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的百年孤独

费了一些力气,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

刚开始的时候一种先天的恐惧感让我不太敢翻开这本书,据读过的人说,书中描述了整整七代人的悲欢离合,光是其中的人名读起来就非常费劲,因此虽然买下它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它还是委屈地被我遗忘在角落。后来实在耐不住好奇心,也很想挑战一下,于是鼓起勇气读下来了这部宏达的作品《百年孤独》。

初读《百年孤独》,最大的感受是文化差异。其实从小到大我都更偏爱中文名著,不太喜欢读外文作品。倒不是有什么偏见,只是因为没有那样的文化背景,因此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欣赏不起来。印象中最大的感受是外文作品对于故事的叙述比较平淡,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通常需要很大的耐心坚持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前面平铺直叙的铺垫吓到从而错过后面的精彩语言;另外就是语言的精致性显然是比不上我们的中文书了,当然这一点恐怕更多地是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丢掉了很多文字原有的神韵,就像我们永远不可能精准地把唐诗翻译成英语一样。另外一个例子是曾经和同学讨论过的恐怖片。生活于亚洲文化背景之下的我们,经常会发现,在看西方非常著名的恐怖片,诸如《电锯惊魂》系列、《死神来了》 系列或者是《Cube》(异次元杀阵)系列时,更多的感受是血腥、反胃,并不会有太多恐怖的感受,这正是由于我们没有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他们营造的恐怖场景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同样的道理,我们亚洲的恐怖片着眼于虚无缥缈的“鬼魂”这个话题,恐怕对西方人来说同样感受不到太多的恐怖吧。

而这次读《百年孤独》仿佛又印证了这个观点,虽然这部作品的评价非常高,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明显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更多的是在“坚持”读,而不是被语言或是情节吸引从而不由自主地跟着往下读。

这本书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绵延一百年,共七代人的悲欢离合。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家族的人从最开始定居在马孔多,到后世子孙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经历了这里有过吉普赛人的频繁光顾、有过商业发达,有过党派斗争的战争,还有过工业的发展等等,直到最后这个家族中的一位姑母和侄子发生了不伦之恋,生下长着猪尾巴的孩子,马孔多像吉普赛人留下的预言那样毁于风暴,而绵延了一百多年的家族也随之消失了踪迹。

《百年孤独》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确实如此,马孔多这块弹丸之地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容纳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当我们跟随作者的视角去俯瞰这个地方的时候会发现,虽然书中描述的很多事情非常荒诞,甚至一些人的所作所为叫人不可理喻,但是细细想一想,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千百年来人类不都是这样的吗,只是作者的描述更加赤裸裸罢了。

读的过程有时会觉得索然无味,体会不出直击人内心的感受,但是当读到最后一页,读完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把书合上,叹一口气再开始回味的时候会觉得余味无穷,而书的标题“百年孤独”显然是准确的。世间的人熙熙攘攘,人们忙碌于各种事情,但是再热闹的人间也掩盖不住这个家族里人的孤独,他们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哪怕无声无息地在紧闭的房间中悄然逝去也在所不惜。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从哪个角度,读过之后都让我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思考,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

最后引用一句《大鱼海棠》的台词: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他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生于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可是不应该百年孤独,总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个人或是一群人,让我们在孤独里开出花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家族的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