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怎么会没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在中国是当做儿歌唱的,一个呀和尚挑水吃,两个呀和尚抬水吃,三个呀和尚没水吃。

三个和尚怎么会没水喝!_第1张图片

孩子们从小这么唱,会不会以为这就是常态,长大了也会这么干呢?

昨天柯南跟我反应质量体系执行难度太大,提到一个细节。说到车间巡视发现热贴灌装机坏了,传送带上有几十个刚灌好的发热包,边上有个工人在调整设备,有个主管在一旁指导。却没人管这些暴露在空气中的发热包,因为发热包不包装就会与氧气反应发热。

她问工人为什么不把发热包装袋,工人没抬头,说二十分钟内完成装袋没关系。

问一旁的主管,主管说操作工人没有违反SOP,主管看她有点生气了,一溜烟的跑到隔壁办公室拿来操作规程给她看。

确实没有!

工人看她更生气,然后停下修理的活,把那几十个发热包装起来了!

说到这里,我问了一句“你为何不顺手先把发热包装进临时包装里,再发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把自己放到第三个和尚的位置上去!都很自然的站到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而没人在意整体管理成本!

前几天去昆明,在西山聂耳纪念馆门口,看到两个人在山路上抬着两桶山泉一步一步吃力的往上走,由于山路崎岖而且很陡,水桶总是会扁担后端,后面的那位就有点受不了了,一直用手往前面推,这样走起来就更难了。

同行的王老师指着他两笑着说,两个和尚抬水喝。

话音刚落,后面有一位背着手,嘴里正吆喝:快点走,老板等着呢!

咦,这不是第三个和尚吗?

三个和尚不会没水喝啊!或许这才是三个和尚的现实版!

我记得刚创业的时候,团队就七个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销售、采购、行政、财务、储运,一应俱全,至少有五个人干销售,每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战斗力完全没问题。

当时我面对两个选择,要么选择项目制,保持这样的队形,小团队裂变与复制,要么逐渐展开,形成不同的部门,我选择了后者。(好像这样看起来公司会更大,更正规)

如今十年过去了,行政、采购、生产、质检、财务、储运都是独立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经理,都一直说人手不够,更重要的是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多多,经常需要开协作会议,得出最多的结论是,应该设置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解决眼下突出的问题。

而这两年业绩和最初的七个人相比,销售和利润不相上下!而一堆人都忙得不得了!

三个和尚怎么会没水喝!_第2张图片

问题出在哪里?

管理的熵!熵增定律!

最初的创业团队一人多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结果负责,没地方指派也没人背锅,出现问题离决策者也近,所以团队最有序也最有效。

如今部门林立,大家都只看部门目标,部门效率优先于公司效益。部门间协同成本增加,部门内有人可以指派、也有人对局部承担责任,但离整体效益,呈相对无序状态。

三个和尚怎么会没水喝!_第3张图片

三个和尚之所以真的出现没水喝的局面,那是因为这个庙是个孤立的系统!

打破这个孤立系统,叫外卖送水或者和尚好好念经把挑水的活外包给虔诚的香客,都不会出现没水喝的情况!


三个和尚怎么会没水喝!_第4张图片

我们该怎么办?

形成开放式系统,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

小团队作战,让每个人的行为都为效益负责。

鼓励创新,确立新的业务增长点,让团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保持活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个和尚怎么会没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