坚持初心,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人做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才是坚持的真谛。只有真正明白坚持与执着的区别后,我们的内心才会足够清朗明确,做事也会更加明白坚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不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