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

               一、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及数据技术的地位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它由蒸汽机技术引发,这一时期,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是人们的出行时间大为缩短,同时也延伸了人类的出行距离,人类开始征服时间和空间。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电器得到广泛应用,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得到发展,同时电讯事业的发展,使得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给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第四次产业革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代表,已经逐步的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物联网,个性医疗等。虽然刚刚起步,但却来势汹汹,第四次产业革命是时代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四次产业革命背后的技术驱动力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物理类,例如人工职能,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等;二是数字类,例如互联网下的大数据;三是生物类,例如生物基因工程。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工职能越来越多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新的疾病,让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所以第四次产业革命也是绿色产业革命,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人类发展也至关重要。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复杂,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如何把巨大的信息量转换成为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并使之成为知识,供人们学习,数据处理技术显得极为重要。

随着人类社会发现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工作已经是人的体力劳动所不能及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方面人们的生活尤为重要。

所以,在我们看来,第四次产业革命是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关键技术引发。相应的还有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控制技术,清洁能源等等。

数据技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时开始被人们重视,但是它在次此阶段的发展仅仅是起步,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数据技术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

                                 二、关键技术对产业的影响

受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冲击,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美国推动“工业互联网”、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以创新发展驱动制造升级,全面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产业将是未来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受国家政策推动,我国制造行业掀起了一股智能制造热潮。

(一)纵观国内外制造行业,未来智能制造产业主要沿着四大方向发展:

一是机器人、人工智能、VR等对人类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发展想象空间巨大的行业;二是无人机、无人驾驶等解放人类双手,智能驾驶行业;三是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等行业,这类行业通过智能化升级,能够使传统行业在便捷度、效率等方面有大幅提高;四是3D打印,作为智能制造产业链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精密元件的生产途径。

1、机器人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驱动因素——人口结构、政策利好、消费需求、技术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深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同时,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教育娱乐等家庭服务机器人,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精细外科和危险作业领域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政策上,国家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未来机器人业政策环境利好。技术上,国际国内技术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大大加快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普及。

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类。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比较广阔,主要用在装配、搬运、码垛、焊接、点焊、涂胶、喷涂等各领域(图1),现阶段汽车工业制造厂商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用户,未来工业机器人主要需求也仍在汽车工业;服务机器人可分为家庭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方面,清洁机器人可以提供诸如扫地等清洁服务,医疗机器人可以实现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等作用等,专用服务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精细外科和危险作业领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2)。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1张图片

市场规模——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达6000亿。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重要市场。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6860台,同比增长41%,2015年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16.4亿元,产值增速达55%,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IHS统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保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达到33亿美元,销售收入占全球比例将达到25%。易观智库预测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2017年将突破200亿元。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则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2012到2022年十年间的增长率,保守估计为年均23%至36%之间,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级别。而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2020、2025和203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目标,分别是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增长前景诱人,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达6000亿元人民币。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

驱动因素——上游技术基础成型和下游应用需求迫切双向推动。人工智能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和研制能进行计算、推理和思维的智能机器的必然结果。受到全球范围内下游应用需求迫切倒逼和上游技术基础成型的双向推动,近年来赢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期。

应用领域——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智能信息检索等是人工智能主要应用方向。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应用方向主要包括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掌纹识别、智能信息检索等方面(图3)。如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在许多人类视觉无法感知的场合发挥重要作用,如精确定律感知、危险场景感知、不可见物体感知等,机器视觉更突出他的优越性。模式识别已经在天气预报、卫星航空图片解释、工业产品检测、字符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医学图像析等许多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2张图片

市场规模——2020年市场规模近百亿美元。目前国际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垄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研究发展较快,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未来人工智能将呈现跨越式增长。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在不包括硬件产品销售收入(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销售)、信息搜索、资讯分发、精准广告推送等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接近百亿。

