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下的刀锋

《刀锋》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起名方式延续了他的另外两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人生的枷锁》的风格——充满隐喻,但初见很难与小说内容联系起来。

熟悉毛姆作品的读者应该知道,他的笔触较为平实,但是在貌似平淡的描述中却往往透出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三言两语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不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往往都是处在一个冷静旁观的第三人称的角度,即使面对那些虚荣、肤浅、势利、粗野的人物,他也并不显露出自己激烈的感情,而是努力去描述这些人物的可爱之处,让读者可以得到更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不过,也正是因为故事整体的平铺直叙,我们并不能看到侦探悬疑小说里那些一波三折抓人眼球的情节,也不会找到武侠玄幻小说里那些大起大落的人物经历。而且,文中穿插了作者对于艺术、宗教以及哲学的大段观点阐述,因此整本小说读来确实稍显枯燥。但正如一杯清茶,入口生涩,但细细品来,余味悠长。

从官方角度来讲呢,故事的主角是莱雷,他在一战之中遭遇了好友身亡,从那之后便对探寻生命意义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他放弃了体面的工作,放弃了热恋的情人,一头扎到了精神之旅当中。他以旁观者无法理解的类似“苦修”的方式,游历世界各地,并最终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的“道”。

如果只从莱雷的角度来看,那么无疑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艾略特、马图林等人都会被打上市侩、庸俗的标签,为读者们所不耻。但作者实际上画了不少篇幅对这些角色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从他们的职业、性格、习惯甚至艺术品味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人虽然与主角的追求不同,但无疑他们都用自己的理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艾略特,他以社会地位论成败,一生积极于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但是他作为一个“势利鬼”,却一直不忘关心自己落魄的妹妹和外甥女;而亨利马图林作为一个唯利是图的股票经纪,他看重每一个铜板,却把自己客户的钱看得比自己的钱都重,在经济危机时甚至用自己的钱来弥补客户的亏空。这种群像式的描写手法,将整部小说不仅仅塑造成故事,更是一卷社会风貌的全面绘卷。

不过虽说是群像,但毛姆的思想确实更倾向于主角。其实早在他之前的两部小说《人生的枷锁》与《月亮与六便士》之中,他就曾隐晦的表达出同样的思想,即“一个人的幸福快乐应该来自于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的物质”,这一思想是叔本华所谓“悲世哲学”的重要观点。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如果仅仅依赖于外界来进行情绪的调节,那么总会在无聊与痛苦之中摇摆,欲望得不到满足,则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则会无聊。而摆脱这个循环的过程,就在于从自己的精神中找到弥足珍贵的快乐。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原型为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在中年的时候放弃了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抛妻弃子,不带分文独自前往异国学画,他住着破旧的旅店,穿着褴褛的衣服,吃着简陋的饭食,只为了追求自己的内心美的释放。除了这两个主句之外,毛姆在这两本小说中都提到了不少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生活的成功人士,可以说毛姆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小迷弟”。

在《刀锋》之中,毛姆有意进行了一个“社会试验”,将两个纯净的“灵魂”注入到了两个不同的摸具之中,观察他们的成长以及变化。没错,我说的就是莱雷和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在伊莎贝尔初次出场的时候,毛姆就评价她的身材虽不完美,但整个人都透露出一种生命的热烈气息,她的激情与莱雷的静默并不矛盾,只是作为热爱生命的两种不同演绎形式而已。因此他们之间相处的和谐是其他人完全无法比拟的。不过远在小说开始的一年前,毛姆的“试验”就已开始,他给了莱雷一个直面生死的契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而伊莎贝尔则继续在上流社会的温室中继续成长。在长达几十年的“试验”中,莱雷最终任由自己的个性长成了一株参天大俗,而伊莎贝尔则磨去了一切不为上流社会接受的棱角,成为了富人阶级的瓷娃娃。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虽然全文并未出现“月亮”与“六便士”的直接意象,但是读者读罢全文总会恍然:斯特里克兰德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让他完成了自己对“美”的终极追求,但他传世的作品却成为了世人用来发财的工具,正如“月亮”与“六便士”外形相似,希特里克兰德的艺术创造了他自己的理想世界,也为他身边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刀锋》整篇小说读下来,”刀锋“并没有与情节有任何直观的联系,除了莱雷的第二个未婚妻索菲死于割喉。到底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刀锋呢?是莱雷吗,他用自己精神上的“得道”割开了富人阶级的浮华表面?是索菲吗,她身上的刀伤代表着伊萨贝拉在上流社会“模具”里逐渐失去的纯粹灵魂?也可能,这刀锋就是伊莎贝尔自己,她用自己对上流社会的顺从砍去了自己野蛮生长的部分,完全成为了富人阶级的一株精美盆栽。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亮下的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