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究竟是什么?

2018年9月10日,纽约金融服务署(NYDFS)同时批准了Gemini和Paxos两家公司发行稳定币的申请,为首批受监管的稳定币,震动了金融和科技两个圈子,此举被业界解读为意义重大。

那么“稳定币”究竟是个啥呢?今天在这里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稳定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JR Willett 2012年撰写的《第二比特币白皮书》(Second Bitcoin White Paper)中。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稳定币”进入了加密货币经济领域,一些人认为稳定币是这种技术未来的必要组成部分。

根据“一百亿研究所”的统计,目前,市面上广义的稳定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与美元、黄金等中心化资产锚定,代表是USDT、DGD、TUSD、GUSD;二是用N倍加密资产(比特股、以太币)抵押,代表是BitCNY、DAI,三是由算法控制货币价值的Seignorage Shares、Basis。狭义上的稳定币一般特指广义中的第一类数字货币。

同为数字货币,稳定币和比特币有何不同?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解释到:稳定币和比特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它们本质不同。无论是通过稳定币的方式发行,还是美联储自己在未来也许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法币,它们和当前市面上已有的虚拟币的发行机制是不可混淆的。比特币信仰者谈取代法币时,最根本是想摆脱人为决定发行量的问题。现在法币体系的核心特征就是酌情发行货币数量。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解决,无论是稳定币这种代理机制,还是各国央行正在研究的法定数字货币,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法币体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我没有看到哪个主流经济体会改变酌情发行的机制,它们仅仅只是在尝试改变法币的形态,从技术方面提升交易体验。

关于稳定币的一些观点: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文章都说GUSD多了政府背书,这是逻辑概念上的错误。因为GUSD只是接受州政府部门监管而跟政府信用背书可是两回事儿,美元都不是美国政府信用背书的货币,只有美债才是。

而购买存款保险跟购买投资者险也是两回事儿,就如在国内信贷中购买了保证保险一样,其实保险公司是不赔的,只是用于欺骗金融交易出资一方所用的,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不赚白不赚,其中的条款早就免责了。

另外从货币视角,这类货币的逻辑就如港币存在先天的“特里芬瓶颈”缺陷,早晚要崩,因为它们的货币发行机制是通过联系汇率方式,也就是储备挂钩模式的,这个模式下在“货币”的市场流通中会出现所有货币都具备的正常的乘数放大效应,也就是货币流通数量会经过各类商业信用机构的流通而被放大,例如银行、例如商家赊销、充值卡等方式,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链放大等行为都会促进货币实际流通量的变相放大,此时所有的这类流通量都是具备这类货币汇率等价支付功能的,而这类货币原先初始发行所锚定的储备1:1的原始储备物(美元)又不具备自身印钞的能力来与放大乘数后流通量对应的等价能力,这个就是特里芬瓶颈模式的灾难。

此时若所有人都明白了那些GUSD或USDT只是历史上无数次的“荷兰郁金香球”事件时,则这个挤兑就发生了,最初通过储备美元而发行的机构如何能应对和扛得住这个冲击哦。

在香港,这个就叫冲击联系汇率,香港金管局必然入市干涉,因为其毕竟还是一个经济体有贸易和投资盈余,但也经不起几次就会“精尽人亡”要找大陆老爸了,但数字货币发行公司如何能扛得住这个冲击哦。连美国当然二战后跟黄金挂钩,也经不起这个冲击,不得不在1971年宣布脱离金本位就是这个道理。之后美元成了纸币的信用美元,只是与军事、科技、政经这三大国家能力锚定,而不再与某一大宗物资做储备锚定了,以后再与石油锚定,那应该不叫锚定,那是一种流通计价物的流通盈利模式,跟通过储备锚定已经是两回事儿了。

所以美元是无实物储备型的锚定货币,是信用锚定,这个信用是科技力量、政治经济能力、军事实力这三者的混合信用货币。数字硬通货的发行也应该要如此通过信用锚定才能避免被特里芬瓶颈所束缚然后被自己的乘数效应逼死。信用锚定的货币设计能力是一种技术活儿,不是IT背景简单跨界想当然就这么拍脑袋的,这个储备锚定只能唬住韭菜并坑了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稳定币”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