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段子手都能堂而皇之加V认证为“编剧”、“作家”的奇怪世界,正经科班出身的编剧似乎都默默把肉身钉死在工业流水线上,不爱出来瞎蹦跶。我的这位朋友S.本科在美国一个文理学院念创意写作和电影研究双学位,目前大四,正在焦虑她的MFA申请进度,标准的科班学徒。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时,她的豆瓣观影量是1303,虽然比不过那些动辄八九千的大神,但是秒我这种几百出头的渣渣还是妥妥。
我们从小学就认识,高中才真正成为同学。高二文理分班,她打定主意出国,却不愿去学校刚组建的国际部当试验小白鼠,就来文科班边背历史政治边准备托福和SAT,我们的班主任从安徽调来,教英语的方法尚且停留在“背下这些短语,好好写作文”的九十年代应试教法,对于要准备高考的人当然合适,可对于正刷着托福听力和口语题目的S.来说,真是苦不堪言。再加上文综那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怎么被一堆条约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S.白天学这些,夜里做模考,努力大半年,终于拿到心仪的OFFER——到一个文理学院,学数学。
拿到OFFER以后,我们还在一天一篇儿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和《天利38套》的时候,S.已经和小伙伴们玩耍起来了。每天专职吃喝玩乐,业余看美剧和电影,豆瓣观影量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噌噌上涨,还交到了一帮好到现在的影迷朋友。
文理学院是个女校,四个年级一共八百个姑娘,大家互相都认识。学校奉行通识教育,把专业大致分为科学、人文、历史几大类,每类都要选一门导论课,帮助那些不知道自己想往什么专业发展的迷茫新生建立对各个学科的基础认识,专业可以拖到大三才决定。像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S.是要学经济进投行的,出国第一年,她选了统计、微经和数学当专业课,又按自己的兴趣选了非虚构写作、电影史和法语。
非虚构写作课要求写一个关于食物的作业,因为味蕾记忆总是牵涉到人情世景,容易从一个小点生发出大气象。S.就写了一个关于炸酱面的故事:“我四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两个比赛吃炸酱面谁吃的快。我爷爷总是小口小口地很快就把一大碗面都吃完了,而我就想把一大口都往嘴里塞,吃的特别慢。我就把这件事写成了作业。”教授特别喜欢这篇故事,天天撺掇她投稿,她一直没投,教授就转而天天追着她说:“你定没定专业呀?选我专业啊!来英文系啊!”
然后S.就纠结了,学数学还是学英语?这可不是选择华罗庚还是俞敏洪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未来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大事。“数学专业没什么意思,因为实在太简单了。再加上教授觉得我还是学英语比较有前途,我就在大二下学期之前的假期,定了进英文系,学创意写作,写戏剧剧本,做电影研究。”她说的轻描淡写。
我追问,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做出这个决定的?聊天的时候我们在五棵松的耀莱等着看《一步之遥》,周围全是吆喝兜售电影票的黄牛。我们俩都觉得当编剧是好玩的事,她说:“是不是应该说的戏剧化一点啊!比如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当时是在渔人码头,周围全是一坨一坨黑乎乎的像泥鳅一样的趴在那的海豹,然后突然夸插一下海豹们排成一个E字,我觉得这是上天的指引,就回去学英语了!”但是事实是,她在旧金山和朋友玩了一个礼拜,之后自己一个人呆在酒店里,突然就想,我不要再学数学了。
“因为是一下子做出的决定,所以完全没有犹豫纠结两难。之后的这几年,每天都更加感觉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每天都会觉得很幸运,因为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东西,尤其是在看着自己周围的人被自己并不爱的东西折磨的时候。”S.在微信里认真地打出这段话。
我问,那你会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吗?因为我记得夏天回来,她给我讲过一个学姐的现状。学姐一个人在纽约跟剧组写衔接戏,就是那种主线剧情之外修修补补的小桥段。剧一旦被电视台砍掉就立刻失业,毫无生存保障。她快三十岁,单身,租着廉价的公寓。S.回答:“肯定有担心啊(哭脸)但是哪行好干呢,只要自己变得优秀总是有出路的啦,专业就业率是针对整个专业的人来说的,具体到每个人只有0和100%。”
接下来就是一个标准的知乎体问答啦:在美国一个女子文理学院学编剧是怎样的体验?S.给我发来了一个腾讯视频做的《名校大点兵之艾格尼丝斯科特学院》的专题,大致对学校情况做了一个介绍,然后给我发了她的课表。正经专业课只有四门:文学、写作、非虚构写作和戏剧写作。一般来说,写作工作坊的课只能是十五人以下的小班。
她大二下才确定了专业,跟其他同专业学生的差别只有自己多学了几门数学课。大三上第一次学正经的中阶戏剧写作,花了一学期看了几十个剧本,之后独立完成一部35页的独幕剧。她每周写八页,一个月完成初稿后不断修改,期末投到学校主办的州际剧本大赛,在一众从高中生到博士生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得了一等奖。大三下,开始写120页的完整剧本,先完成第一幕28页,大四再选修高阶课程跟着教授把剧本彻底完工,当做毕业设计。
“写得都是严格遵循三一律的正经情节剧,因为要从一开始就把叙事和故事框架的基础打好。教授是old-fashion的学院派,他觉得如果你一上来就特别先锋特别实验,那就不是真心想学这个,就是瞎胡闹。”S.告诉我。
我问,那你的第二个专业电影研究是怎么回事呢?以后是写戏剧剧本还是电影剧本呢?S.告诉我,文理学院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专业。向学校的委员会提交一份申请,写清楚自己的动机,按照入门、进阶、高阶的进度排好要学的课,再说明毕业论文的方向,学校审查通过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学习,毕业证上就会出现这个专业的名字了。
她选了几门电影理论,认为学了理论后最大的收获是潜移默化地知道了什么是好电影。而这几年学习下来,现在再看电影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只关注个人感受和电影的整体完成度,转而会拆开看各个方面,对台词和叙事更为注重。
“戏剧剧本的特点就是限制太多,不能剪辑不能转场,只能靠演员的表演。但是电影的话,很多东西是可以通过剧本之外的东西表现的,发挥余地更宽松。我申硕士肯定是要写电影剧本的。”
我问,那职业发展规划呢?你熟悉国内的编剧行业嘛?以后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
她完全不了解国内的编剧行业,只认识一个小编剧,小编剧极力劝她别回国,回国也只能加入代笔团队写破电视剧起步。那个编剧参与了最近一部热播电视剧的剧本创作,说自己写的剧本定稿可以打70分,送到广电总局审核完回来降到50分不到,再剪辑一下,现在的播放版本估计连20分都没有,然后身为编剧只能天天看着电视发飙。这让S.感到非常心塞。
我们自己尚且是未正式融入到这个世界里的学徒,还是先别考虑那些磨损人的现实问题,再过几年读书搞创作的单纯的天堂日子吧。最后,我让她推荐几部最完美、完成度最高、技术层面和情怀都优秀的电影,她回答:“综合下来还是觉得昆汀吧,他的叙事一定是优中最优;完成度的话一定偏爱温子仁,是商业恐怖片的良心,然后因为读了四年女校会对自我认知和性别这些话题格外感兴趣,所以极偏爱《白日美人》。”
她太爱白日美人了,所有的头像都是凯瑟琳•德纳芙和她那白皙光滑的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