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与奉化杨村

                             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与奉化杨村

   概要: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进逼临安,部分皇室成员降元,文天祥、陆秀夫率军士及部分皇亲国戚避难于闽广南海,张世杰率兵转战浙东。其中一子隐居于浙东瞻畸(今鄞州瞻岐)。为逃避元兵追捕,改张为杨姓,称为“福一公”。据清代道光丙申(1836年)《四明杨氏宗谱》记载,奉化杨村始祖禄一公系鄞县瞻岐杨氏始祖福一公的长子,元代至元年迁奉化砂墩,次子禄二仍居于瞻岐,三子禄三及其子迁居鄞西大皎。直到明代立国之后,张世杰后裔仍以杨为姓。

一、宋末三杰之文天祥、陆秀夫

二、越国公张世杰生平

三、宋末崖山之战(宋元战争之最后决战)

四、越国公之子隐居至鄞县瞻岐

五、越国公之长孙迁至奉化杨村

六、奉化杨村摷拘庙

七、先祖张世杰的评价

                           一、宋末三杰之文天祥、陆秀夫

 文天祥(1236~1283年),德佑二年,元兵攻灭临安,与陆秀夫坚定抗元,被捕坚贞不降,至元十九年(1283年)被杀于北京。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陆秀夫(1236~1279年),元军攻入临安后,与张世杰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又立赵昺为帝。在广东崖山,先驱全家眷属投海,又抱南宋末代少帝投海。  

                               二、越国公张世杰生平

(?~1279年),涿州范阳人。南宋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太傅、枢密副使,封为越国公。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

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随后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

德佑二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在临安陷于元军后,张世杰守卫镇海,浙江宁波镇海建至今存有张世杰纪念碑亭。

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南宋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张世杰也在同年战死。南宋灭亡。

                                    三、宋末崖山之战(宋元战争之最后决战)

 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军忽必烈率兵南侵。南宋皇室偏安求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力排众议,竖起了抗元复宋的大旗。身为诸军统制的张世杰率兵征战,曾与元将兀良、伯颜狗蘄和阿术等血战于鄂州、郢州与饶州,相继收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威名大振。惜当时朝廷腐败,张世杰孤军作战,难有增援。

次年,都城临安失陷后,张世杰与其弟领兵把守镇海。当时军饷告急,张世杰倾家资为军费,率军转战于福州、广东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捕后,张世杰、陆秀夫率二十万军士、十万官民退守广东新会的崖山。山三面环海,仅有北部与大陆相通。元军断水,宋军背腹受攻,千余战船及无数军民丧生南海。   1279年春,文天祥在潮州被俘。张世杰拒降,率战船千艘与元军统领张弘范决战于广东崖山海域。元军依仗兵多势众,截断宋军取水之道。宋军腹背受敌,茹干粮十余日,不得已饮海水解渴,兵士吐泻不止,战斗力锐减。元军趁机进攻,由于兵力悬殊,战事失利,陆秀夫负少帝赵昺蹈海殉国。张世杰率船突围,至海陵山遇飓风袭击,海浪滔天。部下劝张世杰登岸避风,然张世杰已抱定誓与战船共存亡之信念,拒绝登岸,少顷风烈舟覆。

                                        四、越国公之子隐居至鄞县瞻岐

据说在鄞州瞻岐岐西杨家祠堂内,曾有一副晚清时期的杨翰芳写的对联:“生金国,扶宋国,封越国,忠裔潜踪称稽国;偕文山,同叠山,殉崖山,名家衍派隐岐山。”这副对联概括了瞻岐岐西杨氏始祖张世杰的身世及其后裔隐居瞻岐的史实。

张世杰撤兵赴闽时,在镇海留下其子福一与家眷。张世杰战死之后,福一公便带着家眷从定海搭船渡海潜居于四明僻处鄞县瞻岐西部的山岙之中。为避元军迫害,从此隐匿姓名,并以其母杨氏为姓。对联中“名家衍派隐岐山”已明确说明越国公的子孙从此隐居在瞻岐的山岙之中。

据《杨氏宗谱》记载,张氏后裔虽已改姓为杨,然忠君爱国之心仍日日在胸。“帝居其西,时时瞻仰”。而西有岐山,乃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发祥之地。故张氏后裔便将这段延伸于东海之滨的天台山余脉称之为“瞻岐”。

张世杰死后八十余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张世杰等忠烈事迹便在民间广为传颂。广东、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当年张世杰战斗过的地方先后建起了祠庙,百姓缅怀英烈,把张世杰奉为神灵。隐居于岐西山岙的张世杰后裔谨遵祖训,仍未复姓张。

在《杨氏族谱》抄件中,有杨氏祖训:“读书为本,宜延名师,朴者为农……敦亲睦,好相邻,有无相济,出入相顾,疾病相扶……”杨氏先祖要求后代儿孙注重读书、教育与务农,训诫他们远离官场、商场,过那踏踏实实的农庄生活。

