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名寤生,郑国的第三任国君,郑国在郑庄公时期达到了国家实力的顶峰,也被称为春秋小霸。
毛主席对郑庄公的能力赞赏有加,说他“很厉害”,“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
这里说的国内斗争,主要就是《左传》里的第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是郑武公和武姜的嫡长子,出生时“寤生”,一般认为是难产,给他妈武姜造成了面积很大的心理阴影,导致武姜看他一直不顺眼。
过了三年,武姜又生了小儿子,取名“段”,我们先称他为郑段。武姜一直撺掇郑武公,立小儿子郑段为太子,郑武公比较有正事儿,没同意。郑武公二十七年,郑武公去世,郑庄公正式继位。
武姜于是为小儿子向郑庄公讨封地,先要制邑。制邑就是虎牢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郑庄公不同意,但其他地方可以随便选。武姜选择了京邑,郑段就被称为“京城大叔”。
祭足提醒郑庄公,京邑太大,不符合礼制,万一郑段有异心,会成为郑国的大麻烦。郑庄公一脸无奈,“姜氏欲之,焉辟害。”而对郑段的威胁,郑庄公只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京城大叔可没辜负祭足,他到了京邑就开始扩建修城,看郑庄公没反应,就命令郑的北鄙和西鄙向自己效忠。
郑庄公还是没反应,但他手下可忍不住了。公子吕跑来将了郑庄公的一军: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你要是不想要这个位置,我们就去侍奉那个大叔。郑庄公很淡定,他会自取灭亡的。
大叔觉得自己羽翼已满,和老妈约了时间,准备里应外合袭击郑都,给他哥哥一个惊喜,没想到收到惊喜的是他自己。
郑庄公知道了郑段的计划,发出兵车200辆,在郑段出发后直取京邑,京邑投降。郑段丢了老巢,不敢再去郑都,转道去了鄢。
郑庄公没有给弟弟喘息的机会,直接杀到鄢地会战。郑段大败,逃到卫国的共,再也没离开,最后被称为共叔段。
-------------------------------------------------------------
这场战争发生在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二十二年。郑庄公隐忍多年,对郑段既纵容,又掌控,可谓玩弄于股掌之间。他真的这么有信心吗?
我们先算算他到底忍了多少年。
《史记》【集解】注,徐广曰:“年表云十四年生寤生,十七年生太叔段。”郑庄公继位在郑武公二十七年,即郑庄公13岁,郑段只有10岁。郑段尚未成年,这时候封郑段有点早。而且让13岁的郑庄公就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表现得那么老练,还是有点难。
可以找个参照标准来算,这个标准就是祭足。郑庄公封郑段时,祭足给郑庄公进言,当时祭足应该是大夫,甚至卿大夫,那么祭足至少已经成年,在20岁左右。
《史记》记载,祭足卒于郑子(郑庄公儿子,名婴,无谥号)12年。郑庄公去世到祭足去世是19年,包括昭公1年、厉公4年、昭公2年、郑子亹1年以及郑子婴12年。如果按照祭足正常死亡,活到70岁的年龄在春秋就是长寿了,那祭足在郑庄公去世时51岁。郑庄公在位43年,祭足20岁时应该在郑庄公12年。
这个结果还比较合理,祭足20岁,郑庄公25岁,郑段22岁,刚好成年。那么郑庄公就忍了郑段10年的时间。
---------------------------------------------------
那么郑庄公为什么敢玩这么玩火,就不怕郑段真的做大反噬自己吗?
我觉得郑庄公玩了谍战,在郑段身边安插了大量的谍报人员,对郑段的一举一动,包括他的实力变化了如指掌。
证据有几个。
第一,郑庄公否决了武姜要制邑的要求,让武姜随便选,剩下的城邑中,京邑最大,武姜必选京邑。郑庄公可能已经安排人员进入京邑,故意做套引君入瓮。
第二,郑段与武姜里应外合,袭击郑都,应该是机密,但郑庄公提前就知道了这个计划,“公闻其期”,这个“闻”应该不是从街上小孩的童谣里听到的,必有特别信息通道。
第三,郑庄公进攻京邑,到那京邑就投降了,《左传》说,“京叛大叔段”,没说有战事。这表明京邑一直在庄公的掌控之中,而大叔段一直傻乎乎的以为自己才是这里的老大。
在敌人身边安排大量谍报人员,掌握战争的主动,这个手法是不是很熟悉。
----------------------------------------------------------------------
郑庄公把郑段的所有行动放在眼皮底下看着,所以成竹在胸,能够有底气的和祭足、公子吕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官话来;才能不断示弱,麻痹郑段,让他下定决心做出实际的反叛行动,这样理由充分冠冕堂皇的一举消灭他。
不过也没想到,已经做到这个份儿上了,鲁国的史官还是给他记了一笔,讥讽他没有好好教育弟弟。
可从武姜的态度可以想象出,郑庄公从小就没有得到母爱的关怀,一直只能旁观弟弟多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让他去教育弟弟,怎么可能做得出。
为了孝名,郑庄公又不能忤逆武姜,只能给郑段封地,而在郑段没有实质反叛举动的时候,郑庄公也不能直接出兵,否则他老妈还是也找他麻烦。
郑庄公只能大喊:太难了。然后想出这样一个计策来。
兄弟相残是春秋的一个主旋律,郑庄公收拾自己的弟弟,他的几个儿子相互斗起来更厉害,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活生生把郑庄公为郑国苦心攒下的一副好牌给打烂了,从此郑国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区域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