3、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也被译为虚拟实境,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产生一个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模拟的三度空间虚拟世界,用户借助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VR 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对人体进行全方位欺骗,达到让使用者“身临其境”的效果,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三个核心特征。

驱动因素——消费升级、技术进步、应用前领域广阔驱动虚拟现实(VR)行业发展热潮。需求端,随着消费级产品陆续推出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宣传,消费者对VR产业的认知度逐渐提升,扩大了潜在用户群体规模。消费者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购买,同时其核心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手势识别、动作捕捉等变革性的交互方式及沉浸性决定了其在某些领域存在着不可替代的需求。供给端,技术进步与资本介入使体验提升、成本降低、内容丰富,带动产业快速发展,期待颠覆性产品出现。应用端,VR 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

应用领域——应用领域广阔,已应用于医疗、娱乐、航天、房地产、教育、旅游、军事等领域。目前虚拟现实应用在企业级市场已经广泛应用,其中在军事训练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此外,也已在建筑、教育、设计、医疗、展览等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如虚拟医疗,可以帮助、医生来决定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定位肿瘤,决定手术切口,在汽车制造领域,员工可以带上虚拟现实头盔来检查汽车的内部和外部等。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3张图片

市场规模——2020市场规模将超550亿,消费级市场拓展逐步深入。在全球互联网入口终端升级浪潮的背景下,现有的智能手机配置已不能完全满足物联网时代连接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的关系需求,人机交互高智能化升级是大势所趋。VR在多方面已显示出超越智能手机的潜力,是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的强力候选,发展前景广阔。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在资本的推动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虚拟现实领域,大量头戴眼镜盒子、外接式头戴显示器等VR设备将进一步向消费级市场拓展。

4、无人机

无人机即无人驾驶飞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被誉为“空中机器人”,其关键价值在于替代人类完成空中作业,并能够形成空中平台,结合其他部件进行扩展应用。

应用领域——无人机主要可分为军用级、工业级和消费级无人机。A.军用无人机对于灵敏度、飞行高度速度、智能化等有着更高的要求,是技术水平最高的无人机,包括侦察、诱饵、电子对抗、通信中继、靶机和无人战斗机等机型。B.工业级无人机主要应用在农业、气象、勘测资源、快递速运、电力巡线、检灾、测绘等领域。C.消费级无人机一般采用成本较低的多旋翼平台,用于航拍、游戏等休闲用途(图5)。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4张图片

驱动因素——政策管制放开、技术更新和应用需求是无人机产业发展三大驱动力。政策上,当前我国低空领域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政策限制逐步放开,将推动我国无人机的推广应用;技术上,随着移动终端的兴起,芯片、电池、惯性传感器、通讯芯片等产业链迅速成熟,成本曲线下降,使无人机核心硬件的小型化、低功耗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军用无人机技术转民,尤其是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的民用化降低了技术壁垒;应用需求方面,无人机民用领域广泛,其潜在市场需求不亚于军用无人机,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尚处于成长期,民用专业级无人机处于需求爆发前期。

市场规模——2025将达750亿,工业和消费级无人机进入快速成长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守估计,中国无人机当前产值在36-40亿人民币之间。未来我国军用和民用无人机将由2013年的6.2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2.8亿美元,2013-2022年的需求总额将超过134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15.57%。艾瑞咨询在《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中称我国小型民用无人机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预计2025年,国内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其中,航拍、农林、安防等将成为无人机应用的热门领域,航拍市场规模将达到为300亿,农林植保约为200亿,安防市场约为150亿,电力巡检约为50亿。报告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小型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增速达到50%以上,产品服务类型日益丰富,并且出现独角兽“大疆创新”,占据全球70%的消费级市场,标志着行业已经进入成长期。

5、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是指通过给车辆装载多种感应设备,计算规划行驶路线,控制车身状态,有效消除交通安全事故,实现安全高效到达目的地,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最高形态。