杨氏后人追念先祖之心愈切,曾千方百计查找古籍,寻找祖墓,遍访各地张公世杰之宗庙,数年来历尽艰辛,杨氏后人在鄞州瞻岐、象山浦门村、奉化杨村等地找到了残存的杨氏族谱,为溯源归宗找到了可靠依据。七百余年后的今天,杨村杨氏一脉也已延续了二十多代。

                                                  五、越国公之长孙迁至奉化杨村

杨村,奉化象山港边的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张世杰的孙子奉化杨村始祖禄一公系鄞县瞻岐杨氏始祖福一公的长子,元代至元年迁奉化砂墩隐居,为避祸,从母姓杨,称杨村,现有1200多户杨氏村民。

杨村和鄞州瞻岐岐西杨氏有渊源,杨村先祖是从瞻岐西岙搬过来的。在杨村摷拘古庙的右侧墙上,嵌着一石刻的《始祖传记》。记载了奉化杨村与西岙杨氏的渊源。张世杰罹难,其长子福一公为保张氏宗脉,携家眷从定海搭船潜至四明辟处瞻岐的山岙中隐居下来。为避元军迫害,不敢显言越国,从此改从母姓为杨。福一公生育三子,长子禄一,次子禄二,三子禄三,当初皆同居西岙。

杨村先祖禄一公有一次随着天上的一朵祥云乘船路过这里,看中此地好风水。不久,便迁居到此,村后一座山故称为”瑞云山“(听我爷爷说)。次子禄二仍居于瞻岐,三子禄三及其子迁居鄞西大皎。

直到明代立国之后,张世杰后裔仍以杨为姓。清代时,杨村所在乡称为“忠义乡”,乃张世杰(宋末三杰之一)之故。康熙二十二年建摷拘庙,庙后瑞云山、庙前琴山。世世代代的张氏后裔在这偏僻的海边山村里过着与世无争、勤劳朴实的耕读生活。

                                                      六、奉化杨村摷拘庙

奉化杨村摷拘庙是先祖张世杰的祠堂。“摷拘”,摷通“剿“,绝灭。”巢拘,就是不忘元代灭宋毁家之意。硬山式五开间古庙开三道庙门,迎面的檐柱对联写道:”迁徒瑞云山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定居沙墩张公后裔盛兴才丁二旺。“  据朝南的庙门匾额,庙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此后数次小修,在1977年和2003年又进行修缮。庙占地近700平方米,于杨村民居群南边一块高起的土墩上,村人旧称“砂墩头”。庙前不远处有一座高数十米的小山,称琴山,山后离海涂仅2公里。古代的象山港海潮可以涨到琴山下,一千多户杨氏聚居于被称为瑞云山之南的缓坡,背山面海。   庙的外观简朴无华,单檐硬山式,檐下卷棚顶,半圆雕花月梁,四条檐柱雕着精巧的“牛腿”,中门彩绘门神一对。庙前后二进,左右二厢无楼,戏台有后楼,明堂中心的戏台与前进和门廊相连,又与戏台前的勾连廊和神殿相接,神殿内端坐于中心的就是被称为“越国公”的张世杰。其余文臣武士雕像簇拥左右。庙的戏台、二厢与神殿,与仪门一样少有雕饰,也不贴金饰朱。戏台宽5.2米,深5米,戏台面高1.65米。戏台下有四条木柱,檐下有小斗拱,藻井简化为12级八角形凹入结顶。

庙戏台对面檐柱上的对联为:“义勇同殉节崖山陆,忠贞配成仁柴市文。”寓意着七百多年前一场惨烈的战争。二十多万南宋王朝的忠贞将士、皇族和逃难的官员百姓,誓不投降,丧生于广东崖山南海。挂在摷拘庙戏台内的匾额“可以观”,以及两旁的对联:”千里江山咫尺地,万家面目一时生。在戏台外的柱联为:”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姻缘,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倒是说出戏台上发生的究竟是一场戏。

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与奉化杨村_第1张图片

                                                      七、先祖张世杰的评价

文天祥:闽之再造,实赖世杰之力。然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自三山登极,世杰遣兵战邵武,大捷,然不为守国计,即治海船,闻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为。又咎其厓山之战,不守山门而作一字阵,于是船皆帮缚不可动,不能攻人而专受攻,惜乎其不知变而徒守法。

周密:世杰死,其部曲张霸收其遗资,放舟回永嘉,途次为周文英所害。周得世杰所爱二美人,尽知供军金帛数,凡数十船,悉掩有之。则世杰固贪财好色者耶?然金帛供军,非私财也。中土无家,眷属随军,亦非好色也。厓山之战,恐军士易散,故连舰相贯,所以示士卒以必死也。忠臣义士,当危难时,固有各行己见而不必相合者。

赵文濂: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

赵翼:其后德祐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此文部分来自于爷爷杨竞口述,也摘抄了张落雁、杨古城、谢良宏等先生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宋民族英雄张世杰与奉化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