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火了。又。因为电影最近的热映,它再一次被带到人们的视野中。
一、 小说《悟空传》里被解构的西游
2000年今何在的小说《悟空传》大火时,我正上一年级,彼时作为乖乖学生一类的我看的都是正能量的鸡汤,此类小说应该算作被一大波家长老师称作荼毒青少年的课外读物。我一本没碰过,一本不晓得。
17年后的今天,《悟空传》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我下载了小说、看了电影、哀叹了人生,竟然还难过了许久。
还是同样的人物,还是同样的大闹天宫与取经路,今何在的小说进行了重新的解读与演化。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更像神坛上走下来的人,欲望每个人都有,孙悟空的爱情,唐僧的爱情,天蓬的爱情,这是情欲;即便已然成玉帝和如来,他们的欲望更像是贪欲的表达,所谓维护天地秩序,不过是保证都在自己掌控能力范围之下。
西天取经到底为何?传统意义上是成佛。那成佛又为何?实则无欲无求,能心怀天下。那你是否发现,取经路是去人本性的过程,也是泯灭本心的过程。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后来发现、挣脱、反抗原来的轨道,实则是寻找自我、寻找本心的过程,尽管改变不了结局,但至少尝试过、努力过。
小说在消解我们内心构建的秩序,挑战我们根植已久的认知。在我们原先的秩序里,好和坏对立,妖魔是坏的,神佛是好的。西天路是正确的,大闹天宫是绝对错误的。不贪无欲是对的,爱吃好色是错的。但小说并不是。它极尽展现、细化并放大了每个人的处境、内心,让你看到每个人的另一面,如唐僧的权威挑战,如天蓬的真挚爱情,如悟空的自我找寻,也如杨戬的无奈顺从,还如王母玉帝的假意。而那些戏谑的语言,不只是增添阅读的乐趣,更是作者多用的嘲讽语气。
二、 我曾以为的西游,是儿童时代的西游
我没看过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我天生对古文言文提不起兴趣,但我看过电视剧版的《西游记》、看过儿童拼音读物《西游记》、听过课堂上语文老师深刻讲解的西游主旨。这也是大部分的我们所接受的西游。我们看到的西游,是孙悟空的主角光环,是他由桀骜不驯被引导逐渐走上正道,他被塑造为无所不能的英雄,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得力干将,他完成了使命,他终修得圆满。
我近十多年来以为的西游,回头来想,其实是满足了儿童时代的美好幻梦与英雄主义。
如同今何在小说里所言,西游路不过是一场神仙安排的游戏,这场游戏,是历经种种劫难。抱歉的是,它是写给孩子看的游戏,它赞扬团结友爱,惩恶扬善,它标榜知错就改,它给了我们唯一的价值观输出,它好坏分明对立。从前认知里的西游,不过是同样带给你正向价值的儿童读物。
三、 电影《悟空传》你为什么不喜欢?
我不喜欢。是因为电影将小说重构的天庭改换由一个天机仪来代替。原本所谓的权威制造的命与天意,在这里幻化为了个人人为的天意。整部电影没有出现玉帝、王母,没有出现如来、观音,而是用一个一出场就自带坏人属性的天机仪学院来代替。我可以理解为更具象化、更直接表达、更集中火力,但我更觉得,可能是有些权威毕竟不可侵犯。但这样的结果带来的是,更容易被大多数人以为,悟空不过是打败了一个想要掌控天地命运的人而已,她是所谓的坏人,但她不一定与天庭一派。
闺蜜与我看电影时一直吐槽为何这样无厘头。悟空、天蓬、杨戬掉落花果山的一段,共同努力捉妖的半小时剧情让我分分钟走戏。为什么他们三个在一起要共同打妖怪?想显示神和妖的团结友爱、未泯善良天性?后来我有点明白,《悟空传》里的番外一是杨戬,把三个人放在一起安排这样一个捉妖的故事还是想具象化呈现电影里的表达——你们改变不了我天机仪制定的天命,人还是会死,花果山还是会再次毁灭。而无论是此处妖魔的代表悟空、神的代表天蓬、人的代表杨戬,把他们置于一个场景下,也是想一起告诉大家,谁都好,谁都无法摆脱自己应有的命数,反抗无效。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书中想表达的主题,而出现的人物,紫霞为什么变成了一个逗比?杨戬为何好人属性多到爆棚?天蓬为什么没变成猪?而更遗憾的,唐僧啊,你真的从配角变到了连龙套戏份都没得给你。我理解一场电影里所需要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我理解一篇中长篇小说必须截取更有意义的情节来完成剧本与电影,我只比较难过的是,那些情绪与想要说的话,最终没能够由这些人物、这部电影输出。所有的“燃”,大概只停在开头和结尾处屏幕上的文案罢了。大概的大概,有些小说只适合阅读,不适合表演。
四、多年后,西游才成为成人时代的西游
我以为的《悟空传》,是被消解的西游幻梦,是找寻本心与自我的旅程,是反抗终抵不过命运的悲剧式英雄的主人公。
从大话西游开始,西游被不断解构重塑。事实上并没有哪种形式或故事更好,你喜欢的86版西游仍是大家最喜欢的西游片。而《悟空传》只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维度,让你在想看清这个世界时有了这样一本书与文字。
最后。我猜想今何在的小说谈了他对西游的理解,而此篇文章也仅为我个人对《悟空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