尽管智能化、电动化是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但这并不能意味着无人驾驶就很快实现,法律、技术等方面的难题还未能解决。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融合等等高新技术不断进步,相关概念和技术的沉淀,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将加快发展,不过现阶段行业仍处于技术积累与产品革新层面,离商业化量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5张图片

市场规模——2020年泛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可达2300亿元。“无人驾驶”是汽车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发展结果。Analysys 易观分析认为,我国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仍处于探索期,预计将在2020年以后市场将会进入启动期。前瞻产业研究院市场预计2020年国内泛智能驾驶市场空间达2300亿元。IHS Automotive预测,全球无人驾驶量产汽车将在2025年上市,估计销量可达23万辆,到2035年,无人驾驶汽车年销量将达到1180万辆,约占总销量的10%,其中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份额可达24%。

6、3D打印

3D打印即快速成型的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凳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形状的技术,国外称为增材制造。

驱动因素——劳动力成本现实压力和智能制造发展机遇助推3D打印产业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急需寻求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升级传统制造业,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3D打印的优势是不需要传统的刀具和夹具以及多道加工工序,即可快速精密地制造出形状复杂的零件,从而大幅缩短加工工期。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代表技术,3D打印在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应用领域——3D 打印越来越多地走入工业制造的各个领域。目前,已经在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航空航天、医疗等方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图6)。未来,随着 3D 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演进,以及 3D打印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机器人、社交媒体等技术的结合,3D 打印有望实现更广泛更普及的应用,在引领高效、个性化生产变革的同时,打开巨大的潜在市场。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6张图片

市场规模——2018超过200亿,年复合增长率保持30%高增速。从全球来看,Wohlers Report认为全球在2018 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27.39和211.98亿美元规模。科尔尼(A.T. Kearney)预测全球3D打印市场在2018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10亿美元和172亿美元的规模。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3D打印市场的潜在需求旺盛,从时间段来看,2012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2013年实现翻番,达到20亿元左右,2014年国内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47.4亿元,再次实现翻倍式增长。艾媒咨询预测中国3D打印市场的规模将保持 30%以上的较高增速,有望在2018年超过200亿元。华融证券认为2014-2020 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介于35%-45%,即到2020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大致在286.9亿元到 440.5 亿元之间。

7、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可以理解为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平台,广泛应用于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基本活动环节,实现货物运输过程的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

驱动因素——传统物流升级和智能制造时代契机驱动智能物流发展。传统物流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企业纷纷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以此优化供应链各环节,加快产品流通;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以及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对物流提出新要求;世界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应用领域——汽车、医药、烟草为智能物流领先行业,食品饮料、商业连锁、电子商务自动化物流系统需求爆发。智能物流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烟草、冷链、新能源汽车、医药、机械制造、机场、连锁零售、电商以及食品饮料等众多行业。据华泰证券分析,智能物流应用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和汽车等对自动化要求较高的行业,三个行业占总需求的 1/3。烟草,医药和汽车的智能物流普及率分别达 46%,42%和 3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产品分拣及配送较为复杂,产品配送的效率要求高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使得流通环节需要智能化物流系统,因而在医药零售、电子商务等订单量大、产品出入库频繁,且客户要求货品能够快速到达的行业市场需求呈现爆发态势。

市场规模——2020年突破1000亿,智能分拣装备细分领域超过300亿。2001-2013 年,自动化物流系统市场规模从不足20亿元迅速增长至360亿元,复合增速30%。未来几年,随着企业对自动化物流系统需求的增加、自动化设备制造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稳步发展,自动化物流系统建设项目将持续加快建设步伐,对传统物流系统进行升级取代。中信证券分析预计到2020年末将突破140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左右,其中快递智能分拣装备和电商智能物流系统成为增长引擎,智能分拣五年复合增长率为44%,2020年市场规模超300亿元。中国银河证券研究认为,至2020年,国内的自动化物流系统市场规模将超过 1000亿元,未来几年行业增速有望保持15%以上。

