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1张图片

文|冰千里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2张图片

又看了一遍《十二公民》,影片讲的是:

暑期的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

12位学生家长组成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司机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

这部片子我看过3遍,演员对角色的刻画深入人心,我以为这是我国翻拍最好的影片,没有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这简直是一个标准12人团体,准确地说是一个同质化团体,成员都是男性、都是父亲,都有个共同特征:愤怒。

所以这部影片可以被称为——表达愤怒人际团体。

应了原片名《十二怒汉》,他们都是愤怒的成年男子。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3张图片

如今,愤怒已成主流情绪,特别是人到中年,面临各种不如意,却又不得不继续生活。

这些不如意大都来自家庭和工作压力,中年人就像排行老二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忙碌不停,处心积虑想把生活过好,处处考虑他人感受,却被当作应该承担责任,虽是中流砥柱,却又容易被忽视。

因为他们“强大”,或者说看起来必须要强大。

孩子嗷嗷待哺,父母年老体衰,工作任务繁重、生活乏味无趣,爱好不断被压缩,成了必须被指望的人,不强大,没人依靠。

他们还面临一个事实:身体和精力每况日下,衰老正悄无声息靠近。

许多中年人说:不努力,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于是,中年人会有许多无名怒火,这些愤怒被小心翼翼地压制着,被所谓强大理性思维包装着、隐藏着。

而愤怒总会在某些场合探出头,呼吸空气。

正如《十二公民》里的场景,几乎融合了激发愤怒的所有氛围:

闷热的午后,破旧的仓库,狭小的空间,男性的荷尔蒙,案件的主题“男孩弑父”。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被迫的,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

在这样的氛围下,多年形成的怒火很容易喷薄而出。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4张图片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各种冲突如:“地域偏见”“仇富心理”“叛逆与孝顺”“尊严与自卑”开始浮现,每个人开始了攻击的表达:

河南籍保安与收房租的北京本地人、小卖部老板与富商、被误判入狱的长发男子与出租车司机等,不仅唇枪舌战,而且推搡动粗,愤怒让他们一触即发。

其中的高潮是:

出租车司机手拿匕首对着检察官陆刚扬言“我要杀了你”,此刻闷雷炸裂,一道闪电照在两人脸上,空气瞬间凝固,所有人都在沉默。

巨大的恐怖气氛和张力让人不寒而栗,“你不会真的要杀了我吧?”陆刚一字一句地把这句话吐出来,愤怒的扭曲达到了顶峰。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5张图片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6张图片

从心理学角度,以上的愤怒被激发并外化为攻击性是合理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这里的环境相对安全。

这不是社会,而是一种模拟社会;这不是真正的法庭,而是模拟法庭;每个人的身份并不是陪审团,而是普通大众。

事实上,他们在这个团体中被赋予了某种角色功能,而且还有带领者。

在这种情况下,愤怒是允许被充分表达的。

愤怒是能量载体,说明人是健康的,不论建设性还是破坏性,都是有基本存在感、有意义的象征。

愤怒像积聚能量的弹力火球,你越压它越反弹,直到人承受不住便会倾泻而出,威力巨大,不但会烧伤他人,还会自我毁灭。

影片中,虽有冲突和争吵,却都是愤怒的消化场,表达得越完整、越激烈、越连续,它的破坏性就越小,若是被中断,则一定寻找其它途径反弹。

比如,出租车司机几次表达都被打断,接下来才会引发拿刀威胁的极端行为。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被领导冤枉,且不允许你申辩,这股怒火就会对老婆孩子发泄;

在学校被批评的孩子,回家便没事找茬无端发火;

丈夫摔门而去,妻子未消化的怒气便会冲向孩子。

某种情绪只有在充分表达和诉说之后,才有可能反思背后的意义。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7张图片

若一个人正怒火中烧,别人的话是听不进去的,所有道理都是白扯,所有劝告都是中断。

更别说还要问他:“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让你想起了什么?”他一定会一个耳光朝你扇来,绝不留情。

一个相对健康的人,愤怒表达完会主动反思,即便没有专业人员引导,也会被其它情绪所替代,最常见的是愧疚感。

作为家长,总在训斥孩子和对孩子愧疚之间徘徊,总是在攻击别人之后觉得不好,继而道歉、补偿和反思。

这一切只有一个前提:让愤怒表达完。

很多时候,一个人在表达愤怒时总会无意识试探,总不会一下全部宣泄,感觉像是“我这样可以吗?”

只有对方许可,愤怒才会进一步表达。

就像生气的小孩,他会先拿起玩具用力摇摆,看到你不阻止才摔在地上,继续允许,他才会歇斯底里并把其它玩具狠狠扔出去。

现实生活中,愤怒完全被表达很难,原因就是愤怒者总不会遇见一个如此包容的人。

他们得到更多的是反击和冷漠,对方要么针锋相对,要么赶紧躲出去,这就强行压制了愤怒。

你若真为他好,允许怒火有渠道疏通才是正确的选择,摔个板凳和枕头没什么大不了的。

《十二公民》就是如此,每个人的愤怒几乎都能“主动”表达完整。

接下来才有了愤怒背后的种种情感,这些情感色彩几乎和愤怒相反,它们没那么激烈和充满张力。

相反,它们很脆弱,就像怒汉瞬间变成了流泪的孩子。

就像影片中的12个男人:

小卖部商贩愤怒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

蹲过监狱的长发男愤怒的背后是被不公正对待的委屈

空巢老汉愤怒的背后是曾被打为右派遭受非人的折磨

学校保安愤怒的背后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

北京人愤怒的背后是孩子被外地人抢去了名额的痛苦

出租车司机愤怒的背后是儿子叛逆并离家出走的悲伤

这都是愤怒背后的脆弱,他们都有一颗软软的、受伤的心,都有深深的委屈和无奈。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8张图片

为隔离脆弱,日积月累转化为看起来充满力量的、强大的“愤怒”。

愤怒变成了脆弱的防御,防御的是羞耻感、低自尊、低价值。

只有慢慢弱化防御的力量,真正的哀伤才会浮出水面。

影片中愤怒、强悍的12个中年男人背后其实是12个未被满足的孩子。

他们蜷缩在层层面具下,期待被看见、被理解,一旦被接纳和理解了,就会展示柔软和真实,就会抱住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们,都渴望有人看见并接受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不断被打压。

愿每个人愤怒的人都能被看见,并能与自己和解。

本文图片来自搜狗,首发精神分析星期三俱乐部,欢迎留言

冰千里: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心灵书写。可接受视频咨询。

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 |《十二公民》,每个愤怒背后都有一颗柔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