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刘邦都被后人认为是一个无赖,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靠的是手下那些杰出的人才,正如他自己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因此,刘邦统一天下,功劳全被算在了所谓“汉初三杰”的身上。张良运筹帷幄,萧何处理内政,韩信带兵作战,刘邦纵情声色,然后坐拥天下。
仔细想想,如果说凑齐了这么多的人才,就可以夺取天下,这是不是太过夸大个别人才的作用呢?要知道,同样是麾下拥有无数杰出人才,不过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也没有打破三国对峙的僵局,而刘邦何德何能,面对项羽这样不世出的猛将,偏偏就能成功夺取天下呢?或许有人能够拿出刘邦说的话来辩驳:“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但反过来,项羽毕竟曾经在彭城让刘邦不得不抛妻弃子,狼狈逃窜,也曾经在鸿沟一箭把刘邦射个半死,刘邦在胜利后说这句话,实在是有点小瞧项羽了。
在我看来,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不是因为他手下的班底完胜了项羽的班底,而是因为他采用的战略完胜了项羽的战略。
首先,看看项羽这方面采用的战略。项羽的势力起步于项梁时代,靠着项氏一族在江东的影响力,项梁获得了起义的最初资本,而江东也本可以成为项氏的根据地。渡江参与中原地区的作战以后,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扶植楚怀王,占据起义的大义名分。项梁战死以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在实力上稳稳压制了各路义军,但是在对首先西入关中的刘邦势力安置问题上,项羽陷入了死胡同,范增也没有能够给出很好的建议。
鸿门宴是一场凶险的政治交锋,项羽集团在对刘邦的处置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范增建议项羽杀死刘邦,虽然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却失之简单粗暴。要知道,刘邦西入咸阳,是起义军的有功之臣,杀了他虽然能够压制刘邦的势力,但是必然会招致各路起义军的反弹,项羽将迅速失去各路起义军的支持。项羽犹豫不决的根源就在于他认识到了杀死刘邦在政治上的恶劣后果,以秦国那样的强大,尚且被起义军覆灭,杀刘邦一人容易,而独自抗衡天下英雄,纵使项羽再托大,也不敢说稳胜。
之后的分封诸侯,更可以看出项羽集团在政治上的幼稚,好不容易通过战争树立的威信就那么弃置一旁。各位诸侯王在名义上虽然低于项羽一头,但是独立的处置权完全就是给了各路诸侯王一个滋生野心的温床。项羽决定分封诸侯王或许没有错,但是他可以给魏豹、给章邯这些人分封为诸侯王,却唯独没有给自己手下的大将如龙且、钟离昧等人封王的机会,既没有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没有展示自己的恩义。在这些地方,完全没有看到范增的作用。
反观刘邦势力的战略,抛开在沛县一带艰苦摸索的起步阶段,从刘邦得到郦食其投效开始说起,离不开纵横二字。
刘邦在洗脚时召见了郦食其,郦食其几句话就获得了刘邦的重视,“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把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事迹说了一遍,刘邦十分高兴,于是“郦生常为说客,使诸侯”,首先就说降了陈留。从这一刻起,刘邦麾下的说客就开始崭露头角。先是张良靠着自己的影响力招降韩国故地,郦食其又配合张良成功玩弄了关中的秦军。秦军据守峣关,张良献计,让郦食其、陆贾游说秦军将领,秦军将领与刘邦军和谈,刘邦的主力却绕开峣关,击溃关中秦军主力。这是刘邦西入关中少有的几场大战之一。
之后刘邦约法三章,烧毁栈道,经营汉中,可以说都是中规中矩的战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等到刘邦积聚起足够的实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张良又派人写书信指出楚军的心腹之患在齐、赵,又为汉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汉军得以占据关中一带。再出兵东向,趁着项羽不在,一举端了彭城,却招来了项羽的疯狂反扑,只好退保荥阳。此时的刘邦不敢再急躁冒进,而是提出要让出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来招纳愿意一起攻击项羽的诸侯王,于是更大规模的纵横捭阖又展开了。
张良再次展现了他的大局观,指出:“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也就是说,刘邦想要夺取天下,只要用好英布、彭越、韩信三个人就可以了。此时,汉军阵营的说客们又派上了大用场,这一次大出风头的是随何。
随何出使九江,英布并没有第一时间招待他,而是派出了手下的太宰官招待汉使,自己则去招待项羽的使者。随何对太宰说:“麻烦你给我个机会和九江王说说话,如果说得不好,九江王一刀把我剁了,我也不用浪费九江的粮食了。如果侥幸说得好,那就不要在这里白白耽误时间”。英布接见了随何,随何详细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抓住彭城之战英布救援不力的痛脚,大肆挑拨英布与项羽的关系,英布越听越怕,只好勉强答应与汉军结盟,又不敢大张旗鼓地宣扬此事。随何倒是胆子不小,打听到了楚国使者的住处,直接跑过去宣布:“九江王要和汉军结盟,没工夫理你们了。”英布真是又惊又怕,只好杀了楚国使者,避免事情过早泄露,却也再没有退路可走。
郦食其却在此时犯了一个和范增一样的幼稚病,劝说刘邦分封六国之后,分裂楚国的权柄,张良立刻劝阻刘邦,这才避免了刘邦统一天下之路横生枝节。由此看来,张良虽然是韩国贵族之后,但是在多年的历练之下,早已经对恢复旧秩序不抱幻想了。刘邦此时也对无休止的战争产生了厌恶感,问陈平:“天下何时才能安定?”陈平于是献上分化瓦解之策,在楚军内部拉拢了一批人,离间项羽和麾下重臣如范增、龙且之间的关系,直接导致范增出走。
郦食其在献出一个馊主意后,痛定思痛,爆发出了超强的游说能力,一举说降了齐王,但是却抢走了韩信的功劳,招致了韩信的怨恨,韩信趁着齐国无备,一举攻下齐国,坑死郦食其。原来此时郦食其尚且逗留齐国,齐王一看汉军都打来了,你郦食其不是在把我当傻子玩弄么?于是一怒之下杀死了郦食其。郦食其有弟弟郦商,为汉将,郦商子郦寄,在后来汉朝的宫廷斗争中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靠着纵横之术,刘邦对项羽完成了包围态势,彭越断绝楚军粮道,韩信北面压制楚军,英布威胁楚军退路,项羽不得不被刘邦牵着鼻子走,终于在垓下授首。纵横家蒯彻曾试图阻止汉军统一天下的潮流,游说韩信,韩信不听,蒯彻于是隐姓埋名,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直到韩信死去,刘邦才知道天下尚有一个足以破坏他的战略的人存在,但是最后还是被蒯彻打动,没有杀死他。汉武帝时,蒯彻名字因为犯讳,被改作蒯通。蒯彻后人定居于荆州一带,东汉末年,蒯良、蒯越二人辅佐刘表,亦小有成就,毕竟不如他们的祖先一般。
天下平定,刘邦大宴功臣,却不会说自己采用了哪种战略取胜,只是把文臣头子、武将头子、谋士头子夸了一遍,深藏功与名。知道两千年后,一位革命家才指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而刘邦,成功地孤立了敌人,拉拢了盟友,这是他取得胜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