8、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广义上包括以家为中心的智能化硬件和系统及出门在外的可穿戴设备。狭义而言,即是以家为中心的应用场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等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

驱动因素——政策、技术、消费需求驱动智能家居跨越发展。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政策利好促进智能家居的广泛应用;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推动智能家居技术实现新飞跃;4G商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改变消费意识,引导消费需求。

应用领域——智能家居主要在安防、家电、照明、温控等领域应用。如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可以与移动终端相连接,人们可以远距离监控居家空间,对特殊区域进行重点防护;自动咖啡机,自动炒菜机,自动豆浆机等智能家电设备,为人们生活节省时间,提供便利;智能音频系统可以让人们通过玻璃、镜面来展示图像,控制家庭设施。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7张图片

市场规模——2018年可达千亿级,行业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我国智能家居行业正式步入发展初期,未来行业空间巨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经历了概念期、开创期、徘徊期,尚没有重大突破,在互联网巨头加速介入之后,行业正式步入发展初期。根据千家网发布的《 2012-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11年我国智能家居销售额已达110亿元,2012年这一数据为150亿元。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396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达到3294亿元。iMedia Research数据示,2014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04亿元,到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有望开启千亿市场蓝海,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40%以上。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预测智能家居未来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速达50%左右,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亿美元。

9、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是智能医疗主要硬件产品,可治疗是未来智能设备发展主要趋势。可穿戴医疗设备有腕式电子血压计、心脏检测仪、血糖仪、脉搏监测器、环境污染监测口罩等医疗类产品,以及儿童定位跟踪手环、老人紧急呼叫器等安全类,这些医疗设备仅适用于监测、记录、而治疗功能弱。未来智能医疗设备不能仅仅覆盖医疗过程中的检查的部分,更要注意治疗部分,“医疗级”体验的可穿戴设备是未来发展主导趋势(表1)。此外,智能医疗设备必须立足于科技前沿,能有效的进行治疗或者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价格在个人承受范围内,性价比高。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8张图片

驱动因素——政策、技术保障、需求旺盛三大动力驱动智能医疗市场发展。政策上,目前,医改进入攻坚期,医保控费的压力急需释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迫在眉睫;需求上,逐年增长的各类慢性病人群及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支出是购买医疗设备的重要驱动力。社会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现象严重,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健康市场潜力巨大;技术上,大数据和云服务发展迅速,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健康云服务平台,对行业具有极大的规范和促进作用。此外,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的完善,有利于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促进医疗健康智能硬件的发展。

市场规模——2017年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接近50亿。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市场规模为30亿元,同比增长90%,同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45亿美元。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爆发式发展阶段的到来,艾媒咨询预测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按照GSM对移动医疗行业测算标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占比约39.83%,预计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10、可嵌入设备

当前,可穿戴设备市场增长快速,发展势头迅猛,其下一个技术前沿将从体外转移到体内,即可嵌入设备的研究和应用。什么是可嵌入设备?指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电子设备,由传感器、微型芯片和精密机械部件等组合而成。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脑神经刺激器、动物标签等。

从应用领域看,可嵌入设备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应用在医疗领域之中,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高端产品。医用植入的目的是通过设备修复人体受损的功能进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所以医用植入领域的技术人员们也都希望利用尖端科技来提升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在外科手术中,起搏器的嵌入是最为常见的植入式技术,也是迄今为止治疗心率过缓的唯一技术手段。可嵌入设备的价值不仅在医疗领域,它在提升人类对外部世界感知能力层面也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但多处于研发阶段,未来需要解决芯片体积大、电池寿命短、生物相容性以及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9张图片

产业化任重道远,前景依然可期。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可嵌入设备的发展前景依旧光明。从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人机交互的效率和便利性出发,可嵌入设备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未来,随着相关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嵌入设备必将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二)“旧产业”在变革中艰难转型

