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社恐不是一种病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自己确实有社交障碍。之前并不知道这是社交恐怖症,慢慢有意识之后就去网上查,发现社恐症状的每一条自己都符合。不是对号入座,而是真的中招了。知道自己是社恐患者后,我内心是很抗拒的,我也羞于说出自己有社恐症状,因为脸皮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一般。我也不想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确实有病,以期在交往时大家能够理解和照顾我。

顺其自然:社恐不是一种病_第1张图片
Lonely

但是现在心态慢慢有点转变了,我有点庆幸能够知道自己的症状。因为只有了解自己究竟怎么了之后,我才能客观地去分析原因,然后找到应对办法。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蒙着头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一直很痛苦很挣扎,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现在自己会有意识地去找这方面的书籍来看,这几天看了《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觉得有一些感触,心态也有一些转变。我认识到社恐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我们的一些错误观念,经过精神交互作用和拮抗作用,转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观念。这种强迫性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进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能了解发病原理并转变观念,相信我们的症状就能有所缓解。所以今天准备跟大家具体分享一下社恐的诊断、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理,希望能帮助到跟我一样处于社恐中的人。

一、什么是社交恐怖症

DSM-IV,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对于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演场合的明显和持久性的害怕,担心自己的举止窘迫或做出令人难堪的事。

2、在害怕的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焦虑,因此有环境限制或境遇性诱发惊恐发作。

3、自己意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的或没有道理的。

4、回避害怕的社交或表演性场合,或者在这种场合下必须忍受极度的焦虑和痛苦。

5、这种对害怕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所出现的回避、提心吊胆或苦恼,明显地干扰了个人的日常生活规律、工作(或学业)、社交活动或人际关系,或者是对这种恐怖表现感到明显的苦恼。

6、小宇18岁者,必须至少有6个月的病程,

7、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如药物滥用或药品)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直接生理效应,也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如: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等)。

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社交焦虑是正常的,还是确实就是社恐症状,从而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出改变。

二、社交恐怖症的发病机制

1、疑病素质论

森田认为,神经质发生的基础是某种共同的素质倾向,称为疑病素质论。疑病素质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精神内向和疑病症。精神内向是指偏重于自我内省,对自己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并为此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疑病症是指害怕疾病的意思,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表现,但是神经质的人关注程度过强。

森田认为,神经质是一种先天性素质,是一种侧重于自我内省、很容易疑病的气质。

2、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对某一种感觉投以注意力之后,这种感觉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更加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把注意力投注于这种感觉上。于是感觉与注意力交互作用彼此促进,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这种精神活动过程就称为精神交互作用。例如神经性头痛,由于过劳、紧张,有人会因为头部有异常感觉而把注意力倾注于此,注意力与感觉的相互作用越发引起敏感。即使是过劳或紧张情况早已消失之后,由于预期恐怖引起的注意固着状态,会遗留下痛苦的感觉,形成习惯性头痛。

3、精神拮抗作用

森田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也存在一种拮抗作用。例如当我们发生恐怖时,另一方面又出现不要怕它的相反心理;打算买东西时,先要考虑一下是否浪费的问题。这是所谓的相对概念,是精神领域中的自然现象,可以保证生命安全或精神安全。这种精神拮抗作用如果过弱,如小孩或白痴,一旦产生欲望就会毫无顾忌地行动。而神经质者精神抗拒作用过强,由于欲望和抑郁之间的抗拒作用,常引起犹豫不决而精神痛苦。如出现对某人的不敬念头时,虽然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由于觉得这种行为不太好,所以又在内心加以否定。这些在一般人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的想法,在疑病本质并且精神拮抗作用很强的人身上,会固执地出现,形成对立,再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强迫观念症。

综上:社交恐怖症的发病机制是,具有疑病素质论的人,由于某种契机,把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些身心自然现象如用脑过度时的头痛、失眠、与人交往时的拘谨不安,以及偶然出现的杂念、口吃等,误以为是病症,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感觉愈敏锐,病症也就愈重。由于这种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成为神经症患者。

三、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

1、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说,知道自己症状的起因,知道自己越对抗、越强求,症状就越严重。所以不与其抗争,而是接受已有的事实,接受自己的症状,学会与其相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1)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神经质患者常常会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外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的或者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我们要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因此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而必须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动。

2)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要了解精神交互作用和精神拮抗作用,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的态度。接受可以弱化精神拮抗作用,从而减轻我们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同时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于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来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3)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这一思想矛盾的特征就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用“理应如此”来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但是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你的抗拒而改变。所以我们不要把情绪或想象当做事实来欺骗自己。

2、为所当为

1)接受痛苦,为所当为

我们要接受社恐带来的痛苦,接受自己的症状,顺其自然。同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上,去做有意义、可以让自己提升的事情。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痛苦上,要学会接受它的存在,同时在痛苦中行动。不要停下来什么都不做,因为无所事事会使我们漫无目的、精神涣散、胡思乱想,从而加重社恐症状。

2)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性格会影响我们的行动,但是行动也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如果像健康人一样去行动,我们就会变成健康人。社恐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在脑海里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事实上,单凭个人主观意志的努力,是无法摆脱神经质症状的苦恼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

要想见人不再感到恐惧,只有坚持与人接触,在实际接触中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恐惧感下降,而逐步获得自信。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有助于患者认识到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

总结:

1、社恐发病机制

1)疑病素质论:把正常的现象当做异常的情况,并投入过多的注意力

2)精神交互作用:注意力与感觉交互作用,相互促进

3)精神拮抗作用:抗拒会让思想和感觉更加强烈

2、社恐治疗原理

1)顺其自然:明白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我们的各种想法和观念,接受我们的症状,同时尊重事实

2)为所当为:接受社恐带来的痛苦,同时做好手中的事,专注于行动,用行动塑造我们的性格。

明白发病机制和治疗原理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行动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会正视现实,树立自信,不做完美主义者,不急于求成。同时要尝试充实自己的生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件小事的成功中积累自信。

我是社恐患者,也正在行动,你要不要一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其自然:社恐不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