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引
电视剧《西游记》大家都不陌生,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如来、观音、白骨精、红孩儿、玉皇大帝……上至黄发下至垂髫,都能津津乐道一番。
《西游记》有很多拍摄版本,八十年代拍摄的央视版经久不衰,六小龄童扮演的孙猴子深入人心,最让人喜欢,大家都觉得他就是孙悟空。三十多年来,央视版《西游记》在各大卫视反复播放,陪伴着我们一起长大。
我一直以为,我一遍又一遍地被电视剧《西游记》熏陶,大概不用去看原著了。所以,二十多年来,我并未读过吴承恩先生的著作《西游记》。
这是多么错误的想法啊。电视剧、电影如果有原著,编剧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著进行加工、改编,影视剧的立意表达和著作的立意表达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看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去读过原著;读完《追风筝的人》,我去看了电影《追风筝的人》……对不同形式的艺术进行比较、推敲,也是挺有意思的。
有一天,我灵光一现,为什么我不去读一下《西游记》呢?它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呀,几百年来来被广泛关注、讨论、研究,我怎么能错过一本这样的书呢?
这一读,还真读出和看电视剧时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值得一读再读呀。
(2)唐僧是一个不能再平凡的人
小时候看电视剧,我觉得唐僧是一个一本正经、彬彬有礼、不苟言笑、认真严谨、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我不喜欢他,因为他老是以“正义”之名冤枉悟空,看似“圣僧”,实则“愚蠢”之至,人妖不分,忠奸不辨,对悟空缺乏信任,被八戒一挑拨,就开始念紧箍咒……
虽然不喜欢,但唐僧毕竟是高僧,品德高尚,正面积极,慈悲为怀,坚韧不拔,不远万里赶赴西天,这些品质确实也挺难得的。
我在读《西游记》的时候,越读越感慨,唐僧TM就是个凡夫俗子啊。
读着读着,有时候觉得他还有那么一点点可爱。
比如:
他会跟悟空说:悟空啊我饿死了,走不动了,你快点去化斋给我吃;
他经常生气,粗言粗语地骂悟空;
他看到白骨精变成美丽姑娘时心动了;
他不爽的时候就念紧箍咒……
一个人的嬉笑怒骂,跃然纸上!
就连观音菩萨,也是有情绪的。师徒四人遇到红孩儿那回,悟空去找观音帮忙,菩萨听到红孩儿对自己的蔑视,大怒!
这些情绪的表达,让我觉得跟人物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他们没有那么高高在上,他们也是人,他们有七情六欲,他们有喜怒哀乐,他们也有人性中善与恶,他们也会挣扎,会矛盾,会脆弱。
唐僧是个很好玩的人物,他不止体现着人性“善”的一面,还体现着很多“恶”的一面。读着《西游记》,有时候觉得:唐僧这人咋回事,怎么能这样呢?
他经常怀念以前的日子,想回去,不想去取经了,反而是悟空开导他、宽慰他;三打白骨精时,他把悟空逼走了,悟空临走前想拜一拜他以作告别,他狠心地、决绝地不肯;他需要悟空时便差使他,不需要时常常觉得悟空连累了他……
他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在《西游记》里面还是很真实的,非常有个性,经常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面对不同的事情,他会采用不同的方式。
但若作为一个“高僧”,他的行为是不是就正常呢?而《西游记》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从普通人到高僧的改变过程呢?我大概要去读第二遍吧。
(3)妖怪并非都坏,也有深情
我读到第三十回左右时,被黄袍妖怪给打动了,这妖怪也算是至情至性之人了。
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把悟空给赶走了,自己在波月洞被黄袍妖怪给捉去了。妖怪的夫人是宝象国的三公主,十三年前被捉来当压寨夫人。
这位三公主偷偷地去见唐僧,俩人商量好之后,三公主跑到洞外,叫了声黄袍妖怪,妖怪就停下和八戒、沙僧的打斗,马上来到她的跟前。
三公主胡诌了一个理由要求放了唐僧还愿,这黄袍怪居然马上同意了!还说要吃人随便找找就能吃上好多,就把那和尚放了吧。
可是,这可是唐僧啊,可是吃了会长生不老的唐僧啊!他居然毫不犹豫地就放了。
此处可见黄袍怪之用情至深,“愿得一人心”。对比下公主放走唐僧,其实是为了让唐僧去找她当国王的爹爹救她,就让人特别感叹了。
最后,孙悟空被猪八戒叫回来打妖怪了。原来那黄袍怪是天上的神仙奎木狼。而宝象国的公主本来也非凡人,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两人生情欲私通,奎木狼觉得私通要玷污了天宫胜境,于是两人商量着下凡去皇宫里做神仙眷侣。不曾想,奎木狼投胎变作了妖怪,只能把公主夺过来做压寨夫人,以续情缘。
看起来,这玉女下凡成为公主之后,可能已经忘了前世之约。而奎木狼依然记得前世的约定,成为夫妻十三年,他可能变作妖怪也无憾了吧。公主终究想着回宝象国,不曾真正爱上他,他们终究不曾拥有前世般的爱情,真是悲啊。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西游记》里的很多妖怪,并不坏,他们守着自己的一亩四方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妖怪”,就一定要死呢?
(4)大圣此去欲何?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非常火句子: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这句话出自今何在的《悟空传》。我想这句话能够从某个程度来反映《西游记》这部作品,悲壮、苍凉,但依然极具勇气,就像孟子所言: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不同年纪能读出不同味道的书,不同角度能有不同解读的书。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齐名,不虚也。
这是我十年前就该读的书,但我还是很高兴,我没等上二十年。
文/5107皮卡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