1、关键词:传统能源

2015年,我国能源行业艰难前行,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能源改革频现曙光,石油、煤炭等细分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探底,屡创新低,而低油价的持续,也让石油行业加速转型。国内石油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大幅削减勘探和开发业务,这一做法将影响到未来数年油气生产供需平衡。

与石油行业“同命相连”,煤炭行业历经三年多的调整,仍未走出困境。2015年,由于煤炭需求持续恶化,经济增速趋势性下行,结构调整压制能耗,以及新能源快速发展等多个原因,煤炭行业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今年以来,煤价下跌超三成,行业亏损面已经超八成。

有业内专家认为,即使煤炭行业熬过了艰难的2015年,但2016年也并不乐观,从长远来看,煤炭产能过剩的矛盾严重,煤价仍处于下行周期。

2、关键词:钢铁

提及产能过剩,最先被联想到的行业就是钢铁,中国的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并占到了一半以上。

有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过剩的原因在于钢铁行业在前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投资,此前的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20%,这种过度投资和需求增速不成比例,最终导致了严峻的过剩局面。另一方面,产能过剩的同时,企业减产意愿不强烈,钢铁企业的扩产现象仍较严重,仅在2014年新开工钢铁项目为2037个。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1%,钢铁出厂价格同比下跌18.8%,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97.5%,行业负债率在70%左右,负债总额超过3万亿元。钢铁行业全线亏损,上百家钢铁厂已关闭,这种趋势正逐步恶化,未来三年近1/4的钢铁产能将遭到淘汰,数十万人的工作面临威胁。

3、关键词: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有业内专家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描述为: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凭借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原本在华的外资企业转移产能,甚至有些中国本土企业也顺势在东南亚建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商业成本的快速增加,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这些国家还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和产能。

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实际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生产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同时,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五点方针。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看来:推行“中国制造2050”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包括生产效率增速和资本回报下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能过剩。

(三)“新产业”成经济新引擎

1、关键词:新能源逆势上扬

与油气和煤炭的困境相比,新能源行业可谓逆势上扬。核电行业2015年利好不断。随着核电重启,核电开工率不断提高,核电第一股中国核电也登陆A股。与此同时,国家核电和中电投还合并为国电投,打破了核电行业双寡头垄断的局面。

与核电同样生机勃勃的还有光伏行业。在能源市场低迷的2015年,光伏行业持续回暖。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加速,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逐年增加,不管是核电还是光伏,未来都有望成为能源行业中的主角。

此外,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也正酝酿待发,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都有望在其中迎来新的机会。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徐小杰表示,能源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不仅仅局限在电子商务这一领域,而将是从生产、运输、分配到消费整个流程的再造和重塑。

2、关键词:“互联网+”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大放异彩

如果说2015年最受关注的经济热词,“互联网+”恐怕会毫无争议地拔得头筹。在这一年,它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成为业界、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贯穿全年。

专家认为,“互联网+”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优化传统业态,创造新的生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生命力,“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从互联网行业本身来看,以及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已经产生,如互联网金融、O2O,造就了一批知名的“大数据企业”或“大数据商业模式”;数据也已成为一种商品可以交易;一批先进的传统企业也开始依托产品数据、交易数据、客户数据、信用数据,向数据经济靠拢。

未来五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并将催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能。

3、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深入居民生活,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网络约租车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诸多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信息及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前三季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自2012年首次超过二产以来,连续3年上升,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明显,结构优化升级势头良好。

(四)产业衍变的特点

1、供给侧改革部分

供给侧改革,这个名词是在去年12月中央深改组上提出来的概念。去年年初有过一篇文章叫《去日本买马桶盖》,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很多争议。后来大家慢慢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现在的基本面,如果我们把马桶盖当成一个现象来看的话,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全球都有的普遍性特点,叫做通货紧缩。现在全世界最大的问题是满街都是东西,从一件衬衫到汽车到马桶盖、电饭煲,通货紧缩在未来的5年之内会是一个常态。中国存在的另外一个特点,叫做供需错配,满街都是东西,都卖不出去。中国现在大概有1亿到1.5亿的中产阶级,跑到日本买马桶盖,买电饭煲,买牙膏,跑到香港买奶粉,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需要好的高品质的产品,中国就需要制造商,在座的各位老板却没有办法提供给他们。

