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之二:那幅拍卖了一千六百多万的油画,是怎么画出来的?能补一段不?

【《徐芒耀的油画世界》连载3 】

【回顾:自序之一:出版之前,先拿去做试阅读】


等先生第二次来杭州,已是6月17日。这次先生是从青岛飞来,受邀参加第二天“欧洲油画经典——提香与鲁本斯作品展”开幕式,展览在全山石艺术中心举办,而全山石先生是他在浙江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时的导师,现已高龄八十七了。

这天飞机晚点,晚上十点多才到杭州,他打电话我,考虑到第二天要赶在下午两点半的仪式之前,把已看好书稿里的一些修改需当面说清楚,担心时间不够,约我次日一早即去宾馆。

如约会面,寒暄几句,先生就不再客套了,拿出书稿让我现场看一遍他修改的地方,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就问他。而他继续看剩下的那部分书稿。

看他用红笔修改的地方清清爽爽,不但字迹工整,而且一手好字,格外赏心悦目。

中间除了向他请教了几个专业问题,没有太多的疑问。

先生的学生安排了午宴,赴宴之前,终算把书稿里修改的地方过了一遍。剩下的一小部分书稿,他说已粗粗读了一遍,没有大问题,等细看后再寄给我。需要补充的一些图片,他已从十多年前的照相册里找到了一部分,已在请人翻拍处理,会在去法国之前,发我电子邮箱。

这次,先生的细致还在于,有一个章节写到其导师全山石先生,他提出希望能请全老本人审阅。这和我的想法一致,我已提前准备了请全老审核的那部分书稿。

就在这天的展览开幕仪式上,先生引荐我见到了他的导师全老。不到一周,全老亲笔审阅后的稿子寄还给了我。

也在这两天,先生看完从上海寄出的书稿,也收到了,里面还有不少地方作了修改。

而涉及徐丰两家祖上联姻和中国漫画大师、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内容,恳请先生的小女已八十九岁高龄的丰一吟先生审核,并题写了书名。

所以,这部书稿在专业上,应该不会有太多的纰漏了。

书稿在大学生手里转了一圈也回来了,这一圈转得也很值。

这些95后的孩子给书稿的评语,虽无法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但我喜欢。

一位说,要评语,无,但书稿留下。

我不知这位大侠出什么招,喏喏问:你是不是翻不下去,还是直接把书稿扔了?

答:书稿扔店里去装订了,到时再来要老师签名。

回:到时签新书,不是更好吗?

复:新书自然也要,但书稿更有价值,就在于试阅读。

一位说:大叔,最后那幅拍卖了一千六百多万的油画,太吊人胃口了,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能补一段不?要不然,不过瘾。

立即照办,我把采访录音找出来,用了六个页码补上。其实关于这幅《夏日》的创作过程,在最初的采访中,我就已录了。只是和先生约定,放到另一部专门写他退休后创作进入了新黄金期的续本里,而这幅画是他退休后画的巨作之一。既然有需求,移前也无妨,精彩的故事不嫌重复。

接下来的这位,不得不让我感动,她把这部书稿从头到尾,从扉页到参考文献,一字不落地把标点、错别字等都理了一遍,用铅笔标示,做得也太专业了,这本该是出版社的校对老师要做的,她做了。

出于好奇,问:学什么专业的?

答:出版编辑专业。

没有最专业,只有更专业。

还有三位很接近的评价,让我怀疑是否事前统一了口径,但查看了年级专业和班级,皆不同,送书稿也是各自分开的。那姑且信了。他们仨说,看完书稿,想去学油画,就学徐先生的写实画风。

看到“想去学油画”这前半句,我想泪奔。几乎和我的想法一致。我写这部书的时候,不知无意中对妻子发过多少次感慨,说想去学油画,每次感慨的结果都是被无情的种种现实所打击:说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了,人家徐老师是从小就学了;你心里想想也就算了;真要学,也该让我们儿子去学。

唉,多美好的梦想就是这样被送回到现实的窗口。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幅油画吗?我们每天都在上面抹一层生活的油彩,明的,暗的。只不过,我们心为画布,流淌的岁月就像各种油彩,一层层的涂抹,一层层的覆盖,一层层的沉淀,再平淡的人生也会变得色彩斑斓。只要反观内心,每个人都能看到自身的精彩。

【谢谢您的关注,明天继续连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序之二:那幅拍卖了一千六百多万的油画,是怎么画出来的?能补一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