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药山、小生等大神启发,20160206关于公式的理解1.2最后有重大更新,增加4.3秀燕对于评估修正的解读。
一、高能公式:管理效果公式
Fm=QiPGMi+E
- Fm:管理手段投入后带来的管理效果
- Q:问题分析及界定,i:问题分类及分层,
- P:目的明晰度/态度
- G:目标有效性
- Mi:管理手段的多样性有效性,i:管理方法的分层及分类
- E:实时效果评估及反馈
1.1老大的解释
- 该公式为定性分析公式,不包含量、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量级变化带来的总体影响,只说明哪一个是关键指标。
- 遇到问题、困扰,解决问题,一个管理手段的投入是有场景、原因、范围的,如遇到拖延症用年计划是无法解决的,任何一个管理手段都是针对问题产生的。
- 列举:脑子里乱七八糟,管理手段可以用“写下来列清楚”,自己积累不足,管理手段可以用“短时间内的高标准投入”。
- 公式讲的是,任何一个管理手段所要达成的效果,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背后的目的、达成的目标、手段的多样性有效性、管理手段是否分层分类都有关系,这些元素(变量)的有效组合,再加上实时评估,就可以对管理效果进行综合提升。
- 为什么要在读这本书里提到?因为阅读也讲求效果,每个人面临的阅读问题都不同,有的人是看不懂,有些人是记不住,有些人是写不出感受,之所以把Qi放在前面,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
- 碰到问题Q要想为什么,目的明晰度P主要解决的是态度,如果目的P不清楚,目标G又无效,管理手段M就会乱用。
- 当下遇到什么问题,就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在过程中持续地评估和评价,来实时发现问题是否发生变化、来调整管理手段。在读书上,应该拥有大量的Mi,如RIA读书法、分析阅读、4字母阅读法、书籍评估7步骤、速读阅读法,整体性阅读法等,在出现不同的Q时,用不同层次的Mi。
1.2我理解的该公式与其他模型之间的关系
此公式是一个万能的问题处理机制和管理模型,公式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就是确切问题x精准管理x目的清晰x目标有效+实施评估修正。
这一公式的高能之处,在于打通了多个模型的界限,吸收了多个模型的精华。
- 沿用了执行力模型中有关管理手段的概念,将多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模型、方法论抽象成管理手段,得出执行力Fz是心态乘以多种管理手段组合,Fz=η(F1+F2+F3+...+Fn),管理效果模型显然是上述公式的升级,既保留了心态(转化为目的)在其中的作用,强调了问题与管理手段的准确定位与相互关联。
- 暗合了黄金思维圈的理论。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在困惑于几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提交作业的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黄金思维圈Why-How-What,P就相当于最核心的Why,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M相当于中间层How,回答的是准备怎么做,提供了一套机制和方法,G相当于最外层What,回答的是要做什么,始终需要围着P来转,脱离了P的G再符合SMART也毫无意义。
- 是一个动态的、闭环的模型,符合PDCA循环,戴明环是专门针对质量效益的一个模型,其贡献在于将评估、修正纳入体系中,形成动态、闭环的循环,所以E的加入非常重要!从时间线来看,触发问题Q之后,最前端的应该是P-G-M,拷问目的、确定目标、选取方法;其次是实施环节也就是M-E-M,实施管理手段、评估成效、改进管理手段,最后端是E-G-P评估合格、达成目标、满足目标。缺少评估这个环节,既缺乏应变性,无法对管理手段及时修正,也缺了个结尾,无法为问题解决与否画上句号。(秀燕补充:PDCA循环与公式相比仍有有局限性,只是针对执行过程的修正,但有时出问题的恰恰是问题不请或者目标不明。)
- 暗含了GROW模型的理念。关于PG在公式中的作用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认为正确的公式是应该是Fm=QiMi+E,碰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加上评估;修正解决方案,继续评估;问题发生变化,采用新的解决方案,继续评估。评估合格,问题解决,获得成效。关目标和目的什么事儿呢?目标和目的,不就是目标管理手段吗?(警惕不就是!)而目标管理不也是管理手段Mi中的一分子吗?干吗要把它单独挑出来?那为什么不把执行放进去?不把行动管理工具单独挑出来?直到我突然想到了GROW模型。你所遇到的问题,也代表了你现在的处境(现状与预期有偏差),之所以要用到管理工具,就是因为你对改变现状有期待。有期待就应该分析目的,并转化成目标。为了完成目标,就需要一系列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的介入。而评估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不管经过评估你是修正了对问题的界定、对目的的厘清还是对手段的调整,你最终的目的是修正预期与结果的差距,只有现状到达或高于预期水平,这个差距归零或者为转化为收获、经验,评估才会结束,进入成果管理阶段,问题解决,管理收效,公式结束,拜相封侯。所以可见,这个公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型化的GROW模型升级版。(关于评估,秀燕还有很多精彩解释,我摘录了一部分,放到文章最后,请自行浏览或到群内聆听~)