供给侧改革和马桶盖现象告诉我们,有一个办法把大家的钱留在中国来消费,就是淘汰落后产能,真正在中国能够生产出好东西来,这是中国最大的福利,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福利就是出现了超过了1个亿的中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家庭,他们愿意为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买单。所以,整个供给侧改革在中国的产业界形成了一个特点,你不要忽悠老百姓去花钱买东西,你只要能够提供好的商品,这个好的商品它自己会讲话,口碑会形成传播。

2、消费无热点,转型陷入苦闷期

今年我们讲转型,讲升级,对企业界来讲,发生的最好的时间点是什么呢?需求旺盛的时候,大家都要买东西的时候,企业转型就很容易,如果东西卖不掉的情况下,让老板转型,转到哪儿去呢?

今天中国很大的产业问题,是陷入到了一个苦闷期。我们说今天来了2000个人,几乎家家都有汽车,有的人家里有两辆汽车,如果我请大家再去买一辆汽车拯救中国的汽车产业,你会跟我说:你叫我买啥车呢?我跟你讲,现在有一辆汽车不需要烧汽油了,用太阳能直接就能发动,能开,你会不会买?你就会想,会买。然后我再跟你讲说,现在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成熟了,大家可以买无人驾驶不用开车了,坐在那儿说一句我要到河西,就直接去了,你会不会买?我会买。所有消费现在面临的问题,真的不能怪老百姓。

我们现在还处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化革命的尾端部分,我们还在讲互联网,还在讲信息化革命,但是很多第四次浪潮所有的新革命都还没有到来,这个苦闷期的中间过程会成为我们所有企业战略选择上的最大困扰。

3、海外并购热,大公司手笔渐重

今年上半年我们看到了两个超过了30亿美金的并购案例,美的并购了酷卡,海尔并购了GE的家电部门。我今年带了一个企业到德国看制造4.0,今年中资在德国的并购案是去年的1.5倍,在产业苦闷期的时期,中国的这些企业开始拿着大把的钱,到国外去购买这些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能力。

4、民间投资冷,中期信心无着落

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非常冷,在浙江省,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的增长只有3%左右,去年同期是10%。

5、资本市场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整个资本市场出现了比较沉闷的现象

6、网红直播热,电商模式正迭代

今年上半年互联网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两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第一个叫做网红经济,第二个叫做直播模式。网红+直播,使互联网传统意义上的流量模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需要购买流量了。平台模型开始向以个人为主体的网红模型进行转型,直播把传统的模式彻底给击穿掉了。

(五)未来产业将有五个突围方向

1、组织变革

企业组织的扁平化再造将成为决定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核心诉求。我们讲企业该怎么突围,怎么转型,我们说这个行业不好,但哪个行业好呢?马云说他也很困难。当这么一个大的产业变革发生的时候,我认为今天中国产业界发生的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创新的模式和技术迭代模式,和原来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中国产业界发生的变化是生态的变化,当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第一个要改革的,不是产品,不是电视机,不是房子,而是组织本身。任何一个企业在今天这样的时间点,你要有未来,首先的变革是组织变化。用任正非的话来讲,所有企业的领导者,都应该到听得见炮声的地方。

2、技术变革

工业4.0推动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定制化生产的能力不可或缺。工业4.0也好,或者生产性革命也好,或者叫中国制造2025也好,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出现的生产线柔性化改造,这个变得非常有意义。我们在西门子的展台看到一个景象,有一个展柜,做香水的,你可以拿一支笔画一个香水的样子,指定一个香水香型,西门子工厂可以为你一个人做这一瓶香水。我们到博世的工厂去参观,后面有机器手做什么呢?做咖啡。你可以指定说我要卡布奇诺,杯子上写着吴晓波的名字,机器手可以在1分钟之内做好,上面写着你的名字。这就是正在发生的生产性革命。生产性革命运用了很多技术,运用了传感器的技术,运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运用了非常非常多的技术,最终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条庞大的生产线,可以为你一个人干一件事。

