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非常古老的节日,其真正来源似已不可考,本人未作过专业考证,今据古代书籍写写古代的端午节。
《古今图书集成》转引宋代的《事物紀》提到多种节日的来历,当然它们并不可靠:“原伏羲初置元日,神農初置臘節,軒轅初置二社,巫咸初置除夕節,周公初置上巳,秦德公初置伏日,晉平公初置中秋,齊景公初置重陽端午......”齐景公是约前550年―前490年的人,比屈原的跳江公元前278年早了大概两百年。总之,纪念爱国人士与过端午节未必有天然联系,从《古今图书集成》的各种引文来看,古人在端午这一天要干的重要事似乎并非吃粽子和扒龙舟。
五月五日的消毒除害
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尤其江浙一带,人们在端午日饮雄黄酒,以“避五毒”(指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有些地方的“五毒”中也有蜈蚣)。古人为了除害治病,其招式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仪式性和非仪式性的行为。
古人端午期间会从事各种小型的神秘仪式。
南朝的《荊楚記》说:“五日以艾(草)縳一人形,悬于門戶上,以辟邪氣。”清末类书《清稗类钞》则说,人们每逢端午日就会剪下菖蒲叶,“作剑以悬于门”。
成书于唐宋间的《四时纂要》写道:五月五日,採艾治百病。
同样在《荊楚記》写道:“以五綵絲繫于臂上,辟兵厭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口內常稱游光厲氣四字,知其名則鬼遠避。”
宋代的《分门瑣碎錄》曰:五月五日,用硃砂寫“荼”字,写好了倒着貼,可辟蛇蝎。寫“白”字,倒貼柱上,可辟蚊蟲。“寫儀方二字,倒貼亦妙”。
明代皇宫,自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等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的故事,就如同是年节之门神,悬挂一月后才撤下。
有时,作为“五毒”之一的蛤蟆,在端午这天会惨遭厄运。《歲時廣記》说:五月五日,俗以此日取蟾蜍為辟病。不过这个取是啥意思,笔者不大清楚,大概是用来做药吧。
端午期间的非仪式性行为,或者说实用型的行为主要是制作各类奇葩药物。
有说在端午“用雄黃研末,少加硃砂,收真蟾酥(蛤蟆皮)作杵,阴干。凡遇惡毒初起,以唾磨擦,微痛立消。”
《雜記》曰:以青蒿草,搗汁,和石灰作餅子,阴干收起。遇刀斧傷者,塗之立愈,愈後無痕。又一方,採百草頭,搗汁,和石灰作塊子,鑿大桑樹上一孔,納灰餅在內,待百日後取出,曝乾為末。傅金瘡,神效。
呂公曰:五日午時,韭菜地上,面東不語,取蚯蚓泥(即蚯蚓糞)藏之,遇魚骨鯁喉,用此少許,擦咽喉外皮,即消。
《廣惠方》说:“五日,取晚蚕蛾,裝一節竹筒內,开眼處,封貯,待其乾死。遇竹木刺傷者,以些少塗之,(刺)即出。”
又不知何人云:“五日,取萵苣菜,原窠或葉,置廚櫃內,不生蛀蟲。置毛褐衣內,亦妙。”
《千金方》曰:“五日取葵子,微妙為末。患淋者,食前溫酒服一錢,立愈。”
还有适合高考生增强记忆的(汗 -_-!):“五日,日未出時,取東向桃枝,刻作小人形,著衣領中,令人不忘”,“五日取鳖爪著衣領中,令人不忘。”
奇葩药方其实还有很多,此处省略。
除了治病消毒外,古人在端午这天还有其它庆祝活动,我们今天已没有听说过了。
比如在端午当天,皇上会向大臣集体赠衣服。唐人窦叔向为了感激“皇恩浩荡”而写了一首马屁诗:
端午日恩賜百索
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
餘生儻可續,終冀答明時。
至于很忙碌的大诗人杜甫也不免俗:
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据说唐太宗还“推广”了端午节送扇子的习惯:(贞观)十八年五月,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之后对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后来,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写:“推旧俗之语,则知端午之以扇相遗,自唐太宗始也。”《雲仙雜記》说:”洛陽人家,端午贈遺辟瘟扇。“
据《開元天寶遺事》:唐朝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就是粽子啦)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一把小巧可爱的弓,人们架箭射盤中粉團,粉团滑腻而难射,凡射中者才可吃掉那个粽子。当时首都长安非常流行这款游戏。
据《識小編》记载,明代永樂時,清明、端午时节皇宫中有所谓剪柳或射柳的游戏。宮人把鵓鴿(一种鸽子)貯葫芦中,悬挂在柳上,然后不同的人拉弓射葫芦,射中后鴿輒飞出,大家比比谁的鸟飞得更高.......(PS: 为什么个人觉得这是非常蛋疼的游戏......)
最后是一则大概发生在清代的与过端午有关的趣事:
传说有个名叫沙三的人,很有钱,但在家乡不太出名。某日沙三约朋友坐船玩耍,去到水边却发现船早在三天前就被游人预约完了,沙三只好败兴而归。次年端午,本地官幕、绅富都想雇大船玩乐,但所有船主都说:”被沙氏订了“,连小舟也没有放过。原来沙三早在去年就付完了定金,”约不得载他客“。沙氏”置酒招妓,广集戚友,虽半面识、一揖交皆与焉。桂揖兰桡,上下千计,歌舞盛于往时,莫非沙氏客也。“即尽请亲朋好友在水上尽情玩乐,羡煞旁人。
某天刚好看xx社哀叹,说端午节被过成“粽子节”与“玩乐节”,其背后的”爱国主义“情怀被遗忘。以本人之见,所谓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源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有识之士痛感国人缺乏团结御侮的精神,遂特意强化了端午纪念屈原的”爱国“意义。这个意义被”革命“政党用来不断地教育民众去爱国,结果重构了端午的意义,扭曲了端午原有的精神。在”大国崛起“了的时代,外侮已非主要矛盾。但不管在哪个时代,过节玩乐却是人们最天然的追求。现在一堆”强国人民“在端午节尽情玩耍,实为还原端午应有之意义,此亦是时代之幸也,xx社之议论真乃无病呻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