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陀的理解

        人生旅途崎岖波折,过去的岁月渐行渐远,我慢慢地对人生有了顿悟,今天想谈谈我对佛陀境界的理解,请教于大方之家。如有不当,请多多包涵和指教。顶礼敬谢。

        我不是佛教徒,但自小受长辈的影响,对宗教还是怀有敬仰之心。对佛道都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毕竟它们谈论的都是灵魂和来生的问题。后来上学读书了,也接触到了儒家。渐渐的知识积累,生命的长度在延伸,觉悟也相应的慢慢得到提高。于是对佛、道、儒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渐渐发觉,儒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炼次第,确实是俗世的必经之道。而道教的丹道仙途于俗世有回报,但也大多为己服务,难免给人自私的感觉。惟有佛陀的境界,于俗世证明不为名利的大解脱。比较下来,我更愿意谈谈佛陀的境界。因为秘法的限制。我只谈境界的次第。

        佛陀的故事,只要你愿意,在任何一家寺庙皆可免费获得。我在这里为了探讨的方便也要简单的给读者讲一讲,希望熟悉的读者不要怪我啰嗦。

        佛陀出身古印度的一个中等的国度,身为王子,年纪轻轻就享尽荣华富贵。但佛陀天性的慈悲让他考虑人生的生老病死和衰败。他心生恐惧。于是决然出家修行。寻找出离人生的生老病死,获得大解脱的修炼方法。终于历经生死的考验,获得了超脱的法门。这就是佛法的来历。

        佛陀是经历了什么的修炼呢,佛经有介绍。我不多言。我只就佛陀成佛后的传法行为中去理解佛陀的境界及其修炼的法门。

        首先是佛陀对僧人的仪轨要求。穿百纳袈裟,佛陀当年袈裟当然不是西游记里唐僧的珍宝袈裟,也不是惠能五祖所传的木棉袈裟。为什么叫百纳衣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百家的碎布缝合成的僧衣。其实这衣服的缝制是体现佛陀的境界的,世俗中人衣服穿破就丢弃,而佛陀用僧衣的制作告诉世人,破衣也有价值,将能用的部分拼合,也可以保暖。保暖就是衣服的功能,华美只是虚幻。佛陀出离王子的享受就是出离虚幻。虚幻即苦。我佛慈悲。但世人能知否?

        其次是佛陀规定僧人的化缘仪轨,佛陀当年所用的化缘的钵,我觉得不应该是西游记里唐僧用的紫金钵。应该是瓦钵,甚至可能都比不上普通人家的碗,也许跟百纳衣的来源是一样的。但一定会很干净,今天印度,泰国的僧人都还是在用手抓饭菜吃,如果不卫生,我想僧人的健康很难保证。这些细节里应该蕴含着佛陀的境界。至于卫生的餐具,中华的东方进化出筷子,而域外的西方则进化出刀叉,佛陀因何坚持手抓呢?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佛陀规定僧人要吃百家饭,而且素食,我想在佛陀的年代是有特殊含义的,肯定不会到吃肉的富贵人家去化缘,百姓,甚至最穷困的人家只能素食,一家估计很难满足僧人的要求,只能多家才能供养一位僧人,佛陀住世时经常要亲自出去化缘。这里体现出佛的慈悲。既然接受了最困苦的百姓的供养,则佛与之便结下了因缘。佛教是最讲究因缘的。也就是因果。佛陀怎么去教化人间和僧众呢?我猜,佛陀是大觉悟者,以前还是王子呢,他肯定掌握了谋求俗世幸福的方法,肯定也知道富贵荣华的弊病,否则怎么能叫觉者呢?所以佛陀就有了理由去用他的世间法去帮助最困苦的百姓,比如吃过饭后,就可以帮他们修破败的篱笆,救助他们家患病的亲人。甚至指导他们出离贫困,当然富贵人家也有困苦。佛陀当然也会救助。写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儒家伟大的孔子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就是说,只要你给我一捆干柴或者一条咸鱼,我就愿意教给你礼仪道德的知识。但孔子不教种田。但僧人却是要种田自给的。这样看来,佛陀的教化要更为广泛一些。我想这跟佛陀是王子出家不无关系。而孔子却是布衣成圣。这就是境界上的区别。

        以上是我对佛陀的境界的一些思考和收获。也许并不一定准确,毕竟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想佛陀的境界应该也是众生境界的一种最高境界。理应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以帮助我们出离红尘中困惑。我佛慈悲。应不会怪我的唐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佛陀的理解)