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上博董其昌大展(上)

上博董其昌大展真是非常厉害了,集合了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名作,脉络也非常清晰,从董其昌师法的古人作品到同时代结交的友人之作,全方位地展现了他的时代与其对画史的梳理。下面就讲一讲我这次看到的几幅印象比较深的山水画。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辽宁省博物馆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articles/P00004989.html

曾经在辽博看过这幅,确实非常震撼!卷首便是董其昌的大字:「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元代柯九思在卷后题跋:「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冈峦清润,林木秀润,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

董源是五代南唐的画家,宋代郭若虚说他「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在董其昌所谓的山水画南北宗中,董源是南宗大家,董其昌得知元四家乃学董源、巨然之后也致力于观摩收藏他的画作。

这幅画是典型的江南风格,近渚、中洲、远山在画面中水平穿插,错落有致,构图精巧。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近景的树木、芦苇、农舍、农人,不仅细节画得到位,还有近处与稍远处的树的对比,表现出了江南烟雨朦胧的感觉。

郭熙《树色平远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articles/P00004991.html

郭熙是宋神宗颇为喜欢的画家,曾师法李成(董其昌颇推崇李成),后自成一家。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著名的山水画「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来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此画便是平远构图的代表,远山层叠,河上几页扁舟,用得当的浓淡墨色,展现出淡雅旷远的景致。近处的树很有特色,枝干曲折盘绕,如蟹爪鹿角,有浓有淡,远近之景颇有层次。我个人非常喜欢整幅画的清远意境。

画卷后有柯九思的赋:「郭熙笔法出营丘,古木空亭老更幽。记得溪桥曾访隐,斜阳澹澹远山秋。」

赵佶《雪江归棹图》 故宫博物院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507.html

徽宗留存至今的山水画极为罕见,许多人认为《雪江归棹图》是其唯一传世山水图卷。画上有蔡京的题跋:「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天地四时之气不同,万物生天地间,随气所运,炎凉晦明,生息荣枯,飞走蠢动,变化无方,莫之能穷。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

此画乃平远构图,远山淡雅,中部山石雄奇多变。近处的楼阁、人物,水面的扁舟,都刻画得很细,远观则整片雪景尽收眼底,自有冬日的壮丽。

董其昌观后,写有题跋:「宣和主人写生花鸟,时出殿上捉刀,虽着瘦金小玺,真赝相错,十不一真。至于山水,唯见此卷。观其行笔布置,所谓: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是右丞本色。宋时安得其匹也?余妄意,当时天府收贮维画尚伙,或徽庙借名,而楚公曲笔,君臣间自相倡和,而翰墨场一段簸弄未可知耳?」

董其昌开头便指明徽宗的画多有代笔,根据自己的观画经验,怀疑此画为王维手笔。因为当时内府对王维的画多有收藏,董便推测徽宗将其归在自己名下,蔡京则顺势拍马屁,对徽宗一番夸赞,上演了一出君臣唱和的好戏。无论如何,在推崇王维的董其昌看来,这自然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杰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上博董其昌大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