3、产业链变革

产业的跨界整合及积木式创新,成为生态衍变和资源变现的全新方式。今天这个时代,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已经变得非常非常模糊了。大家都学过地理,一个地理板块,主要的造山运动发生在哪里?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碰撞以后会崛起。今天的产业界也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板块之内极难变革,都已经板结了,所有的竞争纠结在一起,怎么能够发生变革呢?最近有人在做互联网马桶盖,八项互联网技术,你坐上去它马上告诉你说体温多少,蛋白质多少,代谢是多少,马桶盖可以知道跟你的健康管理有什么关系。所有的行业都在发生改变,单一行业发生变革很少,除非发生决定性的技术变革,大规模的应用型变革是发生在行业与行业的边界之间。

4、渠道变革

人将成为一切资源的节点,没有增值效率的分销型渠道都将被革命。在渠道变革里面会出现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人将成为一切资源的节点。今年上半年看到了网红经济,看到了直播,今年上半年最大的两个现象级产品的背后,人将成为一切资源的节点。第二,以人为节点新的渠道结构里面,一个产品从生产线到消费者,中间原来有很多经销商、分销商,所有经销商和分销商未来会出现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不能够为企业或者消费者提供增值的经销商将会消失掉。全中国几乎所有服装分销商、家电分销商,所有的美妆产品的分销商,有超过2千万的就业岗位将全部消失,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只要你不能够增值。第二个特点,在极致环境下,极致商业模式下,从生产线到消费者中间将不存在渠道商。

5、外贸模式变革

大数据将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互联网信用模式全面再造外贸经济。我认为这个可能是中国外贸行业正在发生的非常巨大的事情。今年上半年所有的宏观数据里面最最难看的还是外贸,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三年多了。但是我们在一线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景象,中国的外贸行业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革。

这个变化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来自于政府的变化。政府从去年3月份开始,开始搞外贸的综合实验区,到今天中国有13个城市在试点,今年下半年会全国性推进,政府把跟外贸相关的职能部门从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外汇、银行等所有的职能,全部都拿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办公一口通关,使得所有外贸企业跟地方政府寻租的概率大规模下降。第二,一些外贸平台开始出现结构创新。比如,有一种类型叫做帮你报关,阿里巴巴3、4月份推出了一个产品叫信保,你在我这个平台做外贸,不需要任何的抵押我直接给你贷款。为什么敢那么做呢?因为背后有大数据,你在我这个平台上已经做了三年五年十年,我知道你每天有多少货出去,到哪里去,是不是值这个钱。

         三、新产业的组织形式及数据技术对组织模式的影响

根据国外及我国智能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目前,他们的组织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基于技术的模仿扩散式

这种模式的形成首先由于少数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资源,通过企业资源的投入,在核心或主导技术方面处于控制地位,为在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先期进入的企业率先占领稀缺资源,只经营该产品中核心或主导的部分,而通过改造、分拆等办法与其他上游及下游的产业进行分工。如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的周围就存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

(二)基于协作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式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衍生于大学、科研院所,通过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桥梁作用的发挥,使这些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机构等组建成一定的合作网络,并通过联盟的形式,发挥各自的优势,网络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担风险,使集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如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就是这样的发展模式。

(三)基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式

各地政府为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克服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这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等。

由于数据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日益增强,体现在具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过程上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许多组织理论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德鲁克(1995)认为,数据定义的改变将导致组织结构模式形式的变化。他强调,技术进步迫使企业人士重新评估什么是“数据”。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但它像每种工具一样,使我们不仅改变了做事的方法,也改变了做事的结果。然而,技术的变化还不是最主要的,对数据定义的改变才是最主要的[7]。德鲁克进一步指出: “数据革命的真正革命性影响才刚刚被人们感受到。而激起或助长这一影响的不是‘数据’,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对决策、政策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而是电子商务,即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的出现。

