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去采访一位德高望重的会计学教授,问到有关学生话题时,她说了一句:“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心寒,现在讲台上,看到他们两眼木讷、无光。你跟他讲话的时候,他是低着头或者侧着脸,唯独不直视你的眼睛,这种沟通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问他为什么要低着头,他说低着头你也能听到我的声音。”
出现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家长的责任。如今的家长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放学,从没让孩子自己走路,坐公交车上学,怕孩子出事故;每天奔波与各种补习班;不让他骑自行车怕被磕破;不让他跟差生玩耍,怕学习成绩下滑,只告诉他:“你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学习。”
读书时,你帮他料理后方;大学毕业后,你托关系把孩子送进所谓“安稳”的单位;到了结婚的年龄,你帮Ta找对象;结了婚生了孩子,你又帮Ta照看小孩。
完整这段行程后,你跟三姑六婆,周围邻居炫耀,说:“我们家孩子真懂事,成绩好,工作好,对象也好,年薪有多少。”
能不好吗?你从出生到他成人,所有事情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孩子还需要什么目标,动力,激情?需要学什么为人处世?
不需要。你都安排好了,他只要做个执行者,走好父母铺好的路就行了。
如同李雪《走出剧情》里所言:某些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阉割孩子自我功能的过程。
中国式家庭的懂事就是父母为了孩子百分百付出,孩子“坐享其成”等着。
02.
韩剧《天空之城》,讲述精英教育也是一场母亲的战争,她们为了孩子而活,只有孩子考上医大,“母亲”这个身份才有意义。
但比母亲很可悲的人物是这些位高权重的中年男,初次看你觉得他们是大男子主义、粗暴、冷酷无情,后来才发现他们自身就是受害者。
女主角丈夫姜医生,从小就听母亲的话考上医大,成为医生,当主任,未来当院长。生活工作都掌握在母亲手中,为了母亲的期望而活,就像网友形容的“五十岁巨婴”。直到最后亲生女儿因自己而死,他才恍然醒悟找母亲控诉,说自己五十岁了,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拼命往上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孩子的比赛,父母的竞争。
所有人都在为别人而活。学生为看不上名校而焦虑,家长为买不到学区房而焦虑,年轻人因没有年薪百万,被时代抛弃而焦虑,女生因买不起奢侈品而焦虑。
如同《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所言:“我发现很多人的人生,以及她们的幸福快乐、她们存在的价值,都得仰赖她们完全无法控制的人和事。”
中国式孩子,没有自我。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的一次机会。
03.
毕业后,我发现以前的朋友圈能够谈职业规划,谈个人想法,未来的已经越来越少。有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应该聊什么?
跟他们之间隔着一层屏障,从他们语言中,我想起一个词,叫“认命”。
这种“认命”不是像曾国藩这种经历过大风大浪,知道自己奋斗一生,个人力量还是渺小的认命。
他们的“认命”是一种佛系认命。
有一次大学寝室同学问我一段英文意思,她英语文盲,一看英语就想睡觉,但现在工作需要看英语,有道解决不了,来问我了。
回答完之后,就随意聊了几句,我发现自己真的聊不下去了。大学毕业后,做过文员,当过淘宝客服,现在做外贸。问她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她的回答是没感觉。
有什么短期的目标吗?没有,只想躺着,家里买了跑步机,却被她拿来晾衣服。
有想学的技能吗?看不进,什么都不想学。
最后她说了一句很悲凉地话:“我知道自己中年肯定不好过,我也知道自己一定会有严重的中年危机,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走一步算一步。”
日本有一个词叫做“低欲望社会”,所谓低欲望社会,无论物价多低廉,消费都没有增长;银行利率再低,也不愿意买房;生育福利优厚,也不想生;大家宁愿躺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门,出去吃饭就看哪家店今天打折,或者直接去便利店随便结论,处于一种“丧失大志的时代”。
我从她身上看到这种低欲望。这绝对不是个例,在你的周围也会有。
没有爱好、欲望、野心、只想认命。
中国式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态,但孩子赶不上你的目标,配合不了你的行动,最后选择放弃,只想躺着。
04.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父母准备好标注答案的人生规划,老师准备好考试的标准题目,结果就是孩子的眼光越来越短浅,思维越来越僵化,见识也越来越狭隘。
教育就成了把一个识字的文盲送进了社会,这种教育成功吗?这种爱伟大吗?
一点也没有。
真正的教育是能够激发他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认清楚自己是谁,要什么。
真正的爱是把loyal(衷心) obligation(责任) valued(尊重) excuse(宽恕) 的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开头字母连起来那才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