1.3公式中几个元素的含义
- 问题Q与管理手段M的组合对最终效能如何非常重要,什么样的问题对应什么样的管理手段,Q和M对应的是同一个i,Q和M的组合应精准,用对组合效果翻倍,用错组合效果打折
- P目的越清晰,效能越高
- G目标越SMART,效能越高
- P和G会影响到Q与M组合的有效性,在目的不清、目标无效的情况下,可能会选错管理手段。
- i是否经过分类分层会影响到Q与M的组合是否有效
- Mi是否有足够多的有效的选择会影响到最终成效
- 实时的评估反馈E也是必须的,实时评估能发现Q是否发生变化,以及采用管理手段M的成效,辅助提升管理效能
1.4根据公式应该做什么
理解不是首要的,会用才是最好。
- 要正确地认识和判断自己的问题。既然是问题导向,对问题准确定位是必须的,包括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归类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等。
- ** 要对问题进行分层分类**。比如业务学习是我的一个瓶颈,不过养成业务学习的习惯和确保业务学习的成效是两个问题,应该区分开来,前者可能需要习惯养成、日计划日回顾等管理工具;后者可能需要阅读技能、思考模型、项目分解、成果管理等管理工具解决。
- 学会尽可能多的有效的管理工具,抓紧学习,反复尝试,熟练掌握,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问题来了才想到抱大腿。
- ** 提出的目标要合理有效**,符合SMART原则,定一个可行性差的目标会让管理成效打折。
- 要学会拷问目标或管理手段背后的目的,老大把目的显性化了,可见其重要性。学会拷问目的是设置目标和选取管理手段的前置环节。否则就是陷入手段目标化或为了管理而管理,衍生出新的问题,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 坚持问题导向,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点对我非常有用,我常常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追逐工具狂拽酷帅、追逐醍醐灌顶的顿悟时刻,而无视或忽略自身的问题,所有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学习都是跟浪费时间的奢侈行为。
- 要增加效果评估和修正的环节,不断评估-修正,达成PDCA循环。
- 端正心态。心态在这里被隐性化了,包含在P里。和克服拖延症、提升执行力这样范围比较有限的问题相比,这个管理效果模型适用面就很宽了,所以心态啊心智能力啊这些隐形的、内化的东西全都反映在PGM这类显性因子里了。
二、阅读的层次
2.1真正的阅读层次之我见、以及与教育阶段的关系
已经读到第三章了,我不希望自己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所以我必须停下来用自己的理解梳理一遍。读到第27-28页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阅读层次只有2层,基础阅读,和分析阅读。基础阅读能满足日常所需,可以满足阅读一般的读物,一般在初中教育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到了高中教育,虽然仍是中学阶段,但已经完全不同了,高中教育完全是在为大学的分析研究做准备,所以才会出现议论文这样的体裁,所以阅读理解才会占这么重的分量。而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虽名为高等教育,其实也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它其实承担了两个功能,一是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发展的前期准备,另一个是为研究方向打好基础。
2.2分析研究能力的重要性
分析研究能力不仅是一些搞研究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也是不少职业所要求的重要能力。(一路升学的我们从未考虑过这种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震荡和适应当中。其实从高中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分析研究能力,只可惜我们的高中都在为考取一个好大学而拼搏。)
所以分析阅读之所以与基础阅读不同,正是因为它需要应用到这种分析研究能力。虽然这一次层次的阅读既可以用联想、感受等一些感性手段,也可以用提问、对比、提炼、例举等辅助手段,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层级阅读必须要有主动思考参与进来、并且采用一些科学、理性的分析研究方法,这更像是一种严肃的学术教育,只是对象换成了一本书。
加入分析(研究)的目的也是多样的,比如书的内容远超读者的理解、比如作者的功力隐藏在字里行间必须去甄别去发现、比如读者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消遣去阅读等等;把获取资讯和增进理解力区分开来是很有必要,以防止读者以为获取资讯就是在学习,而没有获得提升;但我认为,增进理解力只是一个阅读目的的一个层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思考成果。
2.3浅谈检视阅读和主题阅读
