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役系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一统北方之战---“北征乌桓”(二)

   上回分析了此次战役的大环境,以及对曹氏集团的影响,还提及到有关键先生,这次就来详细解读这场东汉末年对外第一战:

    曹操力排众议北征乌桓

     袁尚、袁熙投奔乌桓让曹操下定决心北征,第一步当然是召集手下开会商讨,而内部大多数谋士、将领却持反对意见。

     反方辩手发言:袁氏势力已经被击溃,而袁尚、袁熙不过是一群散兵游勇,乌桓贪而无亲,岂能为袁尚所用?而北上伐乌桓,路途遥远,一旦孤军深入,蜀地的刘表、刘备若是趁机偷袭,岂不是被人端了老巢?

     正方辩手郭嘉发言:乌桓恃其边远,必然无备,我军如出其不意,即使孤军深入也可获胜。袁氏遗党与乌桓相互勾结,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乱就大了。蹋顿野心不小,早有凯觎中原之志,这样就遂了他的心愿,如果错过了这个良机,等袁尚、袁熙在乌桓成了气候,到时必将成为北方的一个大患。至于刘表只会坐谈,不会打仗,他知道自己的才能驾御不了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所以,虽虚国远征,也不必担心。

     曹老板表示正方辩手发言句句说到自己心坎上,于是力排众议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亲率20万大军从邺城出发奔赴辽西。


三国战役系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一统北方之战---“北征乌桓”(二)_第1张图片
于和伟版曹操

     战前准备

      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曹老板更深知此道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保障粮草供给充足,早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就命董昭修建了平虏渠、泉州渠两条运粮渠道,为大军北征做准备。(可见曹操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5年)打败袁尚,二袁投奔乌桓后,就下定决心北征了,已经做好粮道的准备,开会只是为了通知一下,内心早有决定)

    行军途中遇大雨险些毁掉北征

     首先,被征路途遥远(我想这也是曹老板手下不愿意远征的其中一个原因,想想谁爱告别温暖惬意的家,千里迢迢去苦寒的辽西,而且还不是旅游,是打仗),曹军三月从邺出发,大军到达易县时(今河北易县),军师郭嘉建议:“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郭嘉用计多数为谋奇弄险)

    此次作战战略方针已经有了“趁其不备,直捣黄龙”,于是曹操轻兵前进,以达成作战的突然性。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大军到达在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可千算万算缺漏算了天气(脑补了下,是不是郭嘉不精通观星象,诸葛亮每次战役都要夜观星象算天气的,哈哈,每个谋士在特定情况下都有自己的优势),当时正是夏季多雨季节,海滨低洼,泞滞不通,曹操大军不得前进。可此次北征乌桓,曹老板可是力排众议,虚国而征,心中豪情未等抒发难道就灰溜溜的回去吗?可是天公却不作美,面对连日的大雨道路泥泞异常,使行军受阻,曹老板也一筹莫展,这使曹操不由的产生了班师回朝的想法,无终啊,无终难道就是这次北征的终点了吗?

    关键先生田畴出马

     在曹操无计可施之际,关键先生出现了,辽西“活地图”田畴给曹操指了一条通往辽西的古道。田畴本就是无终本地人,很有名气也很有能力,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得知田畴贤名后,袁绍曾几次请他去做官,但田畴都拒绝了),田畴本就因为乌桓残杀当地士大夫而痛恨痛恨不已(这就是袁绍请他出门,田畴不肯的原因,袁绍早就与乌桓暗通曲款,怕是恨袁绍都来不及),一听说曹操来讨伐乌桓,可能也觉得曹老板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就跑过来献计。

    田畴为曹操指出了一条荒废了200多年的路,他对曹操说:“这条道夏秋经常有水,浅时不通车马,深时不载舟船,这样子已经很久了。旧北平郡治在平冈,经过卢龙,可以到达柳城;这条道路自建武以来,已陷坏断绝,至今有二百余年,但是还有微迳可以辨认、行走。现在敌人以为大军当由无终沿滨海道行军,因道路不通不能前进,只得撤军,所以懈弛无备。如果我军秘密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这里敌不设防,是空虚之地,路近便于行军,可以直扑老巢,打他个措手不及,蹋顿就只能束手待擒了。”这与曹老板的战略方针简直是不谋而合,但也是有风险的,已经荒废很久,以前是路,现在不一定成什么样了。曹老板就是有魄力,路,既然有了,再难也要走!(记得鬼吹灯精绝古城中,胡八一入沙漠前一定要找“活地图安力满”,关键时候真能救命啊)

