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水晶心肠,难脱俗世尘网——读《夏摩山谷》

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这样评价安妮宝贝:“在安妮的笔下,都市是永远的漂泊流浪的现代丛林,也是无家可归的唯一归属。我为安妮笔下的颓糜和绮丽所震动,在那里生命如同脆弱的琴弦,个人如同湍流中的落叶……安妮宝贝的作品,展现了一脉中国大陆版的世纪末的华丽,一份灰烬般的火光的弥留。”

在庆山还是安妮宝贝的时候,她创作的人物形象更像是一个仓惶的刚出道的毛头青年,在物质奢糜的大都市背景下,满目彷徨。作品中充斥着孤独、漂泊、爱情、生死、自虐……她满满的膨胀情绪向外求索,但关切的总是个人的内心。比如七月与安生,虽是两个人物,却是一个人的独白。

爱上流浪的少年人几乎都可以标榜自己是安妮宝贝的拥趸:谁不曾在年少时对花微笑,对月吟诗呢,谁不是行走在人群中,却感到分外孤独呢?谁不想象着远方有自己的寄托呢?

纵有水晶心肠,难脱俗世尘网——读《夏摩山谷》_第1张图片

庆山在安妮宝贝时期,很好地引起了文艺青年们的共鸣,优美的文字,缠绵的情绪,让人沉迷。

然而即便安妮宝贝到了庆山时期,仍然是烟火气息微弱。在《夏摩山谷》里,她的叙事方式依然是情节少,情绪多。全书基本靠对话推动,虽则是与人对话,当然也其实是自问自答。但对话体式的写作,还是颇为考验作者的功力的。

在这本新作里,庆山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叙述方式,时空远近交织、故事交错渗透。《夏摩山谷》讲述了一段朝圣之路。

远音因如真的书写而来寻找那一段轨迹,如真书写的雀缇与无量的故事有春泽家的照片为证。

三个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毫无交集,在心路上却都有一份寻求:肉身如何安放?以参禅以修行?

纵有水晶心肠,难脱俗世尘网——读《夏摩山谷》_第2张图片

远音曾经是名利场中客,聚光台上人。洗尽铅华后,做回朴素寻常人。然则,依旧脱不了欲望,小她十三岁的情人净湖猝然离去,让她开始思索。是的,净湖是她的情人,有家室的男人,而远音,虽然和怀玉只是熟悉的陌生人,但彼此也在尽力维持。

尽管彼此都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终究不是世俗中的平头夫妻。但不管安妮宝贝也好,庆山也罢,一直不屑于叙述正常轨道的生活。一直到《夏摩山谷》,依然如是。

道是远音洗尽铅华,就必定要一个消极的开始吗?如若历经失望,就要放弃自己吗?不在轨道上与人做爱,是蔑视所谓正统。我所关心的是,为什么不考虑清楚就和怀玉做了夫妻?难道只是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个叛逆的理由?

至于如真,更为符合庆山从前的主角,有着曾经显赫的家庭,有着不顾一切的执着。怀孕、胁迫,如此歇斯底里,看似透彻了男女之情,却又飞蛾扑火,爱之不得,以金钱、地位相挟。

如真带着巨大的虚无感回到幻海,依然放纵,随心所欲。与他人联结的方式就是肉身。内心索求何处去?

如真与仁美的相遇,是冥冥中的连接吗?这位活佛给予她的是安宁与自然。与其说这是宗教的呼唤,不如说是人格的吸引。

以庆山的行文来看,纵是水晶心肠,却仍是难以到彻悟的境界。如真由此向往修行,实则是因人而起,是性情的反应而已。

因为,世相在如真的眼里。仍然是隔着玻璃的,她只是从表象上在厌恶或喜欢,不是历经世事而通透。她依然要睡最贵的床,讨厌市井里那劣质的音响声音。细微处不能掩盖如真的俗世欲望。

庆山把雀缇的描述交给远音的纸上阅读,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因为纵观《夏摩山谷》,只有雀缇较为符合救赎的理想。但这与庆山树立的一贯世界有些出入,故此把她安在文中的文中,以如真的想象或所见呈现,以远音的阅读来追寻。她代表一种理想,一种与安妮宝贝以往的情欲男女不同的形象。这应该是庆山的一种尝试。从前那浓烈的爱恨情仇感官要转到更为纵深的安宁自然内心,也许需要一种过渡。

因为不论是远音还是如真,都才刚刚从安妮宝贝的笔端试着迈开几步,准备向着庆山笔下游走。她们仍然有执:还是要白衬衫、卡其裤的男子,还是要更精致更精致,还是要流浪与远方……

窥庆山之意,似在《夏摩山谷》的突破尝试中尚难以自圆其说,但其叙事场景也如她的笔名改变一样,已从华丽绮艳的背景中有所转变,至少本书中所涉及的地名除深圳外,基本难得见大都市的名字,不丹、廷布、惹觉……这些冷门的地名成为新的场景。但新的场景难改庆山的主张,在修行的思考中,还会出现这样的论断:找到生命中的爱人是必要的,爱之路是净化。

恕我愚钝,如若修行,难道不是爱才是必要的,何谓找到爱人才是必要的呢?

当然,作为《夏摩山谷》的看客,在这里大放厥词其实是冒风险的,毕竟有时候个人感悟只是片面的,庆山的用意与隐喻我没有摸透,那也是有可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纵有水晶心肠,难脱俗世尘网——读《夏摩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