如果只有2个层次的阅读,那么检视阅读和主题阅读是什么呢?我认为检视阅读就是分析阅读的一个前置手段和辅助手段,凡事需要调用高于基础阅读能力的书,都应该辅以检视阅读的方法,粗线条地快速地先获得初步印象、基础理解和简单框架,对于不需要进行分析阅读的书,这是一种筛选的手段,对于需要分析阅读的书,这是一个前提和预热环节。至于主题阅读,我认为它是一种更大框架的分析阅读,它的本质还是分析研究,但它已经跳脱了当前这本书的局限,它的作用是搭建一种研究思考的框架体系。在我本科阶段我还幼稚地以为所学的某某学都是一个个成熟的学科体系,都是伟人们、思想家们构思出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发现很多领域的知识理论体系根本不完善,很多现象仍没有理论可以解释,原来这些某某学都是无数研究者一篇篇的成果、一次次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研究,逐步累积而成的。
三、检视阅读的作用
3.1公文阅读好帮手之——检视阅读
并不因为分析阅读是最重要的,所以检视阅读就不重要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只要不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检视阅读是最实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阅读方式。正如管理效果工具公式所指出的,不同的问题要对应不同的管理手段,这四种阅读方式,确实有所需能力的差异,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对于新闻、小说,基础阅读足以;但对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基础阅读是不够的,不然只能保证看完,不能保证看懂。所以杀鸡焉用牛刀,对于日常的公文、报告、讲话,用检视阅读是最好的、最省力的选择。我目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如何确保业务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对我而言,反而是提升检视阅读能力成了第一个目标。
3.2检视阅读需要做什么
检视阅读这一章还没学,但我理解,检视阅读必须具备归纳、提炼、抽象、结构化等方式。看序言、看后记、看作者、看摘要、看目录、快速浏览,特别是要从前言中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从目录中判断文章大体的结构,有必要还可以了解一下本书相关背景信息,学界、读者的评价等等,如能用自己语言把大体结构和主要内容简要陈述就更好了。对于公文,如果看过一遍日后还有用处,最好结合脑图、表格、清单、摘要等方式变成成果沉淀下来,为日后的复用留下痕迹。
3.3关于向上思维的一点延伸
老大提到的向上思维我深有感触,冬吴相对论里在印度式管理里曾经说过
印度文化有一种无限细分的能力,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刹那间见永恒等等,就是说印度文化当中总有一种把小的东西看到无限细分的这样一种能力。
相对于这种无限细分无限分解到能力,中国文化总有一种大而化之、化繁为简、高度概括的能力,再复杂的东西,都能一言以蔽之,特别是道家,特别擅长抽象,特别宏观特别终极的哲学命题,它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混沌到具象、从对立到融合、从单一到纷繁全给涵盖了,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会演化出禅宗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向上思维方式我本来以为是相当高级的,但现在看来,也有其弊端所在,因为它不耐烦,不细致、不落地。不过这仍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只是要去客观地看待它,不要奉若神明也不用贬入尘土。如果文章都是这么写的,所以文章也应该这么读,正所谓coding与decoding必须用同一种语言,理解起来才会毫无障碍,特别是公文写作仍然是讲究提炼、突出重点为主,检视阅读方法不可荒废。
结语
4.1 书非经典不读
最后,老大说的不错,一定要读经典。虽然我现阶段主攻的应该是检视阅读,但是这种方式帮助理解,却不能帮助提升。还是要向高标准看齐、从经典中学习。推荐大家都去看看王强的这个视频《读书毁了我》,讲得挺有意思。王强只读经典,而且读很难很难的经典。很难读,痛不欲生,读完以后,会有一种被摧毁、又从灰烬中重生,凤凰涅槃的感觉。类似思维体系升级到2.0的感觉,看世界都会有一种耳目一新、一目了然的爽感。我相信我们等一起读完这本阅读界的经典,也会完全不一样的,不仅仅是为了打破大魔王(心魔),也为了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一起坚持走下去。
4.2阅读四层次对比
这是昨天花了一个小时对第二章的理解成果,现在想来并不尽善尽美,有点浅尝辄止。不过对于理解第二章以及比对四种阅读方式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放在这里罢。
4.3秀燕关于评估修正E作用之精彩解读
- 评估技术涉及项目管理、教练技术、深化学习等
- 评估修正的是预期和结果之间的偏差,偏差大于等于零时,收获成效经验
- 评估的工具:复盘、PDCA、项目管理中的监控手段(偏差分析、绩效报告)、职业生涯规划分析721模型的1和2
- 评估修正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在能力层次比较低的时候,只会埋头做,对目标问题思考不清楚,做好以后满足于做完的成就感,这是一种低能量的表现,要实现高能的成长,应该不断问题自己,我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吗?(就是领导常说的,不要老是低头赶路,也要学会抬头看路)
- 是否需要及时反馈?不适用于短期见效慢但未来超越某一临界点会有爆发式增长的长期目标
- 回顾其实就是一种评估手段(包括年回顾、月回顾、周回顾、日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