     在田畴带领下,曹军北出卢龙塞 (今河北喜峰口),绕过白檀 (今河北宽城县药王庙古城)、平刚(今辽西凌源市境内),东指柳城 (今朝阳市南袁台子古城)。曹操为了迷惑乌桓,假装已经退兵。他让士兵在路旁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乌桓以为曹操已撤军,因而就放松了防御。

     行军路线这一段可能有些绕,我给大家简单梳理下,原本的行军路线是曹操大军到达无终后,本想准备出滨海道(就是大家熟悉的辽西走廊,这条道路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过碣石,进攻柳城,可正值雨季,无法行军。在田畴献计之后,行军路线变为了从西汉时期的古道,于是北出卢龙塞,绕过了白檀之险,东北到达了平冈城,又东至白狼山。


三国战役系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一统北方之战---“北征乌桓”(二)_第2张图片
行军路线图

    白狼山一战功成

     经卢龙塞进入辽西境内后,到乌桓都城柳城还有800多里的路要走,曹操让将士们“放弃辎重,轻装前进”,由于这条小路被荒弃多年,曹操带领将士只能见山开山、遇谷填谷。不过,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距离柳城还有200里的时候,乌桓才有所察觉。

     正在享乐的袁熙、袁尚大吃一惊,这曹操不是退兵了吗,怎么神兵天将的就到自己老巢了呢!仓促的与蹋顿集结数万骑兵迎战。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率军登白狼山,与乌桓大军遭遇。

     我们来看看双方的阵容,曹操这边是大将有张辽、张郃、许褚、于禁、徐晃,前文说道曹操是虚国远征,足足有二十万大军,《三国志》说到:当时“公车重在后”,可见曹操的主力步兵是出塞到了辽西的,只是没有参加白狼山会战。就是由于战略方针问题曹军重装主力步兵是在后面,现有的只是万余人骑兵(其中包含精锐虎豹骑),前文说道“放弃辎重,轻装前进”,将士盔甲较少,并且是急行军,面临士兵体力不堪的劣势。

     再来看看乌桓这边,虽说察觉到曹操大军来大吃一惊,但是二百里也不是说到就到的,蹋顿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集结数万骑兵迎战,以逸待劳,由于是乌桓的主场,乌桓骑兵人多势众,曹操部下又累人又少不免有些惧怕。

      但张辽什么大场面没见过,面不改色,反而激起了心中热血,看着乌桓骑兵,仿佛就是一堆堆经验等着收割,所以张辽劝曹操出击,曹老板临大敌而不惧,而是让士兵先短暂休息,与敌军对峙,而自己亲自登高望见敌军有些沉不住气,军阵不整,当即决断纵兵出击,并以自己所持麾授张辽,命为先锋,居高临下冲击敌阵。

      曹军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展开一场血战,这一战,乌桓大溃,乌桓王蹋顿被斩于阵内,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柳城也被曹操占领,辽东单于速仆丸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觽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三国志魏志武帝本纪》

      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三国志 张辽传》


三国战役系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一统北方之战---“北征乌桓”(二)_第3张图片
召虎张辽

    班师回朝途经碣石留下千古诗篇

    曹操此役收获极其大,陈寿曾说: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

    并且曹操带回了当时最为重要资源--“人口”,势力割据,互相讨伐不就是为了抢占资源吗,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口了,由于东汉末年,战火纷飞,当时人口是非常稀少的,对诸侯来说,手下没人怎么征兵?没人谁来种粮?曹操把乌桓掠夺的十几万人全部带了回来,全部迁徙到中原,为当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居功甚伟。曹操还收编了乌桓精骑,这支骑兵战斗力还是非常恐怖的,曹操横扫中原,靠的就是骑兵。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九月,曹操撤出柳城。《三国志·魏武帝纪》:“九月,公(曹操)引军自柳城还。 ”这次班师曹操走的是另一条路,即从今天朝阳县到沿海,然后沿着辽西走廊往南走,途经绥中碣石,即兴赋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前文都提过这就不在赘述了)

    此外,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对于追不追击有些犹豫不觉,郭嘉此时病危,为曹操出了生命中最后一计,就是著名的“遗计定辽东”。

   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郭嘉准确预测了袁尚袁熙的结局,为此战画上了句号。此一战役,历时月余,行程800里,彻底解除了强盛的乌桓对中国的威胁,扫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战役系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一统北方之战---“北征乌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