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草根名师

名师拥有很多头衔: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老师,**省教学名师,**省命题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专业学会理事,**领军人物,**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培教师,**社会事业领军人物,**教改新星,**名师,等等。这些头衔就像批发市场的商品,多得出奇。但对普通老师来说是稀缺的,尤其是中高级职称、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头衔。大概是物以稀为贵,你只要拥有其中几项头衔,你将拥有足够多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

广大的普通教师就缺少这些资源,自然就没有了成长的欲望。努力不努力,待遇都不怎么的,干嘛要努力。成长与不成长,职称都不长,干嘛要成长。  据说广大的培训机构因此乐开了颜,笑开了怀!

当然,倘若以此就认为教育没有了希望,那是不足为据的。因为还有一些草根名师的存在。

只是草根名师没有资历和能力拥有这些头衔而已。毕竟获取这些头衔,需“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老实木纳是草根名师的本性,埋头教书是草根名师的本份。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获取那些响亮的头衔。

草根名师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比如指导学生写作,训练“钥匙”“角落”“桥”这一类以引申义或比喻义为立意的写作。学生写了一次,不满意,很多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这几个文题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草根名师挑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用展台展示,引导学生一起评价,指出失误在哪里。得出结论:这样这样这样写就不行,不能得高分。

草根名师布置学生再写一次,如果还是不够理想。或者立意不好,或者点题扣题不紧。草根名师就得又找几篇满 分作文,用PPT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从满分作文中学到什么技巧,找出了哪些差距。得出结论:这样这样这样写才能写好, 才能得高分。

草根名师总是这样婆婆妈妈地费时耗力,再加上精心备课、上课,分析试卷,讲评试卷,个别辅导,草根名师沉浸在教学中,错过了很多争取头衔的机会。

很多专家会鄙视这种行为,认为钻研这些俗的方法,上不了台面,甚至背上“应试教育”的嫌疑。我们可以鄙视应试教育,却不能忽视很多寒门需要靠考试改变命运。每一个学生跟着草根名师的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节课,对学生来说都是唯一的年华。错过了,虚度了就不能再拥有。如果辜负了学生的年少时光,延误了学生的成长时期,拥有再多头衔又有何用!如果离开了学生,名师又有何意义?

名师的“名”不在于拥有多少头衔,而在于成就了多少学生!

名师需要到处开讲座,做培训,传思想,树影响。让更多的人获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然而很多年轻教师学得回来,常常消化不了。有的是专家理念水份多,云里雾里落地不了。有的是专家方法过于精妙,水土不服,本地学生适应不了。年轻教师喜欢跟草根名师交流,喜欢称草根名师一声“师傅”。其实他们更像是“同学”,常在一起,琢磨专家的理念,评析专家的示范课,讨论本地的校情,研究本地的学情,探讨接地气,通灵气的教育教学方法。草根名师频繁出入年轻教师们的课堂,为老师们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草根名师时常在微信群里分享教育心得,常常因一些好的学生作品,好的教学灵感而激动,迫不及待就广而告之。

草根名师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教育思想,还没有提炼成成果,就零零散散地分享出去了。很多人拿着草根名师的文稿或思路改编成论文,去评职称,申报课题。而草根名师自己却没几篇够等级的论文,缺少足够的垫脚石,很多平台看不上这样的草根名师。草根名师自然也没资格露露脸,因此草根名师的亲朋好友是很生气这种傻冒做法的。

然而草根名师从分享中收获了很多粉丝,赢得了很多尊重。自己也获得了很多对等的分享,让草根名师在本土更加有名。很多年轻老师受身边的草根名师影响,爱上了教书,爱上了当班主任。

名师的“名”不在于做了多少场讲座,而在于引领了多少同事!

名师是需要出版著作的,需要通过写书,教会众多家长、老师如何做教育。大家阅读畅销的教育书籍,学会了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教班上的孩子。但也常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很多家长、老师运用名师著作的方法,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反效果。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量身定做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只有身边的爱与温暖才是最走心的教育。草根名师懂得孩子的心理,了解家长的苦衷。草根名师就成了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就成了家庭教育的好参谋!

很多同事不理解草根名师的这种做法,教师考核里面没有这些项目,就算有,也可以弄点假材料。花在这些与家长沟通的时间也不能直接带来教学成绩的提升。但只有草根名师知道,因为这些沟通缓和了很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了很多孩子的不良心态,激发了很多孩子的成长潜力。

名师的“名”不在于编写了多少书,而在于影响了多少家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草根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