托夫勒认为,数据技术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的另一次技术革命,“网络将改变一切”,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形式。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罗亚迪认为,组织结构模式和数据技术的适当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从高度机械式到高度有机式,组织的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有机式组织结构模式更适合发展组织的数据技术能力,因为数据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全面参与以及必要的授权。

达文波特和肖特认为,数据技术的意义应该表现在数据技术所能展现的能力及其对组织所能产生的影响上。这些能力和影响可以分为九类:

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_第10张图片

综上而述,企业数据技术能力对竞争方式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组织结构模式形式的变化: 改变价值链;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产品,培育新的业务。

     四、大数据与其他IT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影响

大数据是伴随信息技术即ICT的广泛运用,企业竞争手段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开端的信息技术运用浪潮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技术演进,这种影响涉及了政府与产业内的各类企业.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了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世界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企业由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决策不同于之前的管理与决策方式,这种变革影响着企业对于数据的态度和运用,促进了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的信息传导与交流,在丰富的各类数据下,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于决策的能力及效率有所提高,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结构及新形式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同时,大数据的出现对于企业决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影响着企业的销售策略、企业的网络生态建设、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等。大数据与其他IT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一)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形向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变。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方式,运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不仅增加了信息的处理量,也加快了信息的处理速度,并提高了其准确度。信息的传输能力大大加强,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将信息在整个组织范围中扩散,而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这样就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效用,推动了企业的机构精简。传统的等级制度对待信息是一种保护和控制的政策,个人看成是信息的主人,其权利的大小与所拥有的信息量成正比,所以大家都极不情愿放弃自己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然而信息不像其他资源,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与人的能力相结合而产生有用的知识,所以使用它的人越多其产生的效用也就越大。企业信息化就是基于这个思想,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系统从而打破了信息的等级界线,发挥出信息的最大价值。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使得各层管理部门的内部交易成本也大大下降,从而扩大了管理的幅度。这样一个更加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就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了。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金字塔”型为代表的传统组织结构被企业管理网络化、权力分散化和体现人本管理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所替代。大数据时代,普通员工也拥有了决策权利,扁平化组织结构的趋势将更明显,决策权分配应顺应这种变化。分析大数据环境对企业管理决策组织结构的新要求,基于数据的有效利用和知识的创造、吸收,研究大数据下组织结构建设措施,是大数据下企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促使管理模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一种集权式管理模式,企业的领导者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企业中大大小小的决策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并且都必须经过他的审批才能执行。由于这种层层审批和监控制度既浪费了人力又影响了组织的运行效率,所以企业的总成本还是不能进一步降低。并且由于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所制定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所以这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也不利于企业制定最优决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上矛盾。信息系统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可以将代理人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委托人,并且由于系统的开放性也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监督控制和绩效考核的成本,并且提高了其工作质量。同时由于其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可以在更广范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高度集成,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整体最优的决策。这样,组织的权利就不必过于集中,领导者也可以由指挥官的角色逐步转变成教练员的角色。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分析利用是企业决策的关键。首先,大数据的决策需要大市场的数据。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环境影响到企业信息收集方式、决策方案选择、决策方案制定和评估等决策实施过程,对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大数据决策的特点体现在数据驱动型决策,大数据环境下的管理决策对于企业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决策方式、业务模式,企业必须适应大数据环境对管理决策的新挑战。

(三)大数据对决策者和决策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过去依靠经验、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决策方式。管理决策层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和解决问题、预测机遇与挑战、规避风险。这就要求决策层具有较高的决策水平。由于大数据背景下需要企业全员的参与,动态变动环境下,决策权力更加分散才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产业与管理(向欣悦组 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